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探1井出水来源分析及稳产制度

2021-01-29巴忠臣邱子刚张宗斌陈新宇孔垂显秦军

新疆石油地质 2021年1期
关键词:油嘴清水河产油量

巴忠臣,邱子刚,张宗斌,陈新宇,孔垂显,秦军

(中国石油 新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高探1 井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四棵树凹陷,2018 年在高泉背斜上钻风险井高探1 井,2019 年1 月6 日,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5 768~5 775 m 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油量为1 213 m3,日产气量为32.17×104m3,实现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刷新了中国陆上深层碎屑岩油藏单井日产量纪录[1-4]。

白垩系清水河组发育大型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地震波组呈强反射特征,同相轴连续性好,储集层平面分布稳定,以砂砾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为中孔高渗储集层[5-6]。高探1 井区清水河组地层压力为133.2 MPa,饱和压力为30.2 MPa,压力系数为2.37,油层厚度为11.5 m,有效孔隙度为18%,试井解释渗透率为1 351 mD,属于超深层、异常高压挥发性构造砂岩油藏,弹性能量充足。地面原油密度为0.812 7 g/cm3,50 ℃地面原油黏度为2.220 mPa·s,含蜡量为7.16%,胶质含量为5.04%,沥青质含量为3.49%。地层原油密度为0.699 2 g/cm3,地层原油黏度为0.233 mPa·s,溶解气油比为257 m3/m3,为挥发油[7]。

高 探1 井2019 年7 月31 日 至2019 年8 月2 日 开展了第二次系统试产[8-10],系统试产前已累计产油4.6×104t,生产制度由7 mm 油嘴逐级调试到41 mm 油嘴。21 mm 油嘴达到极限产量,折算日产油量为1 270 m3,日产气量为37.60×104m3,日产油气当量为1 629 m3。随油嘴增大,油井见水,含水率由7 mm 油嘴生产时的0.13%上升至25 mm 油嘴生产时的15.70%,41 mm 油嘴生产时,含水率达到最高值18.17%。

高探1 井初期试油试采均未见水,第二次系统试产后出水,出水来源、出水机理和含水变化规律均不明确,高探1 井持续稳产难度大。通过井筒模拟、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开展出水原因分析,明确出水来源及出水机理,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实现高探1井含水率下降和持续稳产。

1 出水来源和机理

1.1 渗流通道和出水来源可能性评价

(1)渗流通道评价 第二次系统试产出砂监测显示,21 mm 油嘴生产压差为61.6 MPa,已监测到出砂信号;25 mm 油嘴出砂信号明显增强,出现砂石颗粒,油嘴被冲蚀;41 mm 油嘴出砂信号峰值和基值加大,并出现砾石。地层出砂主要为砾石、粉—细砂岩、黏土、水泥块(图1)。出砂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近井地层骨架已发生改变。

图1 高探1井系统试产出砂样品化验分析Fig.1.Laboratory analysis of sand samples from the production test in Well Gaotan⁃1

根据高探1井管壁固井质量评价结果,5 610 m以深固井水泥充填胶结差,射孔段固井质量差,井口产出物有水泥块,说明井壁也已发生改变。

虽然清水河组底部低渗含砾砂岩段未射开,但在调大油嘴试产过程中,近井筒及含砾低渗储集层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形成高速渗流通道,为出水提供了流动通道。

(2)出水来源可能性评价 对射孔段及上、下邻层进行分析,找出可能的出水来源。由于高探1 井无出油段化验分析、岩电参数等资料,借鉴石南31 井区清水河组油藏解释模型,将高探1 井储集层划分为3 类:Ⅰ类储集层(5 767.5—5 770.0 m),渗透率为1 280.0 mD,含油饱和度为62%,Ⅱ类储集层(5 770.0—5 775.1 m),渗透率为524.0 mD,含油饱和度为57%,Ⅰ类和Ⅱ类储集层为中孔高渗储集层,均解释为油层;Ⅲ类储集层(5 776.2—5 779.0 m),渗透率为63.7 mD,含油饱和度为47%,为中孔中渗储集层,解释为油水同层;在Ⅱ类和Ⅲ类储集层间发育一套厚度为1.1 m的泥岩夹层。高探1 井射孔段为Ⅰ类和Ⅱ类储集层,油水同层段未射孔(图2)。

钻井过程显示上部呼图壁河组钻遇高压水层,测井曲线显示下部头屯河组含油但物性相对较差。因此,将产出水的可能来源分为5 种:上部高压水层、清水河组束缚水、边水、头屯河组出水和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出水。

1.2 出水来源分析

根据动静态资料,采用动态分析、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方法对上述5 种可能的出水来源逐一开展分析,排查出水可能,明确出水来源。

(1)上部高压水层 由于试采阶段无流压监测,井筒沿程压力难以预测,采用PIPESIM 软件建立考虑井筒脱气的两相流动模型,拟合前期流压,在采油指数为30 m³/(d·MPa)、气液比为326 m³/m³、泡点压力为30.2 MPa 的条件下,预测不同油嘴直径下的流压、日产液量等参数。模型预测3 mm 油嘴时井底流压为129.0 MPa,高于上覆水层压力124.4 MPa,水无法流动至井底,同时油嘴由7 mm 逐级回调时,3 mm油嘴阶段累计产水35 m3,大于井筒蓄水量26 m3,出水来源不可能是上部高压水层。

(2)清水河组束缚水 产量不稳定分析技术(Blasingame图版、流动物质平衡曲线等)可有效识别见水特征[11-13]。根据地质、测井和试油试采资料,建立高探1井产量不稳定分析模型,分析其水侵变化规律。

