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生活、存在:生命的三种形态

2021-01-30苏祖祥

师道(人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能人类生命

苏祖祥

生 命

138亿年前,奇点爆炸,四维-多维时空形成。四维-多维时空中的银河系,是众多星系中的一个,太阳系是铁饼状的银河系里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而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只不过是太阳系里一颗孤独寂寞的行星。

这颗孤独行星上的生命又显得何其渺小无助,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人是多么弱小,即使是一滴水都可以摧毁他。然而,也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存在赋予生命以独特性,生命的尊严崇高也正在于此。即使撇开生命的思想性,从民胞物与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无论是过去时、现在时,还是将来时——都是造物主的无穷恩宠,都是四维—多维时空的坐标原点。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似乎只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方式。然而从氨基酸到多肽,再到蛋白质,从蛋白质一直到生命的遗传密码DNA,不知道有多少环节可以阻断并摧毁生命,可以终止、延缓进化的历程——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到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这一巨大的灾难性事件结束了恐龙时代,却开启了哺乳动物时代。在这一过程中,物种灭绝的比例在90%以上——但生命进化的历程终究以无可阻遏的势头使生命成为宇宙万物的尺度。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历经亿万年的演变,从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开始,到46亿年前形成地球,到40亿年前由无机分子合成的有机小分子,聚集在热泉口或者火山口附近的热水中,通过聚合反应形成了生物的大分子,到38.5亿年前的有机碳,到38亿年前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到35亿年前的微生物,一直到500万年前人与猿分道扬镳、30万年前现代智人横空出世,直到钟灵毓秀、风流蕴藉、孔武有力的人类成为天地万物的精华,确实是一个让人惊叹不已的历程。

生 存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96年出版的一部书。由此可见,生存在教育、科学、文明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化学角度来看,人的物质构成如下:体重约70千克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升水,大约占体重的65%。人体里除了最主要的水之外,还有其它各类物质:碳、氢、钙、碘、钴、锰、铝、铬和银等。大能的造物主就是用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物质,抟土造人,赋予人以气息,从而使人具有了感性、知性、理性、德性、灵性、神性,成为最能体会造物主全知全能的意会者。

一个完整的人由固态的碳、钙、碘、钴、锰、铝、铬、银,液态的水,气态的氢组成。然而,一个人具备生物条件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在精神上必然形成完整的人格。

生物意义上的生存依靠本能,以复制、传承DNA为第一法则。动植物的生存准则既有丛林法则的优胜劣汰,也有自然法则的返璞归真。在本能生存的军备竞赛中,灵长类动物越来越没有优势可言,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中的勇敢一族,另辟蹊径,走出丛林,习得文化,习得语言,生存本能越来越让位于群体规则,于是有了生活准则。

生 活

准则、规范、习俗所带来的有秩序的社会化生活,让人类充满强大的力量,在与自然、动物的较量中逐步占得上风。于是,生活而不是生存,越来越让人们远离丛林,在采集-狩猎-畜牧文化的道路上渐行渐稳,在农耕-工业-信息文明的道路上健步如飞。

就像河水在堤坝的约束下流淌才能流得长远一样,语言、习俗、准则、秩序不断形塑人的思维、行动,从而让人类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社会性活动不断激发出群体智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律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因此,我们说人是观念的动物,而不是被本能驱遣的动物。

对自由充满向往是人类的天性,然而人的这些天性却被秩序、准则所压抑,于是构成一种二律背反:人们向往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由与秩序的相反相成、相生相克,实际上是因为秩序保障群体正常运转,自由永远引领人的天性。如果没有秩序、规则保护人类的生活,那么人类社会就是丛林社会;如果没有理性、德性引领人类,那么人类与大猩猩、黑猩猩、红毛猩猩、倭黑猩猩没有什么两样。

