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移情视角下跨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2021-01-30李昱奇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纪录片

李昱奇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此,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成为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纪录片自身存在的直观、真实、生动等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优势,而其文化折扣率低、情感折射率高的特性也促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文化移情理论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文化移情能力会影响传播、交流的质量。本研究以文化移情为理论依托,以国内外优质的跨文化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角度出发,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些新思路。

移情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指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属于人的知、情、意移入审美对象中,使审美对象仿佛也具有了人的情感。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移情概念逐渐应用到跨文化领域。20世纪90年代,高永晨提出了文化移情的定义,即指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与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另一种文化。美国学者Larry A.Samovar曾提出,文化移情可以从认知与情感两层面来思考其理论的构建。从认知层面来看,文化移情是指跨文化交际者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差异性,区分母语文化与异文化,解读后者包含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尽可能多的文化元素,实现文化认知位移。从情感层面来看,文化移情是指一方在认识到另一方的情绪与心态后,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对方的情感,与对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基于文化移情的理论架构,本文从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分析跨文化纪录片对外传播的具体策略。

二、跨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一)设身处地:关注受众的期待视野

知觉作用是移情产生的心理基础,指大脑通过感受器官对外界材料进行加工后,所获得的对于外界事物多方面属性的整体认识。人在感知外界的过程中并非全盘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而是依靠审美知觉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这也就是人类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它是产生移情的重要因素。这种选择性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审美经验、审美期待等)与客观事物(对象的形态、内容等)共同决定的,因此,让受众的期待视野与纪录片内容相吻合,主客相适才能更好地实现移情作用。

期待视野指的是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文学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目的是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在潜移默化中向受众传达一定的文化与信息。因此,跨文化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关注受众的期待视野及其领悟程度,从受众的角度去创作作品。

考虑到中西方受众期待视野的差异,我国在创作跨文化纪录片时应当关注到西方受众的审美期待。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多喜爱圆满与喜剧,而西方推崇恐惧与悲剧,而且在西方悲剧中还充满着仇恨、谋杀、一悲到底、鱼死网破,强调“借引起恐惧与怜悯而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因此,选取那些过程冲突不断并以悲剧为结尾的内容可能更容易满足西方受众的期待视野。《1937南京记忆》纪录片是一个从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好作品,在国际上受到了高度认可。该片中,对张纯如故事的介绍以一种过程震撼、结尾悲惨的形式呈现出来,契合了西方的审美,引起西方受众的共鸣。该片首先在开头部分通过对他人的采访来呈现张纯如的阳光美丽,再介绍其为了呈现南京大屠杀真相而展开的追踪采访,最后才将其深陷南京大屠杀的梦魇中无法自拔,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结局交代出来,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二)披沙拣金:挑选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元素

相似联想是指根据事物间的某种相似点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过程,它是产生移情的桥梁纽带。而自然对象在人的美感意识中之所以会产生移情现象,是由于自然对象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性格、活动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这种相似性在人脑中容易引起同一条件的反应。因此,纪录片中选取有内在联系或类似的特征,有利于引起受众的相似联想,并使受众在大脑中产生同一反应,继而产生移情效应。

挑选中西文化中的共性元素,首先要挖掘二者之间共通的方面,将其作为纪录片的主题,减少受众在解读外国文化时所产生的误解,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再在其中穿插想要传达的民族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之美。例如中西方文化都十分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孔子提倡仁爱,西方推崇博爱,由此可见,“爱”是中西方的一个共性元素。在央视跨文化纪实节目《中国缘之中国爱情》中,“爱”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而且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还将中国的春节文化、婚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穿插其中,让西方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其次是选择具有普适性价值与意义的题材,即全人类共同面对且关注的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口问题、衣食住行等,让受众在中国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情感共鸣。“食色性也”,食乃人之本性。无论是何种民族、人种,饮食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因此“饮食”主题的纪录片带有一定的普适性,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火爆海外的原因之一,而且这部纪录片中所包含的家庭、亲情、自然等元素也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观,能够吸引大部分的海外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

(三)情景再现:打造身临其境的在场叙事

人的心境,即人对于现实所产生的一种持久而深沉的情绪状态,在移情现象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心境属于感情情绪的范畴,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时,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使其对事物的反应都带上特定的情感色彩。当受众沉浸在某种场景中时,会经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会以连接内心世界的方式触发镜像神经元,体验到某种情感情绪,产生某种心境,并产生移情的效果。

在场叙事是指构建出一个现实情境与虚拟在场相交融的场景,让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产生特定的心理状态,营造出一种“在场感”。这种在场感能够使文化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感,更容易引起西方受众的观赏兴趣,让西方受众从“我”的视角来体会历史文化,产生文化角色移情效应,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效果。打造在场叙事,首先可以选取数字再现这种十分生动的方式。例如在纪录片《大黄山》中,导演采用数字再现的方式,利用3D建模技术将徽派建筑进行还原,让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部构造。其次是可以利用影像、资料这种具有准确性与严谨性的方式来对事实进行还原,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例如在《1937南京记忆》关于张纯如的一集中,选取了大量张纯如生前的视频、同期声、其对幸存者的采访视频以及相熟之人的口述等原生态的素材,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来还原事实真相。

(四)可丁可卯:贯彻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

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于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因此,构建文化移情既不能完全固守本民族文化,又不能完全放弃民族文化,而是要找到一个适度、平衡的移情状态。因此,坚持贯彻适度原则是实现文化移情的重要方式。若要坚持贯彻这一原则,传播者应当承认文化的平等性和互补性,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克服文化交流中的定势与偏见。与此同时,传播者应当在了解并且超越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去体验对方的文化,使二者和谐相处。传播者可以短暂地停止对本土文化的探索,但绝不可以完全丢弃本民族文化的立场,完全陷入他人的文化模式中。

适度的文化移情主要是指要适度地推销和表现自己,即主动在客体面前暴露自己,既不能自卑或过分自谦,又不能目空一切,应力求如实地把自己推介给客体,与传播者进行平等的沟通对话,并得到其接纳和认同,这是主体在跨文化传播中让客体有效地认识自己的条件和途径。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反恐行动与新疆问题充满了误解与偏见。针对这一现状,中国推出了“涉疆三部曲”,主动在世界面前揭示新疆现状,如实地把中国新疆所面临的恐怖主义问题、反恐工作以及付出的惨痛代价呈现给受众,获得受众的认可与信任。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的《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这三部涉疆反恐纪录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极高的海外热议。而这三部纪录片就很好地贯彻了适度原则,向海内外观众讲述了中国涉疆反恐不为人知的一面。在传播真实的新疆故事、回击西方的误解和抹黑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政府的治疆理念与政策方略。

猜你喜欢

移情跨文化纪录片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