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2021-01-30杨海庆
杨海庆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推动历史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的核心动力源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发展的引导力。当代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职业领域创新的“生力军”,高职教育将创新教育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中,虽然有的学者已经提到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但对如何在高职教育素质教育中进行融合研究还不足,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不足以支撑新时代对高职毕业生提出的新使命。进一步讲,创新能力的实践性研究还需要回归和落实到实际教育中去,在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中逐渐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1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思想理念上存在的不足。中国当前的创新教育体系还是薄弱的,在资源配备和政策支持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化,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创新空间和提供创新机会和平台,而不能把创新教育变成为一种教育噱头。高校、企业、政府、其他组织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多元互相协力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第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这种“两张皮”现象突出,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战,素质教育未能融合创新教育,没有把以上教育贯穿和融合起来,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所学的知识,“领会”是基础,“运用”是主体,“创新”是追求。
第三,对创新教育认知存在偏误,要明确创新教育不是“科学家速成教育”,也不是“发明家速成教育”,更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养成型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拥有发展新的眼睛,拥有创新的意识,具备创新素养能力,不是经过多少个学时的学习就一定能有多少个发明成果,成就多少知名企业家,而是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意识,求新的学习习惯,力求创新的工作追求,在发明成果的背后和未来对社会和人民有贡献的发明创造中的人群中,有多少是受过这方面教育的学生。
第四,存在为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现象,创新教育存在走形式的现象。虽然高职院校很多都在搞创新教育,但存在创新教育被简单地与创新大赛、应付任务等划了等号,被简单地理解成只要给学生开设过此类课程就可以,成为走过场教育,形式主义严重。作为高等院校多数开展了创新教育活动,但绝大多数创新方案和计划缺乏可行性、实效性、操作性。
第五,教学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诸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模式单一,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不够,考核标准单一,重共性的教育,轻个性化的培养,不能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准确评价。外加学科之间不能相互融通,讲授性的东西多,研讨性实践性的东西少,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2 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纵观世界,创新力的竞争地位越发突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水平,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创新教育是保障,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第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职业教育必须的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两张皮”,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是相互融合的,不能分裂开来。讲素质教育就必须讲创新教育,后者是前者的深化,没有创新教育的素质教育是空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优秀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第三,创新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夯实创新教育基础,素质教育越扎实,创新教育效果越有保障,创新教育实效性越强,素质教育成果越多。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标准什么?创新能力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改革必然改革的关键。
第四,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必须实现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更好的培养学生。进行多专业学科背景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而是围绕一个核心专业的多专业学科知识,因为只有让学生懂得多,掌握得多,才有可能创新激发的多,激发创新思维,突破创新教育瓶颈。
第五,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都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创新型教学团队。重视多学科、多专业教学,实践性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助力。教学团队是可以跨专业、跨领域的组合,不应限于某个院系,更不应限于某某专业,只有多元组合,才有可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践环境,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不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果。
3 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目标,充分研究社会发展对新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力的新要求。新时代要求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应打造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体系。
第一,通过不断与企事业单位、专家等进行创新人才综合要求状况的研究,研究行业职业要求、企业人才要求、关键能力调研、企业人才战略、企业创新能力需求,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立足于人才需求培养专业人才,以社会和企业为调研基础,结合教育实际要求来主导设置专业。高职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有创新教育的环节,以创新为目标去学习专业,更容易把基础夯实,激发重新动力。高职所设置专业是否具有竞争性、先进性,是这个院校专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并根据实际需要改进提高,以满足国家社会行业的发展需求,应围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促进社会发展培养高新技能人才。
第二,高职院校要围绕培养高技能水平的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产学研相结合,设置课程开设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材更新,不能滞后于时代发展,不要依旧教过时的知识内容,要在教材上求新,在教学上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强化理论实践的作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在实践性工作环境中学习,把现代企业创新理念、生产创造要求、新的实用技能等传输给学生,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更容易学到或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精准,设计更符合实际创新活动的教学环节,促进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创新活动。
第三,创新教育依靠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老师,依靠的是诸多创新型教育团队,这种教学团队要打破常规,打破系部模块,打通各相关专业,搭建专业群,构建创新引领的多元教学体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学中尤为关键,要培养复合型的教师,打造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创新往往是多知识多专业的融合,以教师示范带动学生,以学识激发学生。这就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方面,要研究课程开设模式,编写切合性更高的教材,开展团队式的集体备课,拟定多模式的教学方案,为全融合创新教育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四,全方位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从创新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多方面入手,相继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方式、方法、形式、手段等。创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模式是创新的基础,改变灌输式不代表不能讲理论,是思考如何将讲好理论,用好课堂阵地,研究教学模式多样化用引导教育培养思维模式创设平台。不断增强创新性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目的的一种用简易形式表达创新性,激发创新意识。
第五,研究文化育人的教育观念体系,深入研究创新教育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文化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要以文化育人,以素质教育塑造人,以知识技能培养创新人才。创新力是国与国的核心竞争力,以创新文化育人,育人的效果会更久长,也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培养更多的拥有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是高职肩负的责任。
综上所述,研究高职院校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高职院校在思想层面上敢于创新有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层面上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进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综合性素质教育;再次在实践层面上激发学生主动创新,引导学生创新实践;第四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要让传承发展,塑造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即人格塑造。
最终实现构建一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复合型创新型素质教育教学团队为保障,创新综合实践为路径,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为保证,在创新文化熏陶下的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教育,不断把创新能力引导的素质教育成效成果化,形成代际积累传承创新的历史,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与项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