APP下载

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群体在线学习的动因及意义探析

2021-01-30赵红勋王婉馨

视听 2021年5期
关键词:媒介群体空间

□ 赵红勋 王婉馨

在新技术频繁更迭的今天,“媒介化”无疑成为当代社会的最佳注解。信息获取、娱乐消遣以及社会交往等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深深地嵌入着媒介的痕迹,就连我们最熟悉的学习情境都被“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各种新媒介技术所裹挟,并在日常生活的场景叙事与社会交往中建构“中介化”或“媒介化”的通路①,日益成为青年群体学习与工作的惯用平台。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在线学习平台凭借其场景化的建构功能受到了青睐,仅腾讯会议一家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就超过了1000万人,其中多以80、90、00后的青年人群为主体。可以说,以新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将青年学习的空间从教室转向网络、从线下转为线上,形塑出新的社会互动和意义。当然,在线学习并非指向的是学生学习,而且还涉及教学,因为学习本身就是“教”与“学”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

相比传统的线下课堂而言,在线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由度和舒适度,而且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念及其模式的新思考。本研究将在新媒介这一当代社会语境下,以腾讯会议的青年用户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考察青年在线学习的动因及意义。

一、文献综述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结构状态②。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青年群体已不再拘囿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借助新技术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作为新媒介技术不断嵌入的一种结果,在线学习打破了“教师个人—班级全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孕育因某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形成的开放的学习共同体③,无论是对批判式探究、对话式学术、自主式学习,还是问题和项目导向的思考,其根本目的均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能④。

从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看,借助于互联网开启了多元的教学模式,网站教学、平台讨论式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主战场,多元化、多主体、多功能的线上学习,慢慢地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这一体验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线下沟通都能使学生获得优质与高效的学习体验,也并非所有在线讨论不如线下沟通,反之亦然⑤。

青年作为数字化技术的重要实践主体,他们的在线学习备受学者们的关注。青年学习者并非都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有些学习者需要支持和帮助,既要掌握相关技能,也必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思维习惯、实践和有助于学习者顺利进行在线课程学习的各种能力⑥,尤其要注重“跨界”知识的学习,在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此外,在线学习能触发青年学生感官上的认知与较好的学习体验,由此青年的学习区域渐渐地也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调整自身的学习动力与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适应,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⑦。另外,青年大学生群体虽然在疫情期间都进行了在线学习,但是他们对线上学习的投入度并不高,由此则会减低自我效能的评估⑧。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线学习在为青年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日渐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缺乏面对面的教师监督和同辈压力,学习态度很容易懈怠或者敷衍了事⑨;在线学习空间构建存在着身份等级制约、共同愿景缺失、沟通效果差等问题⑩。

不难发现,在线学习在教育教学类的研究中已有了不少学术积累,学者们更加关注在线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效果,但缺乏基于学习主体的动机考察。

二、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了解青年群体在线学习的动机及其意义,本文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2020年9月—11月期间,以“腾讯会议”的25位青年用户为对象,通过半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学术调查研究(下文出现的访谈者统一以编号-英文性别缩写-年龄的形式标注)。本研究的受访者大多是青年学生,也有青年教师,是网络学习与教学的主要群体代表。其学历均在本科以上,都有利用网络学习和授课的经历,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网络互动的需要。笔者在查找新的受访者时,会选择与已有受访者差距较大的个体,这样得到的资料就会更加丰富多元。

三、研究结论

(一)动机需求:青年群体在线学习的重要驱动

青年群体作为智能媒介的重要参与主体,他们的学习已经深深地被媒介化,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间,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群等新媒介平台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而后疫情时期,在线学习方式仍在延续,并成为青年学习的新习惯。在这种日渐“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多种动机。这种动机“可以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或一种张力,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进行到底所必需的精力。它让学习者始终保持专注,即使在遇到认知困难时也是如此。”[11]不同青年在线学习的动机并不相同。

