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时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及衰落历程研究
——以钱庄为研究对象

2021-01-30重庆师范大学李亚兰

商展经济 2021年2期
关键词:钱庄外国发展

重庆师范大学 李亚兰

1 钱庄的起源与发展

1.1 钱庄的起源

由于有关钱庄的史料匮乏,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钱庄的起源,但是在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钱庄起源于货币兑换业。学术界关于钱庄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钱庄产生于明朝,二是钱庄产生于清朝,三是钱庄产生于明末清初。[1]

有关钱庄起源于明朝的理论依据是钱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嘉靖年间的《金瓶梅》一书。[2]另外也有学者认为钱庄在清代以前就已存在,依据为在明代的文献和小说中就有过某些反映。

关于钱庄起源于清朝这一说法,其理论依据为钱庄起源的四个途径分别是甬商之借贷、殷实富户之外库、山西票号、现兑店。[3]这四种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都发生在清朝,因此人们认为钱庄应该是在清朝出现的。另外也有人认为虽然明朝已有钱铺,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是钱庄的起源,因为钱庄跟钱铺存在本质区别,钱铺比钱庄更早出现在人民的生活之中,还有就是钱庄产生后官方文献仍然采用“钱铺”称谓。[4]

还有学者认为钱庄起源于明末清初,并将存款、汇兑、兑换、放款四种方式归纳总结为钱庄的主要功能,且指出大约在明末清初,以钱币兑换、放款、存款等为业务的钱庄便兴起了。[5]

1.2 钱庄的发展

钱庄从产生到退出历史舞台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鸦片战争前平稳发展,鸦片战争后至1894年得到初步发展,1894至1911年陷入倒闭风潮,1911至1927年恢复发展,1927至1937年进入衰落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经济改造,并入银行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鸦片战争前平稳发展。鸦片战争以前,由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钱庄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开设。早期的钱庄业以银钱兑换为主,在乾隆后期,由钱庄发行的钱票开始流通。后来,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地区,钱庄业的货币业务已经超出了银钱兑换的范围,并发展为吸收存款、放贷和其他信贷服务, 这使钱庄得到了初步发展。据史料显示,在北京,自康熙初年到道光十年以前,开设的钱庄有389家,在上海,自乾隆五十一年至嘉庆二年以前,有钱庄124家。[6]由上可看出,在鸦片战争以前,钱庄处于平稳的初步发展状态。

(2)1840—1894年,钱庄受到冲击并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紧接着就是沿海地区开埠通商。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对钱庄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钱庄是一个金融机构,因此亦加入了与外国资本经济侵略的行列中,不单表现在业务上的争夺,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使之逐渐走向近代化。

(3)1894—1911年,陷入倒闭风潮。1894年至1911年期间,由于“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趋势的出现,民众一方面努力发展自己的企业,另一方面也向西方先进工商业效仿学习,而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从而推动了钱庄的发展。但在民国建立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发展,对钱庄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使钱庄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甚至陷入了倒闭风潮。据史料显示,在1900年至1912年间,上海钱庄的数量由1900年的115家到1909年的100家,再到1911年51家,1912年28家。[7]

(4)1911—1927年,恢复发展。1911年至1927年是北洋政府时期。 在此期间,近代几次金融动荡给银行造成了沉重打击,钱庄的发展步履维艰。但是,局势变化很快使钱庄得以恢复并进一步发展。钱庄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并且仍然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5)1927—1937年,进入衰落期。1927年至1937年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此时期钱庄的发展也逐渐走向衰亡。外国资本的输入使得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日渐萧条,钱庄也因为放出的贷款无法按时收回导致自身资金周转困难。此外,美国政府实施“白银政策”,更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资本实力本就薄弱的钱庄更加不堪一击,周转失灵导致信用受损,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钱庄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导致钱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逐渐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钱庄因为无法融入时代潮流,被并入银行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 钱庄的管理制度

一个金融机构若想经营成功,一定少不了一套独特完善的经营模式。钱商们也正是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所以选择了灵活且适应中国商人经营之道的长期习惯,并在长期的经营实践当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商业道德和经营原则,这使得钱庄业的发展独具特色。

2.1 “克信存义”——钱庄业立业的基本

“克信存义”是钱庄一律要设置的一种资本总账,反映的是每家钱庄财力的大小。钱庄之所以要取“克信存义”作为首要的基本账簿名称,是为了维护钱庄自身和客户之间的信用为立业根本。这也从侧面表明,钱庄更重传统的经营方式,信奉道义的允诺,而不是物质上的保证。

2.2 “一诺千金”——钱庄放款经营术特色

一方面,银行接受存款并获得信贷,另一方面,银行放款并发放信贷以赚取利息。 “一诺千金”作为货币银行放贷的操作手段,其涵义首先是指仅在信任保证的基础上向商人放贷大笔资金。而其中有一项经常是由跑街作为中间人,去主动招揽的放款,通常被称为“跑街放账”。这看起来似乎具有风险性,但钱庄业之所以能长期沿用此制度不废,必有其独特道理。他们形成了行业惯例:以降低借贷风险,主要是进行贷前调查和分析,借贷者收集并分析借贷客户的身份是否可靠,分析性质,财务实力,业务损益以及其他与信用有关的信息。 如上海钱庄经理放“长期”多凭他自己或跑街对客户的信用了解。广州顺德帮银号的信用放贷“只凭跑街介绍及由借款人签回一纸借款单据,便可贷出万千元之款项。”[8]因此江浙、武汉一带把这种放款方式称为“一诺千金”。

