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2021-01-30杨爱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3期
关键词:结合力性贫血铁蛋白

杨爱华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吉林 辽源 136200)

肾性贫血的发病原因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肾功能受损[1],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在30 mL/min以下或者是血清肌酐浓度在300 μmol/L以上,且血红蛋白出现降低情况下所导致的贫血[2]。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3],同时,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有着严重的影响与威胁,应该对这一疾病的更好治疗药物与方法进行探析[4]。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为肾性贫血患者88例,其入院时间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观察了在为肾性贫血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血液灌流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研究的对象为肾性贫血患者88例,其入院时间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联合组44例患者中男患者有25例,女患者有19例,患者年龄为20~77岁,平均年龄为(50.41±3.20)岁;单一组44例患者中男患者有27例,女患者有17例,患者年龄为22~76岁,平均年龄为(50.23±2.91)岁,在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并不明显(P>0.05)。本次试验研究经过了相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Hb<80 g/L,HCT<25%,无顽固性高血压、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5],停止输血1个月且未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6],所有患者与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存在感染、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肿瘤和治疗依从性不佳、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基于叶酸、维生素B12口服治疗[7],在此基础上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单一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其治疗的方法为皮下注射[8],每次的剂量为3000 U,每周治疗3次。2联合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血液灌流治疗[9],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方法与剂量等均与单一组患者相同,血液灌流治疗的血流量为200 mg/min,灌流时间为2 h,每周1次,连续4周后改为隔周1次。

1.4 观察指标 本次试验研究中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观察指标分别为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BC、Hb、HCT以及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等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实现本次试验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将百分数(%)作为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将()作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运用卡方(χ2)和独立样本t实现数据检验,将P<0.05作为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联合组与单一组治疗前后RBC、Hb、HCT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RBC、Hb、HCT水平无明显差异(t=1.415,P=0.152);两组治疗后RBC、Hb、HC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t=3.355,P=0.003),且联合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组患者(t=2.571,P=0.041)。见表1。

2.2 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水平无明显差异(t=1.440,P=0.015);治疗后上述各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t=3.143,P=0.018),且联合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组患者(t=2.718,P=0.011)。见表2。

表1 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治疗前后RBC、Hb、HCT水平比较()

表1 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治疗前后RBC、Hb、HCT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水平比较()

2.3 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有患者44例,其中出现头晕的患者有1例,出现轻度失眠的患者有1例,在适当处理与休息后均自行好转,共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单一组有患者44例,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头晕,3例患者出现失眠,3例患者出现便秘、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以及纳差等胃肠道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有明显改善,共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8.18%,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上,联合组患者明显低于单一组患者(χ2=9.212,P=0.013)。

3 讨 论

肾性贫血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也对预后有严重的影响[10]。肾性贫血患者因为肾单位出现受损情况,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使得其红系祖细胞并不能正常的增值、分化与成熟[11]。而部分肾性贫血患者促红细胞血浆浓度未出现下降状态,反而有所升高,这可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清除率下降有关。

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分泌,在造血原料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功能,而肾脏受到损害后,其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下降,因此,就需要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与恢复[12]。而在实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单纯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并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与目的,因此就应该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血液灌流是一种操作简便快捷,且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其对医疗设备并没有特殊需求,且可以达到纯化血液,清除血液中中、大分子代谢产物的作用[13]。因此,在为肾性贫血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就应该联合运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液灌流,已达到净化血液、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降低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与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试验统计和分析发现,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治疗后RBC、Hb、HCT以及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一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上,联合组患者明显低于单一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在为肾性贫血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血液灌流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RBC、Hb、HCT以及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水平,降低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为患者更好的治疗与康复提供了基础,值得作为理想的治疗方案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以及运用。

猜你喜欢

结合力性贫血铁蛋白
三种预处理工艺对汽轮发电机铝合金部件表面结合力的影响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蓝莓采摘期结合力测试与变化趋势的分析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天然抗生素”之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超高强度钢材料的大型复杂零件低氢脆镉工艺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纯铜表面纳米化后沉积镍磷合金镀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