第一,在适应环境时寻求心理慰藉。虽然“雨课堂”“智慧树”“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已在教学实践中被使用了多年,但线上学习并没有形成巨大的规模,而是一种小范围的存在。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暴发,限制了人们的线下交往,线下教学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各高校秉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理念,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将课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线学习成为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新方式。

“开始的时候,想着上一两个星期的网课就会开学了。没想到,后面全部都是网课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啊,都是疫情闹的。反正因为疫情,大家都没有开学,都是网上学习,也就习惯了。”(1-W-22)

“疫情厉害的时候,就算让去学校,也有点担心啊。虽然开始的时候不习惯线上学习,但想着总比不学强吧。后面也就慢慢地适应了网上学习。”(12-M-20)

可见,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内心并非真正愿意每天都在线学习,但是因疫情而延迟开学的现实情况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在线学习,以适应社会环境。

第二,在虚拟空间中寻找自由之光。由于在线学习缺乏面对面的“即视感”“对象感”,致使学习空间被赋予了虚拟性的特征。在虚拟性空间的显性优势意义中,自由似乎总是被置于主导性的位置。因为虚拟世界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幻象来满足大众的某种替代性需求,并藉由这种幻象机制的再生产为大众创造了自由的体验,从而忘却现实社会的诸多烦恼。因此,在线学习所具有的虚拟特征恰切地满足了大学生们对自由的向往。

“用腾讯会议上课,其实也挺好的。因为我们老师上课是通过语音上课的。既看不见老师,也看不见同学。就算不听课的时候,也不会被老师发现。听课累的时候,可以自己歇一歇,还是很自由的。”(10-W-18)

“在线学习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啊。我以前都喜欢在线学慕课。现在上了一个学期的网课,我是听习惯的。有些直播的内容可以录制。想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看。”(6-M-21)

“之前我上网就是为了玩,一开电脑就是游戏,因为觉得学习就像工作一样,在学校完成就好了,根本不会想到要在网上学习。但是现在每天都有网课,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不过,玩游戏和学习还是自由转换的。”(3-W-21)

第三,在沟通交流中实现社交需求。线上学习可以丰富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渠道。现代网络无形中拓展了青年的朋友圈,延伸了其学习、娱乐的空间范围,这也是青年喜欢网络的一个原因。网络社会交往对青年群体的精神会带来慰籍,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青年基于对相同话题的兴趣而成为朋友,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伙伴,在其他方面也会有一定的相同认知。

“我在学校组织的线上研究会议中认识了一个同学,我们就一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一直在私聊,后来因为不太方便就加了微信,联系多了之后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爱好。”(12-M-20)

(二)认知的深化:在线学习对青年群体的意义

第一,在线学习拓展了青年日常学习的空间维度。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2],每一种网络都存在这样的场域。对于互联网场域而言,场景化的空间建构挣脱了传统学习空间的束缚,使学习空间变得宽广。例如,传统的课堂授课,仅限于上课时间,而线上的场景化学习除了直播还可以回放,这样就可以照顾到那些错过了上课时间又想要听课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学习空间,找到自己想学习的授课内容。

“在网络平台学习,我觉得非常的便捷,我们老师在进行网络授课时,都会有个课程回放,如果我有的问题在老师讲课过程中不太明白,就可以重复观看,直到把问题弄明白。这个课程回放是永久的,我不仅可以现在随时回顾,也可以在快要遗忘知识的时候再复习一遍(2-W-19)。 ”

总的来说,在线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查漏补缺,帮助教师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能动性,建立其主体性。

第二,在线学习丰富了青年群体的情景化体验。经由媒介化技术创作的沉浸性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通过三维立体的情境化呈现,将学习中的概念与形象展现地淋漓尽致。因为这种在线学习情境具有拟态的仿真表征,“打消了人们对真实性的疑虑,从而让青年把这种拟态镜像当做真实环境来对待”[1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真实感知知识的生产过程以及理解知识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学习的情境性意义和社会价值[14]。例如,腾讯会议是一个可以容纳300多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它就像一个会议室,进入其中可以开启语音和摄像头。屏幕共享可以让所有人看到你所展示的内容,成员之间如果产生了分歧,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进行沟通,触及到隐私问题也可以私聊。总的来说,这样的网络学习空间与课堂授课的交流效果并无差别

