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与成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价值追求

2021-01-29郭磊钱海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解放

郭磊 钱海

【摘 要】当前,众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研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着力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有抓手、学习有方向。任务单应凸显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本真样态——解放学生,归还学生的自我学习权利,解除对他们自主学习的约束,有效打开言语实践的时空;成全学生,给予学生恰当引导,助力他们自行成长、自我实现。从而全力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任务单 价值追求 解放 成全

当前,众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研制自主学习任务单,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得碎”“讲得多”“控得紧”等问题,让学生学习有抓手、学习有方向。

任务单既然为“自主学习”,就应凸显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的本真样态——既在“教”的过程中归还学生的自我学习权利,解放学生,解除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约束,有效地打开言语实践的时空;又在“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恰当引导,成全学生,助力他们自行成长、自我实现。从而全力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解放:教学中看到学生

所谓解放,是指在学习任务确立、达成的过程中,教师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顺应学生的天性和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给予其自主学习权利,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对学生放手。

1.确立目标适度放弃,契合真实情境

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学到怎样的程度,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课堂教学活动通常都是有目的、有设计的。教师研读教材确立任务目标时,往往会步入这样的误区:或以考试内容为学习要求,或以个人主观见解为行动方向,而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真实的内心需求等思之甚少。

对于任务目标的确立,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摒弃一点功利,放弃一点主观,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意识,遵从学生个体需求,让学习动机更具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未知”有所期待,真正带着“问题”走进学习任务情境,提升发现问题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2.实施任务适时放手,满足实践体验

任务单虽是教师研制,但任务仍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单不仅驱动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也映照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师了解学生语文能力、理解学生学习世界的一面“镜子”。

尽管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在实施任务时,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做一名善于察言观色的“旁观者”,适时放手——留给学生自我操作和自我体验的空间,鼓励学生尝试走进未知,努力探索未知,让学习体验在碰撞中不断升级;适当保护——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一起解决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亲身经历语文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3.任务达成适宜放任,实现自我超越

语文学习活动讲究整体,讲究前联后延。自主学习任务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浅层体验,更是为了启迪学生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灵感、新问题、新想法,为求知和探索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

在课堂上,教学任务的达成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对新任务的追寻。教师应当利用任务单引领学生的学习从书本走进实践,从实践回到书本,再从书本返回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延伸。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活动是相对开放、多样和可选择的,这样他们就会不断拓展学习时空,不断超越自我,丰富知识的积累,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成全:让学生真学、会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受众更是主角。所谓成全,是指教师运用学习任务单恰当引导、组织、点拨,激发和促成学生的好奇心、满足感、求知欲,成就每一个鲜活生命的言语能力提升。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成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主动性,促进阅读思维生长

问题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的开始。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探索、喜欢挑战,面对未知的语文世界,他们发现的问题“花样百出”。每一个学生个体经验不同,产生的问题层次也参差不齐。学生前置学习时,教师要放手让他们知晓自己的学习起点。如中高年级的学生自主预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见图1)。

每一个任务都要从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心存疑惑的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线索和动力,提高学习的挑战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将相和》一文任务单上有这样一个活动(见图2)。

《将相和》是一篇要求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小长篇”,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尽可能连词成句,以提高阅读速度。但“提速”并不意味着学生应当“弃卒保车”,可以放弃对故事前情的了解。事实上,没有“前卒”,“后车”也很难真正做到“纵横驰骋”。学生很容易一眼就看到“秦国很强大”和“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这既是《将相和》故事的前情,又恰是理解本文中“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理亏的是我们”等内容的铺垫。然而,很多学生对“春秋战国”“秦赵关系”“秦国国君”等历史是未知而又乐知的,教师却往往因为语文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这些功利原因而不太愿意花时间为学生“铺路搭桥”,觉得这是语文课,一些历史背景学生不知也罢,或自行了解即可。殊不知,这是以牺牲学生好奇心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深耕资源的可能性。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将相和》这样的历史类作品并不少,《曹冲称象》 《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田忌赛马》等作品都隐含了前因后续,如果学习任务能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成全学生的好奇心,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设计和运用思维导图、历史小知识竞赛、个人成果汇报等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生长,课堂上就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調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变“教师教”为“相互学”,从“看似懂”转变为“真明白”。

2.提供学习支架,成全学生的满足感,深化学习体验性,促进合作学习生成

学生言语能力的生成不应是线性的,而应是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在学习时,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困难,他们有的迎难而上,有的遇挫不前,甚至浅层次理解、表面化探究了事,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而大打折扣。学习任务单为面对语文学习束手无策的学生搭建起前行的支架,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小任务”和平行介入的学习伙伴,既可以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又能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次学习体验中“渡过难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学有所得的满足感。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两篇课文最不可思议、最触动心弦的故事情节时,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单(见图3)。

这一学习任务单成了学生个人体验、同伴交往的有效载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言语体验的积极性。四名同学围坐在一起,或静默圈画,或尽心交流,或动情讲述。教师参与其中,是参与者,也是引路人,适时给予帮助、给予肯定,或“煽风点火”,或“大惊小怪”。在真实学习任务场景下,学生无论是自读自悟同己立学,还是以合作的形式与同伴共学、与教师研学,都感受到了彼此不可或缺的价值。

借助学习任务单这个“支架”,教师不但具化了学生体验,而且調动了学生思维活跃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在自读感悟、分享合作、交流碰撞中丰富了言语实践的视角,增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独力”更容易地形成“合力”,发出璀璨的思维亮光。

3.延展学习任务,成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习延续性,促进自我能力肯定

教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质学习资源。延展就是为了把这个资源开发到极致。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认为,“获得更多”是成功的关键,其实为达成目标,不一定要依赖更多的资源,办法可能就隐藏在你手中的资源里,关键在于你能否创造性地使用它们。如《蟋蟀的住宅》自主学习任务单上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见图4)。

这一文本比较,让学生从对单一文本的理解延展到对多种表达的感悟,在比较不同中,感受到了两位昆虫学家独特的语言风格。法布尔善于利用文学修饰来助力科学理论,他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麦加文的《昆虫》则是站在科学的高度,用简练而严谨的学术文字介绍奇妙的昆虫知识,其中还配有清晰的照片,使之特别具有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学习任务单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紧箍咒”,而是为学生提供思维和行动的起始点。完成这一任务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若要从他们二人中选出一位“世界昆虫之王”,你会将这一称号给法国的法布尔还是英国的麦加文?课后可以认真研读他们的著作《昆虫记》和《昆虫》,以实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任务情境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一篇文章拓展到整本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思维与口才的分辨之“火”。两位科学家的“粉丝”会各执己见,在辩论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达成这样的共识:法布尔的语言不像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善用修辞,自然、亲切,让真情生动流露,是“科学和诗的完美结合”,在作文时值得借鉴;麦加文的文字精雕细琢、科学凝练,充满了严肃之美,如果想更好地学习生物科学这是上上之选,其更适用于博物馆展品的介绍,或是学术研究的综合性报告。培养兴趣请找法布尔,研究理论还是用麦加文……这样的任务延展切合学生自由的天性,也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充满乐趣和印象深刻。

由此,自主学习任务单将语文课堂40分钟的短途知识之旅变成了纵向层层深入的学习体验,将相对短暂的言语实践活动延伸、拉长。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性与延续性,成全学生实现对课堂学习的真学习、真收获,促使学生养成延展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解放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