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助推宾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21-01-30

市场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宾阳县融合农业

黄 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七大战略”,意味深长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了“七大战略”的中间位置,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时代性。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里“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布署,可以说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的首要就是乡村的产业兴旺,只有乡村产业发展兴旺,乡村才真正注入活力,拥有造血功能,激发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宾阳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依托政府,开展产业项目扶持

宾阳县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宾阳县政府制定出台《宾阳县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宾阳县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宾阳县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指导贫困村因地制宜,遴选符合自身发展的“5+2”扶贫主导产业、“3+1”特色产业,并对建设产业示范园进行详细规划,规范地指导贫困村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园。全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约1.3 亿元,11 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586户6310 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积极发展“5+2”扶贫主导产业,扶持4339 户贫困户发展有机水稻、古辣香米、富硒南瓜、糖料蔗、有机芋头、小龙虾、肉牛等种养产业,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品牌15 个,38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 万元以上,直接受益贫困人口17480 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951 人。

不止是从农业发展上扶持,也培养工业财源,在“产业富民”专项活动中投入资金3648.79 万元,累计引进龙头企业2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0 家。还有在“服务惠民”专项活动中投入资金3927.48万元、“基础便民”专项活动中投入资金11336.43万元、“生态乡村”活动中投入资金7096.24 万元、其他资金45.04 万元,有力地助力乡村振兴。

(二)创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宾阳县目前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农民主要是以土地承包权或是产业扶贫补贴、小额贷款等方式入股,这有利于土地连片整合,解决“小而散”的问题,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模式;农民作为股东入股并成为家门口的员工,公司收益将进行个人分红和员工工资,可以多渠道为农民增加收入。当前正积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了7 家种养殖龙头公司,建设标准化规模种养殖小区18 个,如引进“印象古辣”等现代农业企业,建立标准化特色种植业示范基地50 个,围绕古辣香米“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销售渠道—品牌打造—休闲农旅”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7 年古辣香米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内农户人均纯收入比所在乡镇平均数高出20.8%,2016 年人均纯收入从9000元增长到12000 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3%,比2016年宾阳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9397元增加了2603元,同比增长28%。

除此之外,宾阳县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创建陈梅古韵休闲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广西四星级(含)以上乡村旅游区;打造宾阳香米、制糖业、桑蚕等一大批旅游目的地产品;抓好陈平镇名山生态旅游区和邹圩镇国家石漠化森林公园建设;做大做强百龙舞宾州炮龙节,举办陈平旅游登山梅花节、露圩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旅游节、四月八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圩逢)旅游节、邹圩端午节赛龙舟暨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节、甘棠旅游文化美食节等节庆文化活动,落实“月月旅游活动”的宣传推广;重点开发山地养生基地及宾阳休闲养生度假产业园休闲养生基地建设;依托宾阳良好的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发展一批水上运动项目和户外山地(越野)项目,打造精品体育赛事。2017 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人数330.54 万人次,同比增长15.01%,实现旅游消费31.47 亿元,同比增长18.16%。

(三)利用平台,带动农村效益增收

1.抓住电商发展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及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日渐普及与发展,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对外交易费用与时间,有利于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宾阳县充分利用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也取得显著效果,依托农村淘宝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基础设施,在全县48 个贫困村建立“村邮乐购”电商扶贫点,除了建成的县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还建成中央资金扶持镇级农村电商服务站16 个,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点107 个,其中贫困村站点27 个。前文所说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即是将产业链从上延伸至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等,向下到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并在市场上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宾阳县打造宾阳互联网+双创基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村农产品基地销售大米、百香果、莲藕、火龙果、葡萄、桔子、外贸工品、牛角工艺品等,电商服务点村点覆盖率达94%,2017 年全县网络销售额达2.2 亿元,解决农民的产品销售问题,并能够解决农民难买货品问题,助力贫困户生活便捷与实现增收。

2.抓住旅行社合作平台。借着“生态乡村”及“五大发展理念”等契机,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乡村工作。目前,宾阳县建成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乡村有宾阳县首个“村庄公园”的和吉镇巴乍村、“荷香人间”农业生态园的黎塘镇里仁村、种植沙糖桔、酸梅、铁皮石斛,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陈平镇三联村、引进多色稻谷开发稻田艺术观赏园的古辣镇大陆村、特色农业采摘观光旅游的武陵镇绿留村等具有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乡村,其中在2017 年登上南宁旅游榜单的有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宾阳县新埠乡村生态园、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宾阳县天禾乡村生态园、广西三星级农家乐:宾阳县龙聚山庄。这些旅游乡村通过和旅行社、旅游点的联合,形成“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局面,现宾阳已培育形成一日游、两日游、甚至三日游线路,合作发展的旅游活动带动宾阳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宾阳县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的表现

(一)产业规模太小

宾阳县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单产低、品质差,受传统经营模式和土地流转等因素制约,有些地方仍然是小规模种养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产业。总体上规模效益没达到最大化,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客观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传统农业有些农户依然在进行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没有进行流转成为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农业生产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像机械化自动化播种、收割、浇水、无人机喷药杀虫等现代科技无法运用于生产,导致生产收益低;小五金手工业依然存在于小作坊、小工厂生产,以家庭、家族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生产,只能制作小巧、简单的五金商品,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高。

(二)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深

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内农村的各方面发展均有新变化,产业融合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层次不断加深。但是,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融合度不紧密、深加工产业链缺乏等情况给产业融合发展带来阻碍。如古辣镇大陆村开展特色稻田艺术节活动,依靠种植大面积的多彩水稻绘成3D 图案,乡村旅游的兴起带来了经济收益,但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并未能够融合发展。例如五色稻谷的生产加工、特色农产品装饰物的生产加工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之间存在短板,农业“接二连三”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因此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宾阳县产业融合发展不足的原因

