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模式探析*
——基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案例研究

2021-01-30陶敏娟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籍普查志愿

陶敏娟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引言

1.1 文化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而进入我国的新生事物。2008年,170万赛会和城市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号。以此为契机,中央文明委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由此志愿服务在我国深入人心,并在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等各个细分领域蓬勃发展。2010年,文化部响应号召,启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试点活动[1],以志愿文化服务为宗旨,组织文化志愿者通过各类文化艺术形式,努力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文化的交流学习。自此,“文化志愿服务”一词进入社会大众的认知视野。2013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推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2014 年推出“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2015 年推出“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年”。2016年,文化部制定《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对“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文化志愿服务”等概念做出明确规定,标志着文化志愿服务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阶段。

与广义的志愿服务相比,文化志愿服务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一是文化志愿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知识、本领或技能,其文化身份以及文化专业背景较为突出[2],二是文化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与文化密切相关,三是服务的场所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3]。换言之,文化志愿服务是有专业门槛、需要专门组织实施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目前,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博机构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河北省图书馆自2011年以来,策划实施了“河北诗人沙龙”志愿者项目和少儿阅读推广志愿者服务[4]。辽宁省图书馆为配合第十二届全运会,以“迎全运、爱家乡、建辽宁”为主题,策划“礼迎全运·魅力阅读”系列文化活动,举办了“图书馆之夜”“服务全运,共享阅读”图书流动车开进全运村、“礼迎全运,传递文明”全运会倒计时万人签名、《五十四载沧桑巨变,历届全运辉煌回顾》图片展览等活动[5]。佛山市图书馆选择16 家智能图书馆进行“市民馆长”运营试点,尝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志愿者助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新机制[6]。高校图书馆在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招募组织管理能力强、擅长写作、或有朗诵、主持等特长的志愿者,参与举办诗歌散文朗诵大赛、读书会、好书推荐等活动[7]。总体来看,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主要分为5大类:基础性服务,讲座、展览、读者活动,为残障读者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全民阅读及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社区公益活动[8]。

2018年针对档案馆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档案志愿服务活动以档案宣传、展览、讲解等为主,档案业务指导、教育与培训次之,随后是档案征集志愿活动,档案助理、助手志愿服务和档案公益性志愿服务,还有若干为困难人士服务的特殊志愿服务和档案专项志愿活动[9]。而以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为对象的一项研究表明,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推出农民画展、蒙古族剪纸作品和刺绣作品展览、美术书法作品联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既体现了这些文博机构的特色,又反映了文化志愿服务的丰富内涵[10]。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送到边疆地区的同时,也把边疆特色文化请回来,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2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缘起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于2015年,是在民政部登记、由文化部主管业务的国家级社会组织。成立当年,为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优势,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协会策划、发起了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服务项目“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11]。该项目旨在通过实地普查登记,了解古籍存藏现状、老化破损程度、资源整合与利用等相关情况;在摸清古籍家底的基础上,系统规划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修复保护、整理出版和科学研究。

围绕古籍普查这一任务,协会充分考虑志愿者、承办单位、受援单位、服务对象的特点和意愿,尊重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规律并发挥其优势,对“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改进。依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不断迭代发展,在完成古籍普查任务的同时,探索了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迄今,该项目已实现组织化、专业化、常规化运行,成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乃至文化和旅游部具有行业特点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2017年起,项目连续4年成功申报“春雨工程”;2018年,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奖。

2 项目介绍

2.1 项目成果回顾

6年来,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统筹协调下,“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由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具体实施,共组织国内外160多所高校125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近200名社会志愿者,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深入209家基层古籍存藏单位,开展古籍普查志愿服务270次,著录古籍161万册(件),有力促进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指标任务的完成。694名志愿者自愿填写中国文化志愿者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会员申请登记表,领取文化志愿者注册服务证,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登记在册的志愿者。

