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禾木 写意水墨
2021-01-29张德强
张德强
世外桃源
禾木全称“禾木喀纳斯乡”,位于新疆北部布尔津县境内,在喀纳斯湖的东面,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接壤,是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落,也是我国境内仅存的三个图瓦人村落(即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保留了很多原生态风貌。
小村隐匿于沟谷深处,当地的房子全部用木头、石块和泥土垒砌而成。从雪山流下的雪水汇集成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子缓缓流过,河谷上架设着许多造型古朴的木桥,它们是禾木的标志性建筑—禾木桥。这些用原木架设而成的木桥经历了多年喀纳斯冰川融水的冲击,古旧而敦实。禾木桥对岸是一大片白桦林。
禾木村最引人入胜的是这里如瑞士一般的纯净风光:阿尔泰山犹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天然屏风,从山脚到山顶垂直分布着草原、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永久冻土带,再往上是冰川、雪山等景观带。春夏时节,在广袤无垠的高山草甸上,青翠欲滴的草丛中散落着姹紫嫣红的野花,三五成群的牛羊在暖阳下悠闲地吃着青草,远处,牧民们的白色帐篷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整座村子都笼罩在安详与宁静之中。到了秋天,层林尽染,万山红遍……醉人的秋色也是禾木村极为出名的景观之一。据一位多次来此拍摄的摄影师说:这里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好景可取。
从布尔津县驶入禾木,在进村的路口四望,原始森林中的河谷静谧而悠然。正对面的一处山峰呈现出优美的曲线,这就是“苏鲁乔克”—美丽峰。在哈萨克语中,“苏鲁”意为少女的美貌。山峰一侧是树木,一侧是草地。河流的两岸是禾木居民的木栅院落,院中矗立着几间尖顶木屋,与童话中的精灵小屋别无二致。
这些木屋极富特色,它们是由村民将直径三四十厘米的原木两端挖槽后,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垒建而成,既保暖又防潮。原木之间用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努克”的高原苔藓填塞缝隙,利用苔藓遇水膨胀的特点来提高木屋的气密性能,用以阻隔寒潮与冷风。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坡屋顶,以适应北疆山地降雪量大的气候环境。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房门则一律朝东开。他们不砍活树。
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整座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那一个个曲折半开的木栅栏皆为松木,经历漫长岁月,变成了温暖的金黄色。村中的小路延伸到四周的松林深处。放眼望去,周围的山脉犹如一双大手,将禾木托在掌心里。
图瓦家园
居住在这些小木屋中的居民都是图瓦人。图瓦人历史悠久,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晚清《新疆图志》称其为“乌梁海”人。图瓦人有着独特的语言、风俗、信仰和生活习惯,勇敢而强悍,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善骑马,善滑雪,聚居于深山密林之中,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图瓦人是蒙古族一个古老的分支,于400年前由蒙古迁入;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的士兵家眷;还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在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
