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身振动训练对后循环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2021-01-29刘志红梁鲁波史涛涛奚玲如张康华钟细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步频百分比振动

刘志红 梁鲁波 史涛涛 奚玲如 张康华 钟细妹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一科,广州 501510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近70.0%左右的脑卒中幸存者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后循环缺血作为最常见的梗死类型之一,患病者除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晕等症状外,也常伴有平衡功能障碍,增加患者日常跌倒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平衡功能训练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2]。振动仪是临床训练平衡功能的常用仪器,它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骨质量来提高其步行能力,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3]。对此,本研究将其运用于后循环梗死患者,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间本院收治的后循环梗死患者240 例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各120 例。对照组男62 例,女58 例,病程(41.25±5.67)d,NIHSS 评分(16.32±2.59)分。试验组男61 例,女59 例,病程(41.39±5.54)d,NIHSS 评分(16.19±2.47)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前提下参与本项研究,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且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检查确诊为后循环缺血;(3)患者为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未超过1 周。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存在前循环缺血;(2)患者患有严重的内科疾病无法接受振动治疗;(3)患者己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于患者的床头放置安全提示卡,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了解疾病常见的发病原因、治疗方式和康复训练方式,同时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并且根据患者具体的治疗和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和平衡能力的训练。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患者全身振动训练,振动仪选用Galileo 900 振动训练器,对于站立平衡能力较好,功能性步行量表显示为3~5 级的患者指导其站立在训练器平台上,同时双手握住振动器前方的保护栏;而平衡能力较差,功能步行量表检测显示为0~2 级的患者则协助其倚坐在PT 床上,通过调整床的高度,使患者保持微蹲站立姿势,双手同样握住保护栏,实施旋转训练模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振动频率在12~20 Hz,每天训练2 次,每次开展3 组训练,每组训练的时长为3 min,每两组之间间隔2 min,连续训练14 d。

1.3 观察指标 参考Berg 平衡量表(BBS)[5]分别于干预训练前后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量表共计14 项内容,采用0~4 分五级评分法,总分为56 分,分值的高低与患者的平衡能力之间呈正相关性,比较两组干预训练前后的评分差异。另外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评估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和步频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干预训练前后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平衡能力评分较本组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且试验组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 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n 120 120干预前25.96±3.54 25.67±3.56 0.633 0.527干预后36.12±3.28 42.15±2.97 14.928<0.001 t值23.062 38.939 P值<0.001<0.00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平衡是一种稳定的姿态,是一种在运动状态下或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维持重心始终垂直于地面的能力[6]。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近30.0%~50.0%患者在出院后的3 个月内仍无法独立行走,不仅增加患者日常生活的负担,更增加患者跌倒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步态平衡能力是此类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7]。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在实施全身振动训练后平衡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证实,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全身振动训练可以借助振动仪器的振动系统对后循环梗死患者的肌肉进行强化,再配合对其平衡能力的调控以及骨质量的改善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除此以外,全身振动训练还可以促进成骨,在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方面效果突出,并且通过对患者神经肌肉系统协调性的训练来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促使患者的肌张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控制患者的肌肉痉挛,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8]。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试验组干预后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和步频均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全身振动训练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肌肉神经反射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振动刺激可以调节运动单位的募集,当人体受到振动刺激时,机体的肌肉会呈反射性的收缩以来抵抗振动波,进行有效的调谐作用。并且适度的振动刺激可以激活脑卒中患者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性[9-10],患者在接受震动刺激时会左右轻微移动盆骨,在此过程中会在体内形成动能的积蓄,而身体通过不断快速的肌肉收缩来释放该项动能的积蓄,使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均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进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临床应用效果显著[11]。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情况比较( ± 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情况比较( ± s)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n 摆动相百分比(%)干预前60.98±5.15 60.59±5.26 0.580 0.562站立相百分比(%)干预前45.13±3.15 45.27±3.19 0.342 0.733步频(步/min)干预前75.26±6.97 75.19±6.28 0.082 0.935干预后48.39±2.67 52.69±2.61 12.616<0.001干预后54.21±3.47 49.39±3.26 11.090<0.001 120 120干预后70.39±5.82 64.05±4.66 9.315<0.001

综上所述,对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全身振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步频百分比振动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苏炳添、谢震业百米跑技术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振动与频率
苏炳添60米跑全程节奏研究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中立型Emden-Fowler微分方程的振动性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及IL-17水平观察
UF6振动激发态分子的振动-振动驰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