2.2 项目运行机制

古籍普查的全面开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由文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并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古籍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12]。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古籍普查在内的古籍保护相关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与此同时,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虽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但提供主体依然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以行政审批项目居多。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在成立当年,即立足社会组织定位,发起“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发动社会人员,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作为新时期文化志愿服务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从3个维度体现了其社会公益性。首先,协会积极拓展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投入。6年来,该项目募集社会资金500多万,主要包括京东方科技集团通过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定向捐赠、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公益捐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友情捐赠,以及爱心企业和人士通过腾讯公益基金平台的爱心捐赠。这些经费经过协会统筹调配,全部用于支持志愿者的工作开展和交通、食宿、保险、劳保用品等支出,真正实现了资金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其次,志愿者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既包括专业对口的高校师生,也有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士和其他领域社会人士,最大限度地为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了机会。最后,志愿服务接收端,即各受援单位的确定,不限地域、系统和规模,只要通过地方古籍保护中心提出申报,经协会审核确认有开展古籍普查的必要性,便可能纳入志愿服务行动,获得资助和人力物力支持。因此,从发起者到资助者,从实施者到受助者,“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各个主体都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各个环节都由社会力量自主完成,是社会力量独立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和文化志愿服务的有益尝试。

协会作为社会组织,在策划、实施和改进“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另一方面注重争取政府支持。自发起之初,协会自觉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置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大框架,所有项目目标、任务主要依据《“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制定。每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召开的古籍保护工作恳谈会上,协会均汇报当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务的成果,就下一年项目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交流和征询。2017年起,协会连续向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申报“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项目,主动将项目实施和边疆地区文化交流、文化扶贫等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此外,协会积极申报文旅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参加相关座谈会和讲座,分享并借鉴其他“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总体来看,“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已经建立起“协会牵头、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运行机制,社会参与环节又将企业资助、志愿服务和公众受益连接起来。

2.3 项目实施路径

目前,“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实施路径,建立了以“你实施我支持”为核心的工作流程。每年3月份,启动前期申报工作。地方古籍保护中心根据本省普查进展提出申报,协会依据地方古籍普查工作现状和往年表现进行审核,综合考虑是否将其纳入志愿服务行动以及匹配资金额度,统筹安排资金并提供人力物力支持。5月起,各地古保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具有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及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学生以及具有丰富古籍普查经验的指导教师志愿者。同时,和相关高校合作,定向招募少数民族语言、宗教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冷门“绝学”专业志愿者。各地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志愿者选拔和录取。7月初,各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古籍著录练习,帮助志愿者了解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尽快掌握基本普查知识与技能。7月至8月,志愿者按照省古籍保护中心安排,分组入驻受援单位。在随队教师指导下,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普查登记的7项指标要求,除尘整架,清点古籍,整理目录,审校数据,拍摄书影,并将审核后的数据上传至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平台。在此期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中期巡察,慰问志愿者并巡回指导,帮助解决疑难问题。9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在各地基本完成当年普查任务并进行自行总结的基础上,开始结项验收。各地古籍保护中心提交活动总结、决算报告和验收报告,以及活动照片、志愿者名单、志愿者感言、普查数据、新闻宣传稿等活动资料。10月,召开总结座谈会,对当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总结,并邀请各地古籍保护负责人、受援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资助单位代表等发言,围绕古籍普查工作建言献策。

在实际运行中,具体的工作流程也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应调整。有些图书馆前期古籍普查进展较慢,为了按期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的目标任务,近两年将古籍普查列为本单位常规工作内容,长年开展该项活动。有些高校图书馆考虑到暑期大学生放假,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因而将项目安排在学期中开展。有的受援单位,如档案馆、寺庙等,经过多方协调,向志愿服务实施单位开放一段时间,因而地方古籍保护中心集结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限期完成普查任务。

3 项目启示与借鉴

3.1 深入基层

6年来,“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赴209家单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其中包括中央和省级古籍存藏单位10家、地市级存藏单位66家、县区级存藏单位91家、高等院校41家、民办非企业1家。数据表明,该行动的受援单位以市县区级单位为主,文化志愿服务向基层下沉,直接解决了基层存藏单位因为人力物力不足而难以完成古籍普查任务的现实问题,又有效地查漏补缺,提高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完成古籍普查后,许多基层单位摸清古籍家底,将馆藏古籍文献目录整理出版,经过数字化、缩微制作后向社会公开使用,还有些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力推动了古籍文献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和专业研究。同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基层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协助志愿者开展活动,受到培训和指导,在业务能力、活动组织、后勤保障、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得到锻炼,更容易成长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重心下移,是2012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在《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提出的明确号召。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动员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有助于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城乡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在我国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接续实现乡村振兴的今天,这一号召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要求,未来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时,要重点关注文化比较贫瘠的地区和群体,挖掘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供其需要的图书、电影、演出等现代文化产品,组织革命文献普查、搜集家训、编写家谱、拜访乡贤等生动鲜活的文化活动,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丰富文化内涵送到基层,留在基层。

