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公益慈善
2021-01-30白光昭
白光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进程中,公益慈善的地位作用必将日益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在实践中大力推动。
(一)必然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会议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并列,都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做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由此可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为分配制度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而关于分配制度,要求在重视传统的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的同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而关于第三次分配,则强调了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样,公益慈善和第三次分配被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同时再次强调,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而言的,第一次分配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第二次分配强调的是政府的作用。人们通常把市场的作用称作“看不见的手”,把政府的作用称作“看得见的手”。资本主义从萌芽开始,就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市场的力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问世以来,人们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日益迷信,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深刻证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人们更加清楚地发现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的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以后,人们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依靠有加,并且屡试不爽,尤其是在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更是成了“救世主”。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几乎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市场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深化,市场的作用不断得到强化,我们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主要得益于“两只手”作用的协调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公益的作用突显了出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发挥好市场、政府和公益3个方面的作用,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加稳定、健康和充满活力,行稳致远,以德治国也将进入新境界。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此进入了从“两只手”到“三足鼎力”的时代,要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力公益的协同作用。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慈善等公益事业会相应地活跃起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2020年12月19日表示,我国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人均达到1万美元左右,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社会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均财富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和大批成功的企业家,强调公益慈善的时机就成熟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以及普通大众,有能力、有意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建立基金会、捐赠等慈善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参与社会治理。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但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相当的水平,公益慈善对社会财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的时候,强调第三次分配和公益慈善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公益慈善一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如影随形地相伴而生,这既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果,也是人们精神文明进步的结果。当我们强调公益慈善必然性的时候,我们也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但我们绝不能陷入宿命论,被动地等待规律发生作用,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能动地去顺应规律和利用规律,促使规律发挥现实作用,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扩大宣传,加强教育,大力引导,激发人们的公益慈善精神,使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来。
(二)主导性
“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慈善单独列举出来,一方面说明慈善只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另一方面也说明慈善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突出重要性。中国人的习惯通常是把公益慈善合而用之,在不严格讲究学理的情况下,在叙述中为方便起见,一般可以笼统地使用“公益慈善”的概念。
从组织的角度,公益慈善机构属于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是“第三部门”。相对于市场和政府,公益慈善具有特殊作用。通常情况下,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进行扶贫济困、关怀弱势群体等,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中外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在经济社会还不十分发达时候,公益慈善事业也不可能发达,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公益慈善往往起着辅助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文明程度的提升,公益慈善的力量不断壮大,其作用范围日益拓展,能力日益增强,在许多方面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诸如公益设施、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教育科研、社会福利、养老敬老等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不仅仅是起到补充、辅助的作用,还可以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各界,包括理论界,需要共同努力,大胆开拓,要认清第三次分配和公益慈善的功能作用,实现三次分配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不同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民间性
第一次分配主要由企业进行,依靠市场,强调效率;第二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进行,通过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主要通过公益组织进行,通过开展捐赠等公益活动,主要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和奉献的精神。
企业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撑力量。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第一责任是创造价值,增加利润,但赚钱绝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成功的企业,不仅是经营管理的典范,也需要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模范。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大都设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相关事务,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扩大企业社会知名度。
企业家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公益慈善事业都是企业家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奉献出来推动的。公益慈善精神是企业家的重要素质,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优秀,既要看其所负责的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即看他的企业在实力排行榜上的情况,也要看他个人在公益慈善榜上的排名。社会要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尊敬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家。企业家自己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要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公益慈善事业的民间性。民间性不是不要政府,陷入无政府主义。恰恰相反,公益慈善事业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管。
首先是引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显著优势,是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其它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一样,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否则,只靠民间力量的自我发展,很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还面临许多困难,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健康有利的环境氛围,法律、政策、制度、人才等存在许多制约。需要政府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弘扬公益慈善精神,引导提高公益慈善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是维护法制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法制权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环境。加强立法,建立健全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维护合法权益,打击非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管,严格登记、监管、执法等行政行为。
公益慈善的民间性,还体现在政府对公益慈善的参与方式方法上。政府要大力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不一定要直接办公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公益慈善机构本身能够茁壮成长、健康发展。
(四)公益性
公益慈善事业的公益性,是指其利他性,是为了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及至全人类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商业利益。但公益性、非营利性并不是完全否定必要的经济收益。小的公益善款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项目,往往可以通过本金使用,直接投入到具体公益慈善活动,本金使用完项目即宣告结束。但较大的公益善款往往要设立专门的基金会,通常不运用本金直接开展公益项目,而是通过运用本金的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并主要靠投资收益开展项目,进行长期运作。