多年以来,当地农村发展不断融合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以此促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股合力。但是受到了农村发展要素的瓶颈制约,仍然没有完全打破发展要素制约。

(一)土地零散、用地难

目前宾阳县有少数地方的农村并未将土地流转出来,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发展,依然是个体农户种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状态。据笔者调研了解到,部分农村产业发展受到用地限制,如某些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建设园区道路、娱乐设施、民宿等基础设计时受到相关部门的限制,申请备建项目进程受到阻碍。

(二)资金难融资

因一些经营主体缺乏贷款的抵押条件,导致投资农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发展新产业,走向现代化农业。

(三)缺乏完善的产业链

虽然本地有一批特色效益农业,但是开发程度不够深,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未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和完善的产业链。如邹圩镇火龙果产业园种植的火龙果,未能在本地进行深加工成果汁、果酱等高效益产品,均是拉到广东等省外工厂进行加工;农旅融合不够深入,旅游产品较为初级,通常是基于传统特色产业资源的参观游览、体验采摘,比较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四)人才难以引进及留住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公司要想发展,关键是要有人才智库支撑。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除了土地、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出谋划策的人才。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农村产业项目,如思陇镇传统产业的编织工作,都是中年妇女甚至是年长的婆婆们在家编织,难以创新及转型升级。目前农村极度缺少懂技术、有知识的领头人,尤其是在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电子商务、乡村规划等方面的人才。

四、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而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口,是促进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必然之路。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应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加强顶层设计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涉及到农村的农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一项长期工程,不是短期发展,因此想要实现农村产业有效、高度融合,则应加强顶层设计,把握好方向、节奏和力度,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首先,政府要进行引导。设计落实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等,根据不同地方的农村资源优势,绘制符合当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线的规范图和时间表,确保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展开、落地生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的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6〕74 号,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出总体要求,坚持农村产业与特色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坚持多种业态与多元主体融合发展,加大创新业态发展与培育新型主体力度;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益共享融合发展,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产业链增值收益等规划引导。

其次,因地制宜,研究制定适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产业政策框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基础,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布局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如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印发调整后的宾阳县发展生产支持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等八个实施方案的通知》宾政办发〔2017〕83 号,这些方案文件对农业生产、工业扶持、危房改造等农村发展项目都提出了政策措施,有力地支持了脱贫攻坚及助力乡村振兴。

再次,坚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原则,打造一批集群化农业生产基地,引导各地以“竞合”的姿态谋求发展,形成全国区域联动、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

最后,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把集中连片的原料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配送中心连接在一起,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先行区,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加以推广,让农村产业融合在广袤的农村蔚然成风。

(二)探索产业融合模式,促进产业间深度融合

目前宾阳县的农村产业融合层次较浅,而探索完善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一二三产业间融合更紧密,也有利于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

首先,完善农业的内部结构融合。将农林、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作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如农业的种植、养殖结构)。目前宾阳县黎塘镇发展的“莲藕套种”模式,将莲藕种植于稻田里,水稻、莲藕产量大幅提升,并带动了周边的饮食、服务、修理、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1000 多人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探索其他模式,如吉林“蟹稻共生模式”、湖北“虾稻共生模式”等。

其次,促进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农业生产以种养为主,从良种供应、农资供销到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并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实现生产、销售、一二三产一体化融合发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的无缝衔接,有助于农村产业链的延伸融合。

最后,丰富农业功能多样型融合发展。从产业园区的设计出发,结合游客的需求,以农业“绿色”为发展基础,以农耕文化为发展之魂,以农村“生态”为发展底蕴等,以特色传统村落为形状依托,开设接地气的休闲活动,丰富农业农村功能多样的融合发展。

(三)努力破解产业融合发展的要素制约

农村产业要融合发展,则需要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支持,需要这些农业生产要素的共同发展。

首先,解决土地零散、用地难的问题。发展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的作用,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当地产业,动员零散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形成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应根据当地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将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清楚,专门用于农村新产业的发展需要。

其次,解决资金融资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当规划确定财政资金可用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占比,大力支持对当地农村经济甚至是本县经济有收益的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并且通过银行、信用社、担保、贴息等渠道形式,助力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发展,解决资金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解决人才难以引进及留住的问题。结合当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可通过产业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民生工程和扶贫项目等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促进自身造血功能,扩大经济收益,吸引大量年轻人回乡、回村工作;培育技术人才、经济能人等新型农民,发挥经济能人、带头能人的引领作用,开办专业性强的培训班,提升农村的知识、技术水平,使新型农民能够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紧密切合。

(四)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本地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现在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并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要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要如何进行转型升级,如何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模式等,成为促进本地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问题。

首先可借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的“塘约经验”模式。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激活了农村发展活力,短短两年多时间,将农村人均纯收入由不到4000 元提升到上万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 万元到200 多万元的改变。“塘约经验”模式主要是先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进行确权颁证,盘活资产;然后进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将经营模式分为股分合作、集体经营、优化结构,农民可带股入社,参与经营就业,并引进公司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产业“接二连三”。

其次可借鉴吉林省松原市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该公司是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通过公司与农户、公司与公司之间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二三产融合,自己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吉林省松原市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人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可分为前向与后向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两种形式,前向是对下游产业链的控制,后向是加强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从而确保企业节约资源、增强应对市场的风险能力。

最后可借鉴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方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工商资本”带动模式。方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投资5 亿元打造国际化观光农业基地“大唐花海”项目,使工商资本和农村农业相结合,解决了农村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及经营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猜你喜欢

宾阳县融合农业
优秀书画作品展
日历
就是他,那个篮球迷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