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

2021-01-29杨泠泠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社会主义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缓冲带湖滨环湖

文 杨泠泠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要求我们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我们要深刻认识云南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和国际生态安全格局上的重要地位,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要按照“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

努力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族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

规划建设洱海生态廊道。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严格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好洱海”的重要决策部署,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即“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一个重要项目。一是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了洱海保护水环境治理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启动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依托保护洱海主线,建立洱海截污治污五大体系,包括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清水入湖工程体系和环湖生态缓冲体系。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负荷,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洱海水质改善。二是2018年5月30日大理州人民政府正式向社会公布《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即蓝线是洱海湖区界线,以“2007年环湖洱海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区范围界线划定。绿线即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以蓝线为基准线外延15米划定。红线即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以洱海海西、海北(上关镇境内)蓝线外延100米,洱海东北片(海东镇、挖色镇、双廊镇境内)环海路外侧30米划定。三是2019年下半年启动实施位于蓝线与红线之间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即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新建、改建环湖廊道主干线。

遵循原则,明确目标任务。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生态安全、整体规划、系统治理”的原则,紧紧围绕“净化入湖污染、提升洱海水质、确保水源安全、改善洱海生态”开展。

建立完善机制,保障项目推进。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是大理市生态可持续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洱海水生态系统抢救模式下保护治理的重大举措。2019年成立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指挥部、环湖各乡镇分指挥部,有效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层层压实责任。

五级联动,确保稳步推进。通过州、市、镇、村、组五级联动,社会各方努力,共投入施工人员2300余人、各类大型机械400余台,24小时三班倒施工,截至2020年1月,完成了52公里洱海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目标任务中洱海西线下关至喜洲段30.4公里,海东线天镜阁至洱海公园段21.6公里水稳层和底层沥青铺设、污水管道埋设、强弱电管道安装。完成整理地形2600亩,种植苗木6000万株,移栽3.95万株。完成洱海生态廊道下关镇阳南溪至大理镇才村码头段12公里人行道、自行车道的铺设。完成生态廊道体验驿站、智慧系统、标识标牌、环卫等附属设施建设,如投入300辆自行车、8辆电瓶车,建立250人的管理维护团队,完善智慧式、便民式、景区式体验服务。

构筑湖滨带重要防线。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属于环湖生态缓冲体系,是洱海保护体系最后一道污染物拦截防线,也是生态安全屏障。一是通过将绿线以内的居民等人为干扰源永久迁出,修复和完善已经受损的湖滨缓冲带,使其恢复自然生态功能。二是通过建设沟渠湿地、排除污染物、形成污染物拦截带,构建生态屏障。目前,大理州共有75.97亩自然湿地,洱海流域占了其中的48%,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2016年,洱海源头的西湖、茈碧湖、海西海、东湖相继实施了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湿等修复工程项目,新增湿地1.9万亩,有效拦截了来自源头的污染。三是通过优化植被、投放鱼类等生物,使洱海“双肾”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鸟类自由栖息。四是通过建设生态监测廊道,加强监测管理,打造生态、低碳、环保、康养、智慧于一体的环湖绿色廊道系统。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效

2018年,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大水大肥”的传统农业被逐步取缔,洱海周边开始建设农业转型升级示范种植园,喜洲镇仁里邑村“花语牧场”等园区重点建设清水渗滤入湖系统、人工加强型湿地系统、尾水循环抽提系统、生态缓冲带,构成了面源污染防治末端防线并配套建设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智能化控排系统,有利于清水入湖补给、污水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治理,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洱海流域在把生态、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有效地将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促进了大理州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19年推进建设洱海生态廊道,旨在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洱海将恢复湖滨带自然净化的生态系统功能。实施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完成修复湖滨缓冲生态和湿地建设面积达790多公顷,修建总长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和若干环境监测站点(包括海西段46公里、海东69公里、海北段和海南段14公里),搬迁23个村1806户村民,完善30公里污水管网,新建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改建2个水域监测管理站点,新建陆域监测管理站点11个、巡驻点10个,恢复村庄段海岸线32.4公里、郊野段海岸线22.8公里,恢复侵占湖面积17公顷,扩大湖区面积10公顷。生态廊道是洱海最后一道生态屏障,2020年10月前,全部完成环湖129公里生态廊道建设总任务。目前,洱海水质稳定保持III类,其中每年有5个月达到II类,总体评价为良好湖泊。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通过环湖截污、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提高了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有效的保护屏障。

践行“两山论”的启示

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是跨时代的高原湖泊修复治理项目,是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创建大理国家级洱海保护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具体实践模式,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其经验启示在于: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三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引领,立足生态,发展绿色经济。五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建设美丽家园,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如今,大理州将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创建大理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着力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着力开展“乡愁·大理”文化交流、着力创办乡愁研究院、着力规划建设古生乡愁小镇、着力开展乡愁文化振兴研讨、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传统村落、着力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等“九着力”,向世界讲述以“生态文明为本、历史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讲述“中国乡村实践”大理样本,讲述“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理念与人文情怀。

猜你喜欢

缓冲带湖滨环湖
宿迁湖滨新区嶂山林场“四化”管理 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植被缓冲带对乌梁素海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
基于VFSMOD 模型的植被缓冲带对千岛湖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磷负荷削减效果模拟
湖滨带生态修复:以云南昆明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河岸缓冲带划定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迷人的湖滨公园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武汉市中心城区环湖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淮安市白马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