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1-01-30厦门理工学院吴平凡

商展经济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共同富裕金融服务

厦门理工学院 吴平凡

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2013—2020年七年间,我国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高达9899万;2020年11月,我国832个贫困县实现了全体村民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全民要共富,乡村需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而金融服务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平衡衔接成为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新问题。

1 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依旧十分显著,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9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26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因此,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我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乡村振兴,金融机构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融资部门,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以助力乡村振兴,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领域发挥其特色优势,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之间架起有效的衔接桥梁。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服务覆盖率逐步扩大。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在3.02万个乡镇建设了相应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比例达到96%;全国基本上99.96%的行政村都可以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从涉农贷款的余额看,我国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9500亿元,数据显示,近三年以来我国普惠型涉农贷款的增长速度呈逐渐提升态势,农村金融发展势头良好。

2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获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相关问题。截至2020年底,我国涉农贷款占本外币贷款余额比重为21.8%,而这一数据早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了22%,说明十多年以来涉农贷款的比例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这与当前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大背景是严重不符的,“三农”迫切需要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涉农贷款的比例亟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具体障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下文展开详细阐述。

2.1 农村金融服务的结构错配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支持“三农”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支农金融机构由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农信社扩展到了邮储银行、村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支农金融工具从原来的单一存贷业务扩展到了保险、基金、信托、股权投资等金融业务;支农网点从原来的县城、乡镇扩展到了偏远的县级、乡村及海岛地区。但是农村金融服务的结构仍存在错配的现象,规模化经营的经济组织是金融机构优先选择并支持的客户,小且散的农户是容易被金融体系排除的一类主体,这就促使金融服务的分配出现不均衡、不对等的现象,对资金嗷嗷待哺的群体反而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影响了乡村的全面振兴。

2.2 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较高

涉农贷款由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抵押物价值不明等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着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问题,造成金融机构产生“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现状。审计署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23家村镇银行实际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9%,40家以上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于5%,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农村金融服务风险普遍较高。

为了规避风险,许多支农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存在畏首畏尾的现象。由于涉农贷款普遍缺乏便于估值的抵押物、拥有产权的房产等,农户想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就变得困难重重。例如,村镇银行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客户开设了相应的贷款模式,其中抵押贷款在一般情况下利率较低、期限可长达1~2年,但需要提供具备抵押条件的物品,且在申请贷款时需缴纳一定数额的抵押费、房产评估费等,程序比较复杂,且成本较高;而担保贷款,则需要找第三方进行担保,且充当担保人的第三方必须拥有车辆、房产或营业执照等物品,即便如此,贷款期限也只有较短的三个月。除此之外,还有纯信用贷款方式,可以直接使用营业执照进行贷款,但必须要求每月都进行还款,如果申请贷款人不是本地户籍,还需要提供本地自住房证明,并要求在申请贷款当地拥有实际开展的业务及经营资金流水证明,还需提供业务员可实地考察审核的办公地点等,这些门槛都给农村居民享受金融服务造成了障碍。

2.3 农村金融业务的科技含量不足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金融早已插上科技的翅膀,并在科技的助力之下迅猛发展,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金融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纷纷建成数字化、智慧化平台体系,推动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广袤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科技化程度依旧处于较低的状态,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科技的基础薄弱,农民的金融知识较为匮乏,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陈旧,科技人才缺乏,主动对接新技术、新产品的动力不足,更是进一步拉大了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的城乡差距,也造成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性障碍。

2.4 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建设滞后

乡村振兴制度先行,在金融支持方面,国家也适时推出了相应的支农惠农措施与相关政策。但其中为金融制度配套的最重要的信用制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以何种指标体系来衡量农村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一直是一道横亘在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主体间的鸿沟,信用产品的定性不明、有效性不足。从抵押物的种类来说,农民普遍缺乏可以进行明确定价的房产,而牲畜、农作物等作为抵押物的价值不够稳定,不利于银行评估抵押物的价值,加上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征信仍停留在熟人互相担保的阶段,缺乏完善的征信体制。

3 我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量化加考核,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结构

对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要坚持市场和政府配置相结合,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建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量化和考核机制,完成差异化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考核目标。应提高对普惠型涉农贷款不良率的容忍范围,在进行监管评级和内部评估时,对普惠型涉农、精准扶贫贷款的不良率高于其他贷款不良率且不超过一定范围的,可不作为扣分标准,使银行在贷款主体选择时不再局限于规范化的经营主体,对于小而散的农户也能做到大胆贷、放心贷,从而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对于刚刚脱贫的地区,在信贷准入、贷款定价、审批流程及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差异化的倾斜支持,促进共同富裕。

3.2 化险减包袱,降低农村金融业务风险

对于涉农金融机构坏账较严重的情况,采用“摸清底数、处置风险、注入资本、转换机制”的路径,做好减法,化险减包袱。具体而言,摸清底数,就是要摸清家底,包括风险缺口、改制缺口等,做实改制基础;处置风险,就是由市、县政府出面,以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以达到减小风险缺口的目的;通过构建“借—用—还”的程序,发行专项债券募集资金。转换机制重点是加强公司治理建设,摒弃“人治”思维,做实公司治理的制约制衡机制,实现改革改制既换汤又换药。同时,要在风险控制理念和风险控制技术上进行创新,优化业务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动态评估系统,加强实时监测、阻断风险的能力,力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3.3 业务乘科技,赋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让传统的金融业务搭乘科技的班车,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的载体,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匹配农户的资金需求,纠正金融资源错配的现象,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服务可以通过手机银行App进行信息采录,通过大数据技术确定客户能够承担的信贷额度,并利用手机在线贷款的方式实现随借随还,让农户充分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已有的县域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平台,衍生相应的金融服务功能,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和流动金融服务;开发少数民族语言专版等支农App,开展特色金融服务,助力提升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在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也应加强技术手段的提升,可以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客户的身份识别;开发自动估值系统用于抵押物估值;应用新型风控模型用于资金监控,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开展风险管控。

3.4 增信除风险,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抵质押物价值评估机制,创新盘活农村的金融资源,破解增信难对涉农信贷投放的制约。与此同时,推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合作和互通,发挥现有地方政府公共平台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信用体系。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特别是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大数据信息技术增加农民的信用度,因为随着农村电商规模的逐渐扩大,各大电商平台和农产品直播间掌握了大量的交易数据信息和金融数据信息,这些规模巨大的信用信息非常有利于构建农村信用数据库,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共同富裕金融服务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强化权益保护宣传教育 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山西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坚守城乡 服务三农——宁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