从高探1井Blasingame 图版[14](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无因次井筒半径下,2019 年4 月开始,规整化日产量(目前日产量与目前生产压差的比值)和规整化日产量积分导数实际数据点明显偏离了理论曲线,有拱包上翘特征,说明存在外来能量供给,此时处于水侵初期阶段。随着生产的持续,后期数据点完全偏离理论曲线,表明水体已侵入储集层,高探1 井进入见水期。

从高探1 井流动物质平衡曲线(图4)可以看出,规整化日产油量和规整化累计产油量在生产初期基本上呈线性关系,但在后期生产数据点出现明显的上翘,也表明储集层有能量补充。

异常高压储集层覆压实验表明,随驱替压力梯度增加,可动用束缚水小于1.60%,不足以支撑含水率最高上升至18.17%,因此,出水来源可排除清水河组束缚水。

图2 高探1井清水河组测井综合解释成果Fig.2.Comprehensive logging interpretation results of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Well Gaotan⁃1

图3 高探1井Blasingame图版Fig.3.Blasingame curves of Well Gaotan⁃1

图4 高探1井流动物质平衡曲线Fig.4.Flowing material balance curve of Well Gaotan⁃1

(3)边水 基于目前认识的油水界面,根据测井、地震、流体测试等资料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根据地层原油物性分析实验结果及生产动态资料,建立22 个拟组分的挥发性油藏数值模型[15-16]。在油藏数值模型中添加边水[17-18],实际油压、日产液量拟合较好的条件下,无论边水规模多大,模型计算含水率均为0,与实际含水率18.17%不符。采用大生产压差(大于60.0 MPa)模拟生产,含水率上升至18.17%至少需要17 d;而逐步降低生产压差,模拟含水率仍处于上升趋势,与实际含水率逐步下降不匹配,利用该方法可排除边水。

(4)头屯河组出水 高探1 井于头屯河组完钻,头屯河组流体可能沿管壁或层间窜流至清水河组。油藏数值模型设置头屯河组出水[19],油压、日产液量拟合较好时,无论设置的水体规模多大,调整工作制度后含水率均不会下降,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周边井西湖1井头屯河组压裂后日产水量约55 m3,小于高探1 井未经改造时的最大日产水量180 m3,因此排除头屯河组出水。

(5)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出水 从清水河组油藏数值模拟结果来看,如果只打开实际射孔段,含水率拟合较差,若射开底部差储集层,含水率拟合较好。进行第二次系统试产前,7 mm 油嘴生产压差为21.0 MPa条件下,底部差储集层未启动(图5a),21 mm油嘴生产压差为61.6 MPa条件下,底部差储集层已动用(图5b)。

图5 高探1井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含油饱和度分布Fig.5.Oil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poor reservoir at the bottom of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Well Gaotan⁃1

已开发油藏石南21 井区生产测试也表明,更高的生产压差可以逐步启动差储集层。差储集层的启动压差与渗透率呈指数关系,当生产压差大于启动压差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油层可以逐步驱动。因此,可以确定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出水为出水来源的可能性最大。

1.3 出水机理

5 种出水来源中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出水可能性最大,出水机理为:第二次系统试产阶段油嘴逐级调大,大生产压差、高流速改变了井筒及其周缘的渗流条件,形成差储集层流动通道并逐步启动差储集层,表现为高渗透层和低渗透层耦合动用特征(图6),导致高探1井出水。

图6 高探1井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出水机理示意图Fig.6.Schematic water breakthrough mechanism of the poor reservoir at the bottom of Qingshuihe formation in Well Gaotan⁃1

2 稳产制度

根据出水来源及出水机理,科学合理制定稳产制度。现场通过开展稳定试井,从2 mm 油嘴开始逐级上调油嘴至7 mm,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对比高探1 井不同制度下的油压、含水率、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等指标变化规律(表1)。2 mm 油嘴条件下,油压基本稳定,含水率未上升,但日产油量相对较低;7 mm 油嘴条件下,油压下降较为明显,含水率出现波动上升,日产油量随之不断下降;当采用4 mm 油嘴时,弹性产率达到最大值,压降速度及含水上升率出现拐点,综合确定4 mm油嘴为合理稳产制度。

表1 高探1井系统试井不同制度下的生产指标Table 1.Production indexes tested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systems in Well Gaotan⁃1

高探1 井见水后长期采用4 mm 油嘴控制压差生产,通过持续跟踪监测该井压力、含水率波动情况,实时开展压降速度、含水上升率等指标评价,平均日产油量稳定在180 m3左右,平均压降速度为0.08 MPa/d,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经过合理稳产制度研究,高探1 井实现了含水率下降并稳定,日产油量持续百吨稳产,为后续井试油、试采及动态资料录取提供经验。

3 结论

(1)在动静态资料较少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井筒模拟、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系统分析总结了高探1 井5 种出水来源,并逐步确定出水来源为清水河组底部差储集层。

(2)通过地质动态综合研究及现场调控,明确了出水机理为第二次系统试产阶段大生产压差、高流速生产,井筒及其周缘的渗流条件改变,形成渗流通道并启动差储集层,导致油井见水。

(3)根据出水机理制定合理的稳产制度,采用4 mm油嘴控制压差生产,实现高探1井含水率下降并稳定和日产油量百吨持续稳产,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后续投产井合理制度确定提供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油嘴清水河产油量
清水河边
海上气井测试放喷地面油嘴流动分析*
基于OLGA的水下采油树开启分析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陆西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走不出清水河
谈百得燃烧器油嘴技术在石化系统的应用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
一条清水河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产油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