图瓦人多穿蒙古长袍、长靴;以奶制品、牛羊肉、面食、奶茶和奶酒为主要饮食。在一年一度的“敖包节”中,他们都会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图瓦人没有文字,语言是唯一能够传承其历史的载体。他们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等宗教祭祀仪式。在音乐、服饰、器具以及婚丧等方面,有其独特性。
图瓦人热情好客。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热情的主人都会端来奶酒、酸奶、奶茶、奶疙瘩等请你品尝。在图瓦人家里,你还会看到一种名叫“楚尔”的乐器。这种形状奇特的蒙古族乐器是汉朝时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吹奏出来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十分动听。
历史记载,这些图瓦先人们来到这里也就是200多年。在定居禾木以前,他们住在山下,禾木只是他们冬季的狩猎场。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季,他们在禾木用圆木盖了一种半地窝子的临时住房。
1918年,猎人们发现禾木河畔来了许多白皮肤、白头发的人,这些人在禾木河边盖房、种地、放牧,猎人们称他们為“白毛子”。这些“白毛子”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到此避难的白俄罗斯贵族。夏季,猎人们为“白毛子”打工,以换取粮食和布匹;冬季,他们仍旧狩猎,用野兽毛皮与“白毛子”交易武器。慢慢地,猎人们也就在禾木定居下来。
逃难至此的“白毛子”带来了种植、养殖技术,其中就包括欧洲的养蜂技术。1959年后,在禾木一带避难的白俄罗斯人远走澳大利亚,而将带来的高加索黑蜂留在了当地,最终酿就了珍贵的禾木蜂蜜。禾木出产的蜂蜜的价格远比普通蜂蜜贵,贵就贵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上:禾木蜂蜜呈罕见的白色,含花粉少,且含有多种中药成分。最重要的是,禾木蜂蜜的采蜜期只在7月份,产量极少。
水墨画廊
如果说秋天的禾木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冬天的禾木就是一帧挥洒写意的水墨画,淡雅而隽永。冬季的禾木银装素裹,静谧而纯净。皑皑白雪,莽莽林海,晶莹剔透的森林雾凇,升腾着冉冉炊烟的村庄,还有图瓦人的马拉爬犁……这些独特的元素构筑了冬日禾木的绝世美景。
清晨时分,上到半山腰的平台拍摄水墨禾木,这是每个摄影人必会打卡的地点。背着器材在雪地里行走,脚下“咯吱、咯吱”作响。桥下的禾木河依然充满活力,天气再冷它也不会完全结冰,因为有多眼山泉注入河中,封冻不住的河水湍急地流过,水面上蒸腾起缥缈的雾气。岸边不时能看到跳动的水鸟。
登上村外的山头向下望去,整个禾木村尽收眼底。眼前的河谷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桦树林里掩映着一排排木屋,西伯利亚针叶松和高山落叶林错落有致地装扮在半山腰上;禾木河水蒸腾的水气和农家的炊烟,在微风的作用下给河谷戴上了一条飘舞的哈达。沿着禾木河看过去,河水中的雾气不断奔涌而出,弥漫在河谷上空,形成长长的一道玉树琼枝、冰河雪柳的画廊。路边的石头,甚至是低矮的灌木,都背着“雪蘑菇”。不远处,堆满积雪的小木屋宛如童话中的小房子,被白雪装扮得臃肿、圆润,又透着几丝童话般的可爱与纯真。村里的人们在冬季没有早起的习惯,路上几乎见不到行人,许多只在夏天接待游客的客栈封了门、钉了窗户,连狗儿都还在窝里做着白日梦。脚下平坦的土地被白雪所覆盖,在晨光下闪耀着点点银光。远远望去,整个禾木就这么沉睡在一床厚厚的雪被下,在甜甜的梦乡中等待春天的来临。
村边的白桦林在雪地里更显夺目,白色的树干上那些黑色的疤痕,就像一只只眼睛注视着匆匆的过客。
曾经的草场现在覆盖着厚厚的粉雪。一些没被踩轧过的地方,有风吹过留下的纹理,像沙漠,像水波。
火红的太阳从山的那边缓缓升起,先是映红了身后的山顶,又一点点映黄了山腰的丛林……温柔地俯视着这座古老的村庄。村庄里,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浑厚的牛角号声响起,图瓦人正在以特有的方式迎接新年。
牧区生活
禾木村分上坡村和下坡村,图瓦人和哈萨克族各占一半。
禾木村周边草多,这是禾木人能够一年四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主要原因。与秋天下山的牧人不同,每年7月中旬,禾木人就开始打草,一直要打两个月。之所以要打这么多的草,是因为冬季的禾木,积雪足有两米多深。牛羊无法到野外采食,只好吃主人储备的干草。
