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点亮自我手中的蜡烛

2021-01-30

师道(人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优点生命人生

刘 祥

做班主任时,策划过一个“点亮手中蜡烛”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人从自己身上提炼出三条优点。班会正式举行的前三天,一个成绩始终倒数、其他表现也平平的男生向我申请免于发言。他说自己除了劳动比较积极之外,实在找不到其他优点。我没同意他的申请,只是叮嘱他好好盘点一下自己的优点。我说:“不要只将眼光盯在学习成绩这一个点上,还要看到自己的品德,看到自己的长处。如果到下周一你还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老师特许你不发言,如何?”

此后三天,他没有再找我。班会举行时,轮到他发言,他颇有点扭捏地走上讲台,略作沉默后,他说:“我虽然成绩不好,也经常做些违反纪律的事,但每次老师批评时,我都能够认真听老师的教育,从不跟老师顶嘴;我热爱劳动,打扫卫生时,从不怕苦怕脏;我现在只能找到这两个优点,我一定争取下次班会时,能够找到四个优点,我把这一条,当作我的第三个优点。”

这段话,他说得很流畅。可以想象,他一定在心中默默地演说过无数次。

他的发言,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他很有礼貌地鞠躬答谢,准备走回座位。

我拦住了他,我说:“你的发言,让我很感动。一是感动于你的淳朴,二是感动于你的第三条优点。你的优点,我相信绝不止这三条。比如,刚才你鞠躬答谢同学们的掌声,就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当然,你学习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但这些都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中一步步追赶上去。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不断发扬自身的优点,不断赢得其他同学的尊敬和帮助,就一定能够将现在的三条优点发展为十条、三十条,甚至更多。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向你表达我们的期望和祝福!”

他显然也很激动,眼中竟有泪花闪动。

班会继续。我留心着他的表现,看得出,他听得特别用心。

这事转眼已过去23年,至今依旧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后来的学习成绩并未有特别大的提升,毕业后便去参军,转业后进入公安系统。一次,他在大街上遇到我,激动万分。他说,他多次到学校找过我,但我调走了。他一直想要感谢我,是那节班会课,给了他自信和力量。他现在生活得很好,在单位里人缘也很好。他说,老师你说的那个蜡烛,我到现在都点亮着呢。我虽然没有考取大学,没能给你争光,但我很快乐。

他的话,让我十分欣慰。当我今天坐在电脑前,准备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写作一篇文章时,大脑中第一个出现的竟然是他。我想,生命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借助各种说教方式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而在于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成长欲望和生命潜能,使其自主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养成朝向目标奋力前行的坚韧品德。拥有这样成长内驱力的人,何愁其不懂得珍惜生命。

如何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内驱力呢?无外乎“心、境、情、悟”四字。

一、以“心”为缰,使生命在约束中成长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一切教育手段只有在被教育者“生命在场”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其感染、激活、点亮等功能,若是“心不在焉”,则无法形成真正的生命认知或生命体验。

日常教育活动中,生命教育是一项极容易流于形式的实践性行为。问题的症结多在于“无心”,大多数情况是教育者“有心”而受教育者“无心”,少数情况则体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无心”。无心,不是说对生命教育毫不关心,而是指缺乏内在的自我省察意识,缺乏在灵魂深处建构自我生命大厦的技能、情感以及使命担当。

从古至今,轻视自身生命或者他人生命的行为均不鲜见。一种人,恃强凌弱,视他人鲜活生命如草芥;另一种人,动辄铤而走险,以“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虚妄,拿卑贱之躯换非分之利;还有一种人,以自己生命作为要挟他人的手段,用彻底的无赖将生命折腾成令人生厌的垃圾场;亦有一种人,承受不住些微挫折,一点点的人生小波澜便能够掀翻其生命之舟。凡此种种,皆可谓之丢失了“心”的缰绳,致使生命缺乏必要的约束,无法朝向正确的道路健康前行。

生命需要经营,非但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强健物质的身心,而且需要通过适宜的教育强健精神的身心,两相比较,后者更显重要。

在教育活动中强健精神身心的方法或许多种多样,无论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先“心动”再“行动”,最终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从“心动”的外力作用而言,阅读或许是最佳的动力源。一个阅读着李白、杜甫、韩愈、王安石、苏轼、史铁生、刘亮程的文字而一点点长大的青年,其生命中自然会多几分坚韧和坦荡。当然,阅读必须选择有韧劲的作者或者有韧劲的作品,远离暴力、色情以及各种灰暗心理的文字。