2.3 “头发丝掉元宝”——钱庄薄利多收的经营原则

宁波人把钱庄的赚钱方法描述为“头发丝掉元宝”,说这通常是在寻求小额利润,但它积累少,却能赚更多,最终形成巨额利润。 钱庄强调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快速周转。 因此,与现代银行相比,尽管它们规模较小,但其贷款周转率经常超过成本数十倍,从而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主要方式为:放款取息与存款取息之差,货币兑换的差价,发行与兑换钱票、银票、庄票的收益,以及各项服务收取的服务费。[5]

2.4 拆票与银拆——钱庄放款资金的来源与经营术的变化

放款不仅是钱庄利润的主要来源,如何筹集一定规模的放贷资金也是钱庄管理经营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前所述,钱庄放贷资金主要来源是吸收工商户的活期存款。但在1960年后,由于山西票号的定期存款和外国银行的拆票,使得钱庄的资金来源发生了变化。“银拆”的出现有利于钱业在内部集资进行余缺经营。与“拆票不同”,它削弱了钱商的买办性,提高了其民族性,同时也提高了与华商银行的竞争能力。

2.5 “服务买卖”——钱庄方便客户的工作方式

钱商自知为工商业人士提供资金的重要性,自然在行业内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越感并不能被夸大成妄自尊大,因为他们知道利润来源于各行各业,与各个行业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所以他们通过为社会服务借机生存和发展自己。

3 钱庄在外国资本侵略中的角色变换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沿海开埠通商,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侵略中国经济。那么在外国资本经济侵略的过程中,钱庄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

3.1 侵略初期,外国资本对钱庄依赖,两者从合作到竞争

(1)合作发展。鸦片战争之前,外国洋行才刚进入中国,而且仅在广州存在少数几家。“要想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获得一定地位,单纯仰仗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只有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钱庄合作,得到它的支持,才能够深入中国市场。”[9]而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钱庄业也不得不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就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合作。

(2)冲突竞争。钱庄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金融机构,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然而,钱庄与洋行一直存在经济利益上的竞争,一旦钱庄无法根据洋行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那么他们的矛盾只会更加尖锐。如史料显示,怡和洋行在1848年以略低于中国钱庄通行的利率,贷给上海广东商人的金额达37万元。[10]从中可以看出,洋行在垄断国际汇兑业务的同时,还以更优惠的利率在中国进行放款业务。这些举措或多或少对中国钱庄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造成两者之间的竞争,于是二者关系由之前的合作转变为冲突竞争。

3.2 侵略中期,外国资本控制,钱庄转而依赖

“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大洋行为中心力量的‘商业大王’利用和控制中国买办商人和金融业者来操控中国的对外贸易。70年代后,发生了变化,外国银行开始加强了对中国商人和金融业者的控制。一方面,外国银行放款给中国商人,另一方面,外国银行通过接受钱庄的庄票和拆放流通资金操纵中国的就是金融机构。70年代后期,中国钱庄大半都‘用外国银行资本做生意’。”[11]在20世纪初期,外资银行对钱庄的控制进一步加深。

4 钱庄在外国资本经济侵略中的特征

4.1 依附性

钱庄与外资银行、洋行两者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帝国主义通过洋行和买办商人对中国商品和原材料进行掠夺,外商也不得不依靠全国各地的钱庄来推销其商品。由于规模小,资历浅,钱庄还必须与外资洋行、银行进行合作,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钱庄对外资势力的依附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上;钱庄会将自己依托于外国势力之下,以寻得庇护之所,上海钱庄业务中心从南市北移就可以看出。

4.2 买办化

钱庄的买办化是由依附性衍生出来的,钱庄因为自身规模和资历原因,不得不选择跟外资侵略势力合作、竞争来寻求自我的发展机会。选择与外资势力合作的多数钱商也会充当买办这一角色,这在当时的上海以及其他港口贸易城市比比皆是,这就使得钱庄的买办化越发明显。

4.3 投机性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势力入侵中国,造成大量银元流入中国;正逢中国实施银两制度,所以正是由此混乱不堪的市场局势给钱庄进行投机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钱庄在此时期进行投机活动的主要方式是“鹰洋”和“银拆”。钱庄老板利用鹰洋价格高低变化和银拆的变化,掀起银两短缺的恐慌,进行投机买卖。[12]

5 结语

钱庄与外资势力在整个侵略过程中的关系,从一开始的主导合作到后来的矛盾竞争角色不断转变,说明了钱庄自身依附性、买办化和投机性三大缺陷。钱庄业虽最初在外资侵略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外资势力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态度看待这一事件。在另一方面,钱庄业也为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它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商品流通,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钱庄在这一时期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钱庄外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外国公益广告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公安部严打地下钱庄 涉案交易金额近2000亿元
赢的最高境界
赢的最高境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赢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