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为上海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2021-01-29◆徐铭/文
◆徐 铭 / 文
(一)
要打造上海城市品牌,上海城市定位的话题是绕不开的。
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向外宣示其价值主张、愿景目标、城市特色等独特的个性标签。
目前,上海城市的定位不少,也在不断演进之中。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三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90年代后半叶,加上了航运中心,成为“四个中心”;2014年后,又加上了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五个中心”。在市委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这五个中心。另外,还有不同条线提出的,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等,不一而足。
目标很多、定位不少,是好事吗?至少,从品牌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否定的。通常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没想明白,精准的城市定位还没找到;二是没想清楚,彼此的逻辑关系尚未理顺。品牌强调的是差异化和个性化,多了就很难彰显出最鲜明的特色。城市品牌亦然。
那么,上海留给人们最突出、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经济中心。不妨问一下全国民众,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哪里?相信90%以上的人会说,上海!
(二)
既然大多数人认同这种说法,何不进一步强化这种认同呢。但问题来了,什么是经济中心?
上海有些智库,很早就提出“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概念,尤其是“全球城市”现已写入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之中,“上海2035”要建设的是“卓越的全球城市”。
我们可以看看“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到底是什么?
早在1915年,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的先行者、苏格兰学者帕特里克·格迪斯就在其《进化中的城市》中提出了“世界城市”的说法。1999年,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尝试为世界城市进行定义和分类,并开始每年发布世界城市榜单。GaWC评价依据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衡量其满足全球高级生产者服务的需求和质量,主要包括会计、金融、广告、法律、管理咨询5个大类,并分为5档12个等级进行全球城市排名。第一个等级(Alpha++)始终只有两个:伦敦和纽约。上海在2008年跻身第二个等级(Alpha+),排位在全球第9位,2020年上升至第5位。
199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丝奇雅·沙森教授第一次提出“全球城市”的说法。他认为,全球城市是对全球经济具有中心控制功能的城市。全球城市指数报告首发于2008年,是由科尔尼咨询公司(A.T. Kearney)联合国际顶级学者与智库机构联合发起的。报告基于对超过130个城市的“事实”和公开数据深入分析,不仅考量经济和创新,还关注宜居和治理,旨在对全球各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进行系统评估。2019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纽约、伦敦和巴黎位居前三甲,上海排在第19位。
笔者曾对国际经济中心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以生产者服务为主导的国际性生产要素控制中心。不难看出,所谓“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本质上就是“国际经济中心”更为“高大上”的提法。
(三)
如果国际经济中心即“国际性生产要素控制中心”成立,那么,我们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或者其他建设目标就有了“准心”,它们应该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例如,现在的进出口,大多是“出口为离岸价,进口是到岸价”,在海外兜的一大圈与我们无关。而海外兜的那个大圈,恰恰是体现附加值、话语权、整合性、控制力水平的。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等,才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正道!
总书记近年来多次视察上海,并一次又一次地为上海发展指明方向。
2014年,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指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总书记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上海提出这样的要求,笔者从上海发展的自身需求来看,科创中心建设也是势在必行的。前段时间,人们把深圳、杭州等城市与上海作比较,深圳的创新能力、杭州的互联网优势,带动城市发展的势头直逼上海。为什么有这样的急迫感?因为当下创新要素是生产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只有抓住创新要素,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才有了“魂”!
2018年,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三项任务一大平台”工作要求。其中,三项任务是长三角一体化、注册制科创板、自贸区新片区,而一大平台则是国际进口博览会。那么,上海该如何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新的引擎?上海该如何在证券及资本市场中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闯出新的路径?上海该如何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中开创新的天地?而进博会则给上海一个有利的契机。这些重大命题都与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息息相关。
2019年,总书记更加明确地给上海指明了方向: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其中,笔者理解的高端产业,应该是高阶产业,即无论什么样的产业,只要是最新阶段、最高阶段的产业环节,具有附加价值高、科技含量高、社会责任高等特征的经济部分,都在此列。唯有如此,上海才能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才能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生活。显然,四大功能把国际性生产要素控制中心指点得清清楚楚。
2020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浦东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坏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8%,一直攀升至20 07年近80%,然后开始下降至2019年的37%,今后还将会继续下降。事实上,美国、欧盟、日本都在20%~25%左右。作为一个大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是必然趋势。上海在其中还是承担着国际经济中心的重要历史使命。
(四)
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两三百年前,扬州是经济中心。横跨东西的长江和纵贯南北的运河,这两条大动脉在此交汇,掌控战略资源的大盐商在此聚集,扬州承担着当时中国的生产要素控制中心职能。上海开埠后,中外贸易促进经济繁荣,五方杂处推动文化交融,上海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延续至今。
经济中心的本质不会变,但内涵和外延要与时俱进。生产要素应从传统要素向创新要素侧重,从国内要素向国际要素延伸。如果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上海的发展将失却“准心”、偏离“重心”,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经济中心的“桂冠”也将旁落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