公益性、非营利性也十分强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即政府通过转变职能,逐渐回归政府职能本原,而把那些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部分,通过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实现公共服务的目的,而不再由自己直接提供服务。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是国际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惯例。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还可以很好地体现政府对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增加公益组织的经费来源,提高专业水平,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尽快发展壮大。
社会企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事物,这类企业首先是企业,即是企业法人,按照企业来组建和运营。但这类企业又不同于一般的传统企业,根本不同在于这类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盈利主要不是用于股东分红,而是用于公益慈善事业,或者用于再投资,进而进一步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善经济的概念近年来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除了社会企业本身,老龄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都可以成为善经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项目,都可以采取公益的方式解决,既可以创造社会价值,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公益性与商业性、赢利性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并不是绝对的对立、互相排斥。同时,我们看到,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也一定程度地促进了社会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目前为止,我国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员有一千万左右。
(五)自愿性
从事公益慈善必须出于自愿,不能被强迫。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成员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达的公益慈善事业,是道德力量的作用,而政府公共服务体现的是行政力量的作用,其背后是政府的强制力。这也是公益事业与政府行为在从事公共服务方面的根本区别。
经济增长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财富的积累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和扩大公益慈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公益观,提高全社会的公益慈善意识,形成浓厚的公益慈善氛围,从而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自觉自愿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公益慈善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公益慈善越发展,社会越文明进步;社会越文明进步,公益慈善事业也就会越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随着我国社会财富的增长,财富管理行业正方兴未艾,公益慈善事业也已经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重要方面。公益慈善事业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富裕家族的日益关注,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成为个人和家族分配财富的重要选择,成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和其它新兴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在财富管理服务中,大都开展了公益慈善服务内容,为客户全面合理配置资产,既保证财富的保值增值,又积极投入公益慈善活动,为个人、家族、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良好声誉,增加无形资产。
(六)大众性
公益慈善的主体力量,应该是最广泛的大众,这就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大众性。
社会的高度文明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公益慈善精神是极其重要的内容。社会成员对公益慈善参与的程度,即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企业家等富裕人士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在经济不发达的发展阶段,尤其如此。但公益慈善不应该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树立公益慈善意识,提高公益慈善的自觉性。只有当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公益慈善事业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才能够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文明进步。
公益慈善不仅是金钱和物质的事情,更是精神和道德的事情。关键在于全社会要形成广泛的仁爱、慈善的意识,对公益的参与,既可以是金钱的捐献,也可以是自愿服务等各种奉献的表达。
公益慈善应该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成为一种社会理念,一种社会风尚。要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不仅是更多的富人,也包括更多的普通民众。提倡人人公益,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受益;即人人都要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都要有公益慈善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国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展望“十四五”和2035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将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客观基础。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巨大潜能有序地化作现实力量,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广泛地、健康地、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
(七)专业性
面对公益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公益慈善的专业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有较强的爱心,还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公益慈善活动从资金的募集、运营,到项目的策划、实施、监督,再到人员的招募和管理等等,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总体而言如此,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也是如此,如养老、助残、救助、救治、卫生、环保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也需要专业的管理技能。
我国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员约有一千万人,同时,我们要看到,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不仅有利于公益慈善事业本身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公益慈善事业,既包括传统的扶贫济困的社会工作,也越来越多的涉及资金运作等金融、商业事务,需要更多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公益慈善的专业化。要加快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开展相应的在职教育、学历教育,加强对公益慈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甚至自愿者的教育、培训、训练。要在高等教育中开设公益慈善专业,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既要开展系统的学历教育,也要开展急需的专业培训,为公益慈善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八)创新性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公益慈善事业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互联网的应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我们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促进公益慈善事业更好地发展。
技术的进步,使得公益慈善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当今时代,利用先进方便的信息通信手段,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同时,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方式也更加方便灵活,这样就使得公益慈善的大众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会鼓励引导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
当然,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一些不法之徒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诈捐”“骗捐”“强捐”等乱象时有发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网络生态环境。
公益慈善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不仅表现在与时俱进,更主要的是体现中国特色。公益慈善事业已经被上升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对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坚持中国特色。
(九)自律性
公益慈善组织的自律性,是指其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按照章程开展活动。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其存在的根本,没有了公信力,公益慈善组织就无法生存下去。
他律很重要,但自律是根本。增强公益慈善组织运行的规范、公开、透明,是其取得公信力的必由之路。监管部门要强化履职责任,加强监督管理。公益慈善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特别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强化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公益慈善组织要正确处理与慈善家的关系,既要尊重慈善家的意愿,又要恪守公益的原则。慈善家也要尊重公益慈善机构的独立性、自主性,不干预公益慈善机构的具体事务,保障其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业、民众、媒体、慈善家、公益组织本身等,都要共同努力。只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才能不断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使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才能保障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十)国际性
现代公益慈善事业,许多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也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在虚心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道路。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时代,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决定了公益慈善事业也日益国际化。公益慈善的国际交流合作具有广泛的空间,如应对老年社会、消除贫困、减灾防灾、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网络安全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特别是在人才交流、经验共享、教育培训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必须认清这样的大趋势,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公益慈善方面的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人类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公益慈善精神,更要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益慈善事业。
在国际交往中,政府、企业、公益组织都有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发挥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各类基金会的作用。公益慈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公益慈善组织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