“在线上学习,有一个特色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上课前都要做PPT,这样能够激发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要与老师交流。所以自从进行网络学习以来,我们同学都很积极地写作业,在课堂上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并且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学习环境使我感到非常轻松和愉快。 ”(6-M-21)

“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自己的老师给我们传授知识,而在线上学习,可以听到不同学校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也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就一个问题互动交流。无需加好友,只是在那个学习空间里进行线上沟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8-M-23)

第三,在线学习增强了青年群体的创新意识。相较于传统的学习空间,在线学习更加注重学习的参与性,由此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一方面,在思维训练中强化思想创新。借助于腾讯会议等形式而建构的在线学习将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变为图表、画面或视频,既对教师新媒介技术的使用能力是一种考验,又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性。

“每次课前,我都会把书上的知识过一遍,然后用电脑做成演示文稿。因为网络不可能像书本那样罗列得非常多,所以就需要我自己去总结归纳。制作这些东西,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至少在做演示文稿这项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1-W-22)

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情景式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潜在的能力。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在线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线上讨论,这种讨论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即以动手能力为着力点强化实践意识。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团队合作,这样可以激活青年的实践创新动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的学习都需要去做很多准备工作,所以自己都要去多实践。现在动手能力比以前强很多。”(11-M-18)

“自从学习转移到线上,老师总是喜欢让同学们合作,或者自己做东西出来让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这样我就不敢怠慢,因为一起交流的不仅仅有自己班级的同学,还有别的班级的。不能让自己的班级落后,所以我就很积极地做好课堂作业,参与到里面,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13-W-20)

由此观之,腾讯会议等各种教学网络平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促使青年在不断的互动和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然而,在线学习对青年而言,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有些青年由于长时间沉浸于在线学习,而产生“新媒介依赖症”[15],从而回避现实的生活互动,弱化了实践能力;在线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娱乐性体验,也会分散青年的注意力,降低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线学习要把握一个适合的度,避免原本积极有利的学习方式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

随着媒介化的不断深入,在线学习凭借其拟态的情境建构以及便捷的空间感知而备受青年群体青睐,引发青年群体不断地投身其中。当然,青年的在线学习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条件,既要有技术设备的物质性支持,又需要技术运用的方法性指导,还需要参与主体的时间性保障,以此合力建构学习新情境的动力机制,从而不断地激发青年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其对学习理念、方式以及效果的认知。此外,经由青年群体参与的在线学习,不仅对青年自身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将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震动效应,从而促进教育理念重塑、教育资源整合、教学方式变革以及师生关系重构,为新媒介时代的教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注释:

①赵红勋,冯奕翡.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逻辑[J].中国编辑,2021(01):78-81.

②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35-144.

③黄列梅,胡翠霞.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大学英语》线上混合式教学实践[J].海外英语,2020(16):143-144+198.

④邵阳.基于深层学习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设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0):118-123.

⑤⑥肖俊洪.在线学习面面观 [J].中国远程教育,2020(08):62-68.

⑦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05):762-769.

⑧饶爱京,万昆.在线学习准备度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J].教育科学,2020(02):31-38.

⑨徐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 [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4):41-43.

⑩李洪修,张晓娟.大学“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困境[J].江苏高教,2015(05):46-49.

[11][法]安德烈·焦尔.学习的本质[M].杭零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9.

[12][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猛,李康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3.

[13]赵红勋.从“变形计”看青少年的媒介形象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88-94+101.

[14]李洪修,田露.人工智能背景下学习空间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20(05):89-95.

[15]赵红勋.新媒介依赖视域下青年群体的“信仰风险”论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01):13-20.

猜你喜欢

媒介群体空间
空间是什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创享空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