3.2 关注志愿者个人发展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主体是各高校古典文献学、历史学、藏语言文学、图书情报学等专业大学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以课程学习为主,亲身接触大量古籍的机会很少。通过古籍普查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辨识版本、核对版式、扫描书影、著录登记,遇到疑难问题现场请教指导老师,或者咨询协会派出的巡察专家,从而迅速提高了实操能力和理论水平。部分志愿者结合自身方向对文献开展深入研究,撰写论文,成功申请进入国内外高校进行深造。此外,还有多名学生借助古籍普查志愿经历,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实习或工作。

参与该文化志愿服务的还有社会志愿者,包括大学退休专家、研究所专业讲解员、能够辨识新老傣文的本地少数民族人士等。这些社会志愿者在在特定类型的古籍普查(如佛经残本整理、贝叶经等傣族古籍普查)和数据审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拓展了志愿团队在语言文字、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人才储备。协会、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受援单位也通过填写报名表、面试面谈、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梳理社会志愿者数据,与其保持联系,并为其继续参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和协会组织的其他古籍保护活动提供便利,从而延续社会志愿者参与古籍保护的热情和干劲。

文化志愿服务是一种双向活动。对志愿者来说,不是简单的服务和给予,也是锻炼和收获[13]。“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始终坚持志愿服务与个人发展相统一,精心设计志愿者招募、岗位设置、培训和实操等环节,确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既发挥才干,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又能接受锻炼,实现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显著进步,获得成就感。这启示我们,要实现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让志愿者获得满意、充实的志愿体验,就要从活动设计开始,制定合理的志愿者门槛、招募程序和志愿服务目标,确保招募到合适的志愿者,并且将志愿者专业、特长、兴趣与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志愿者能人尽其才。

3.3 规范项目运行,推动专业化运作

经过6年的摸索,“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按照前期调研申报、中期巡察指导、后期总结座谈的模式规范运行,基本上保证了服务项目落到实处,活动资金经济合理。目前,对各受援单位的资助额度主要基于前期省古籍保护中心提交的当年预计普查数量,综合考虑受援单位的交通距离、特殊人才需求等因素,并参考往年省古保中心的普查绩效评估和考核质量。中期,协会组织领导和专家学者巡察指导,了解普查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后期,进行结项验收,召开总结座谈会,介绍活动中涌现的先进经验、有效做法和典型人物,并总结问题和困难,提前为下年度普查工作打好基础。

作为“春雨工程”支持项目,“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每年按照要求填写对接确认表,提交子项目的实施情况统计表、活动照片、视频,报送年度总结。年底,对当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进行专项审计,向资助单位提交审计报告和工作总结。经过层层把关,项目有序推进,推动专业化运作和管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

随着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立项实施。“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顺利运行启示我们,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应从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出发,将考核关口前移,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并与后期验收等环节相互配合,提升对项目的全程指导和绩效评估。项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量化资助标准;综合考虑志愿者人数、服务天数、硬件设备情况、受援单位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项目目标和资助金额;必要的时候,引入审计、分期拨付资金等措施,确保项目的规范、透明运行。

4 结语

近年来,文化志愿服务吸引了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各类文博机构、社会组织纷纷推出特色鲜明的志愿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喜闻乐见、方便参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自2015年问世以来,针对业界和公众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建立了协会牵头、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将社会资金、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凝聚起来,重心下移,有力推动基层古籍存藏单位的古籍普查工作进展,助力全国古籍普查任务完成。项目重视志愿者个人发展,让志愿者在服务中收获成长、进步和个人成就感,增强了文化志愿服务的凝聚力。项目还坚持规范化、专业化运作,不断改进运行、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制度。这种公开透明的运行模式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古籍普查志愿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以志愿,致青春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