有时,打的草太多,来不及运回家,只好在原地堆成一个又一个沃陶(草堆)。每个沃陶大约堆30方草,也就是两吨左右。每家视自己家牲畜的多少拥有不一样多的沃陶,最多的人家有三四十个沃陶。冬天的时候,家家户户用马拉爬犁去把干草一车车拉回来喂牲畜。
禾木是个典型的牧业村。男人在外放牧,赶着爬犁拉运草料、柴火;女人在家做刺绣、挤牛奶、酿奶酒、煮茶、劈柴,干家务活。在原始牧区,生存不易,一切都得依靠人力去解决,其中也包括孩子,他们可以做诸如照顾牲畜、劈柴等活计。
春、夏、秋三季,禾木人忙碌而充实,唯有大雪封山时,才会稍微轻松些。大家守在冬窝子里,陪伴着一场又一场飘飞的大雪。
只有马儿是终年劳碌的。一年四季,它们在山区的牧场之间不停转换。它们也是图瓦人重要的运载工具。图瓦男人一辈子大概就骑两匹马:20岁时,家里人给他备一匹马,他骑着这匹马在阿勒泰的大山里来回奔波,20岁是男子成年的象征,他们有了自己的马,就必须要去干男人应该干的事情;到了40岁,男人骑着他生命中的第二匹马,一直骑到老。从20岁到40岁,男人骑着他生命中的第一匹马,要干很多事情。图瓦人说:“再瘦弱的山羊,走过两座山峰,也就壮实了;再没有雄心的鹰,飞过两个山峰,也就上了蓝天;再笨的人,第一次不会干事情,第二次也就会了。”
雪上滑行
在漫长的冬季,大雪将村庄与外界隔绝,马拉爬犁是禾木当地最便捷、最廉价的交通工具,户户必备,爬犁也成为不少游客对冬日禾木一个有趣的记忆点。
除了马拉爬犁,滑雪也是当地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禾木人用的滑雪板与我们常见的大不相同,这种“毛皮滑雪板”是图瓦人祖先发明的一种雪地工具。2005年,在汘德尕特蒙古民族乡敦德布拉克发现的岩画中绘有4人尾随牛马等动物的图形,其中3人踩在长条形物件上,手持一根长棍,其姿态与目前阿勒泰地区部分蒙古族、哈萨克族农牧民的滑雪姿态惊人相似。据考证,距今约1.2万年或更早,阿勒泰山地居民就发明了滑雪板。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这一观点得到国际公认。
如今,生活在禾木的图瓦人仍保留脚踏自制的毛皮滑雪板、手持单根木棍在雪地里滑行的古老传统。村里的图瓦人个个都是滑雪高手。
之所以称其为“毛皮滑雪板”,是因为整个滑雪板是用马前小腿的毛皮包裏而成。这种滑雪板的设计原理十分科学:下山时,顺毛滑行,速度极快;上山时,逆毛而上,可以防止雪板向后倒滑。在滑雪板的中间,有用于固定双脚的牛皮绳,当滑雪者双脚被固定后,手握一根比身高略高的木棍,便能很顺畅地滑行,这与现代人滑雪手持双杆截然不同。
制作这种毛皮滑雪板,要选用上好的松木板。板子的长度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而定,板子比人稍高10厘米,厚约3厘米,手持的木杆则比人高10~20厘米为宜。将木板修成前窄后宽形状;再烧一锅开水,将木板前端放入热水中,加热后套上弯板工具,直到滑板前端折成150°;最后,将板底包上马腿外侧的皮毛。一副毛皮滑雪板就做成了。
在冬季的禾木,你常常會看到当地四五岁的孩子脚踏小毛皮滑雪板,撑着一根木棍,娴熟地滑雪而行。去图瓦人家做客,会发现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悬挂着毛皮滑雪板。走进山里,也会很容易找到滑雪板留下的痕迹。
冬日盛会
大雪封山的季节,生活在这里的图瓦人不甘寂寞,他们会套起马拉爬犁,在一望无际的皑皑雪原上策马滑行,或上山打猎,或走亲访友。
每当天气晴朗的日子,图瓦人还会组织赛马。比赛开始,村子里一溜的马拉爬犁向着终点飞驰而去。
在禾木河边的雪地上,你还有机会观赏到当地人的民俗竞技活动,包括滑雪、赛马、叼羊、姑娘追、大弓射箭、雪地摔跤等。
只见选手们脚踏毛皮滑雪板,迈开大步奔跑在雪原上。他们的肩膀上都拉着一根长长的皮绳,绳子末端系着团羊羔皮,这是模拟的“猎物”。旧时,当地猎人在成功捕猎后,会用装食物的羊皮装上战利品,兴高采烈地踏着滑雪板返回住地。
雪地叼羊更是场面激烈。远远看去,看不到骑手和马队,只见一道银白的雪瀑掠过苍茫的雪原,马匹和骑手带着嘶吼轰然而过,掀起浓重的雪雾。在那道雪雾的深处,马头攒动,衣裾飞舞,飞扬的马鬃与雪团搅合在一起,夹杂着骑手们尖厉的唿哨。
冬季的禾木之行令人无法遗忘。许多美好的瞬间只能在严冬里留住,许多乐趣只能在雪海里享受,许多任性满足也只能在飞雪里体会。走入冬季的禾木,随时可以感受光与影的变幻和无处不在的冰雪之美,既热烈又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