“心动”的另一个外部动力源是组织活动,只是,所有的活动必须尽量剥离生硬的灌输,代之以“心”的自主察觉和主动感悟。比如,绝大多数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和禁毒征文活动,但大多数学生并不觉得这两类宣传教育和自身有何关系。如果将简单的数字统计和平面化的图片宣传转换为纪录片放映,用不加修饰的惨景给予学生视觉的刺激和灵魂的震撼,便可以促进很多人思考交通安全和远离毒品的价值。

“心动”的最大内驱力来自高远的理想。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言:“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可视作生命教育的经典。毁家纾难的文天祥历经千辛万苦、承受各种折磨却绝不放弃生命,就因为他的心中装着大宋的万里河山和灵魂中的神圣使命。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确立起一个大境界、大追求,才能够在遭遇各种非人折磨时,依旧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作为疗伤圣药。想一想,现实人生中的悲观厌世者、草菅人命者、好勇斗狠者,有几个人持有家国天下的远大抱负?由此可见,理想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引导学生确立宏大的理想追求,是学校生命教育课的必须。

生命教育之“心”,心有多大,生命的时空便有多大。

二、以“境”为场,任生命在“自在”中奔跑

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生命教育,更需注重教育过程中的“造境”。

校会、年级会、主题班会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都属于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刻意创设的教育情境。只是,以会议、讲座、报告等形式打造的生命教育情境往往过于生硬,效果大多欠佳。

理想的生命教育情境,在于营造特定的活动场域,让受教育者以主人的身份在其中“自在”地嬉戏奔跑。此种场域,应该如幼儿园中的小沙坑,无需规定必须在沙坑中做些什么,只要能够满足儿童自主创作的乐趣即可。

各类学校中,生命教育的“小沙坑”本应随处可见。比如,把图书馆的大门敞开,把运动场的栏杆移走,把诸多有违教育规律的规章制度废除,把课堂思考与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幅度减少过多的考试、过多的作业,大胆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参观活动、游学活动……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过重的学业负担自可减除。没有了分数排名的焦虑,没有了长久的睡眠不足,没有了身心的亚健康,生命教育又何愁无法落实?

可惜的是,总有一些学校不乐意“小沙坑”的存在。他们也有“小沙坑”,但只在上级部门检查时才允许使用,而且还规定必须做什么样的“游戏”,甚至一遍遍地“彩排”这个“游戏”。其余的时间,为了集中一切力量应试,则用各种封条把各种“小沙坑”封闭起来。课外书不许读,游学不准搞,每周一大考、每天一小考,天天用分数排名刺激学生的神经,使其为了一两个名次的变化而忧心忡忡、焦虑万分。此外,还要抓抬头率,抓打瞌睡,抓男女生“非正常交往”,抓一日三餐之后的迅速入静,抓晚自修后宿舍中的快速就寝……这些被标榜为“精致化管理”的各类招数,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流水线上同一型号的产品,又从何处寻觅生命教育的踪迹?

很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发出“教育是农业”的呼吁,倡导顺应生长规律的“精耕细作”,让不同的“庄稼”依照不同的方式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生命教育同样是“农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良种。教育者需要做的,是依农时播下种子,为其提供阳光、空气、水、肥料和管理,至于生长,就是种子自己的事。总想着用自己的方式监督着各种种子都成长为同等高大粗壮的参天乔木,不是对种子的生命的应有尊重,而是一种戕害。

或许,从没有一种生命教育方式可以称之为最美好,但一定有一些打着“生命教育”旗号的行为,其结果恰恰是侵害教育、摧残生命。

生命教育之境,不是奥林匹克竞技场,而是长满了野草、开满了野花的原野。

三、以“情”为烛,让生命在理想中闪亮

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蕴藏着极为丰厚的生命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倘若应用恰当,皆可转化为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养分。遗憾的是,很多人置身宝山却时常收获了了,宁愿将注意力锁定在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之上,也不愿意与文本中的生命“共情”,更缺乏以文本之“情”为烛、燃烧起生命感知的火焰、让生命在理想的人生境界中闪亮的教育技能。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学生学完屠格涅夫散文《呱……呱……》后在随笔中写下的感悟:

原本以为今天的课会是一节轻松活泼的课,可事实令我惊讶,这竟然是一节令人无限感慨、无比压抑的一节课。看着那一个个生命的黯然飘落,我的心情无比沉重,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于是,我忍不住想写首小诗,送给如今已获“自由”的他们:

幼草遇着狂风/它从不低头/白杨树身处恶境/它依然挺立/腊梅遇到凛冽/它依旧不屈不挠……

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避免情况继续恶化,需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将生态和谐理念作为基础,遵循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将生态美学与人文价值互相结合,才能完成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使城市更加和谐、经济获得持续发展。

纸破了/那或许是画中的独韵/烟散了,等风停了/还是可以会聚/人啊,遭受挫折,心情郁闷/等时间久了,心定了/一样可以平静

不要选择最愚蠢的方式/不要做出愚蠢的事情/生命,多么珍贵的两个字/不要狭隘地看待世界/不要悲观地对待人生

不要以为抛弃了生命/就等于获得了自由/抛弃了生命/你就是罪犯/你犯了伤害罪/不仅伤害了你自己/还有爱你的人

朋友,我深情地呼吁/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悲伤/多一些乐观,少一些悲痛/多一些沉着,少一些冲动

善待人生吧!珍惜生命吧/用你智慧的双眼/看待明天/相信未来

《呱……呱……》是一篇言辞浅近的散文,字面上的意义一眼可知:“我”滋生出自杀的念头,并在一个傍晚付之行动,结果听到了远方传来的婴儿的啼哭声,继而看到了一个年轻母亲给婴儿喂奶的景象,由此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显然是一个绝好的生命教育素材,教师只要能够创设出适宜的对话情境,便能够以文本内容为引子,引发出对生命价值的多层次思考。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深度对话和多层拓展相结合的方法,努力从熟悉处挖掘陌生化的问题,推动学生把思考往纵深处延展。那节课后,几乎所有学生都写了学习感悟,或深或浅地谈了自身对生命的新认知。我以为,这样的生命教育是成功的。

生命教育之“情”,汇涓涓细流而成江河,让灵魂丰盈润泽。

四、以“悟”为镜,促生命在思考中升华

生命的体察与感悟,主要来自个体的人生觉解。个体学养丰厚,对生活思考得透彻,其生命往往更具韧劲。反之,未曾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亦未见识过外部的广阔世界,眼界与胸怀都逼仄如针尖,其生命便难免在高度、宽度、深度、温度等各方面都有缺陷。

中小学生恰恰属于眼界与胸怀都相对狭隘的群体,其对生命的认知,或许还有人只停留在动画片里被火车碾压成一张画却依然能够恢复为鲜活立体的错觉中。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间,中小学生自杀的比例居高不下,稍遇挫折便跳楼殒命的事年年发生。据报载,有的孩子自杀的动因,竟然只是为了让父母难受。

西哲曾言:“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生命教育要破解的难题,恰恰在于引导无数个从不曾经历长夜哭泣的少年感悟人生的艰难,体察生命的可贵。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唯有将所有的外力转换为内在的动力,用主动思考拓宽生命的空间。毕竟,人生的经验都是悟出来的。

禅宗追求顿悟,文学创作追求妙悟。与之相比,生命教育中的“悟”更多依赖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必须建立在巧妙“激活”的基础之上。而且,生命教育之“悟”,从无一蹴而就的可能性,只能是聚细微而成辽阔。

生命教育中的“悟”,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中总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机缘,被教师轻率地一带而过,未能用思想的碰撞擦出情感的火花。比如,面对屈原、岳飞、文天祥这些前贤,很多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这些人都具有忠君爱国的性格特征。极少有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屈原们所忠于的,真的是那昏庸无能的君王?当学生们能够透过若干表象而发现屈原们其实更多是忠实于内心的道德操守、忠实于追求一生的崇高理想时,他们从前人身上“悟”出的生命价值,便绝不是愚妄的效忠,而是主动的追求、竭尽全力的奋斗。也只有如此,才会对屈原们“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人格心生敬仰,并在此后的人生中以之为楷模。

“悟”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是生活。生活从不会只向未成年人“报之以歌”,而是公平地向其分担一切风霜雨雪。一名学生的母亲不幸病逝,很长时间,这名学生无法走出那片阴影。对这样的孩子而言,生命教育就不再是如何珍爱生命,而是如何理性对待生老病死,如何“更好地活”。面对这名学生,身为教师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她“悟”人生。

就像没有人能够代替另一个人成长一样,也没有一个教师、一对父母能够代替孩子参悟人生。归根结底,“悟”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只是观镜者自身的喜怒哀乐。要想让镜子里呈现的景象始终充满光明,唯一的办法是点亮观镜者自我手中的蜡烛,照亮外部空间,更照亮内在的灵魂。

生命教育之“悟”,悟人生四季不同景象,悟高尚灵魂恒久追求。

猜你喜欢

优点生命人生
《如此优点》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
食疗有何优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