社会性与个体性合二为一,既有结社聚会的合群,又有个人独处的私密,从而让协作共赢与独立自主有了可能。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语)这就是生存本能与生活技能的区别。毫无疑问,不少动物的生存本能远远高于人类的生活技能,但人类丝毫不必为此感到羞愧,因为人类的生活目标有着明确方向,即使看上去生活技能显得有些拙劣。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喜欢猎取缎蓝园丁鸟,用这种鸟的羽毛装饰自己后载歌载舞;他们还喜欢在自己身体上纹上鳄鱼的纹路,把自己的牙齿弄成鳄鱼的尖利形状。看上去他们把自己装扮美丽的能力比不上缎蓝园丁鸟,对力量的追求比不上鳄鱼,然而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走在审美的道路上,而鸟类和鳄鱼只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追求美丽和力量。即使缎蓝园丁鸟的尾羽美艳绝伦,求偶亭的装饰颇具品位,鳄鱼的力量具有人类无法望其项背的巨大优势,但却无法理解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意念化行为。真善美正是提升人性、摆脱动物性的引导力量。

存 在

本能驱遣下的生存遵从繁衍至上的最高法则,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规则约束下的生活必须遵循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等人类法则;精神信仰引导下的存在则会使人的生存和生活更具有超越意义,更能走向彼岸世界。

俗谚云:“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肉身的朽坏与精神的永存似乎是一个悖论,然而因为有了记忆的铭刻、语言的传承,这一悖论得以化解。试想,一个个生年不满百的活生生的人,在历史长河里注定只是沧海之一粟,然而却总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和突破肉身记忆局限的冲动,于是向着有6000年历史的文字记忆寻求帮助,向着有3.4万年历史的艺术记忆寻求帮助,向着有亿万斯年历史的化石记忆和宇宙信息寻求帮助。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宇宙的神秘天启和人类文明的菁华尽收眼底,这一切都是拜精神活动之所赐。人类就是这样突破自身的局限,以文化年龄弥补生理年龄的不足,以群体记忆弥补个体智能的有限,得以在各个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阅读与思考,让我们无限接近先哲存在的意义,并启发我们寻找此时此刻、此地此在的存在意义。

千百年累积的语言现象和智慧结晶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并启发我们的言语活动,点燃我们的创造激情。在此意义上,阅读能够唤醒潜藏于我们大脑深处的言说本能,并促使我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言说方式。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史蒂芬·平克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作为教师,通过阅读优化自己的语言能力是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是职责所系。于是,教师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武装自己的大脑,就具有双重意义——既能让教师自己接受文明的沐浴,又能让学生享受春风化雨的熏染。

另一方面,语言现象和言说活动能够对生活施加影响,形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鉴于此,教师作为语言的操练者,言语活动的自觉者,应该认识到:语言现象和言语活动兹事体大,万万不可等闲视之。说明意义和表达情感有赖语言/言语,良风美俗的形成和移风易俗的可能有赖语言/言语,寻找诗意栖居的时间空间有赖语言/言语,科学、哲学的创新发展有赖语言/言语。反之,就像德国诗人斯蒂芬·格奥尔格所言: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转引自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150页)

日常生活安顿好我们的肉身,阅读经典安顿好我们的灵魂,语言积累和言语活动成为肉身和灵魂的粘合剂。波澜起伏的生活、妙趣横生的语言、逸兴遄飞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摆脱单向度、平面化、空心化、泡沫化的侵蚀,成为并培养心智健全、胸有丘壑、吐纳古今、神完气足、元气淋漓的现代人。

7.5万年前印度尼西亚多巴火山的爆发,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灾难,这也正应了中国的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现代人类的始祖,三千个勇敢的亚当夏娃们从东非大裂谷走出,越过红海,走向阿拉伯半岛,走向欧罗巴,走向亚细亚,走向白令海峡,走向亚美利加;而另一支则走向印度次大陆,走向东南亚,走向澳洲大陆。这些勇敢的亚当夏娃们神奇地习得语言本能之后,突破了上帝的巴别塔之限,形成了有着丰富表现力的各种语言体系,从而意识到存在的意义,进而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是宇宙的绚烂花朵,生存-生活-存在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丰富多样。

生命的神奇是一个问题,认识到生命的神奇是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

猜你喜欢

本能人类生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人类第一杀手
吉米问答秀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