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前培训实施途径与策略研究
2021-01-29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朱芳朱寅非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朱芳 朱寅非
校企合作开展职前培训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加强校企交流,明确就业目标和方向,提高学生就业求职技能,还可以增强学生求职自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我校教育教学对象为全日制高职学生,学制3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后考入我校。各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起点多样化,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大差异。
(2)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大的畏难情绪。课上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外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
(3)比起学习理论知识更喜欢动手实践。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喜欢动手胜于动脑,相比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喜欢探索,倾向于能出直观结果的动手实践。对他们来说,动手实践比学习理论知识容易得多,有趣得多,也更有成就感。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危机意识。高职学生普遍以兴趣为主导,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味沉溺在自己习惯做的、喜欢做的事情里,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缺少危机意识。认为自己还没长大,距离步入社会还很遥远,没有科学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2 “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职前培训
职场技能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职前培训应该借助丰富多彩的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校企合作共建碎片化职前培训学习资源是个很好的选择。
2.1 培养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碎片化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在职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学习能力的差距。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工作场所、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呈现出不断更新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领域、新行业、新岗位、新渠道、新理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大大增加了职场能力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些变化无疑对求职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求职压力愈来愈大。要想在职场中站稳脚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因素。利用互联网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现代快节奏学习和生活的最佳选择。利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突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1]。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地点也可以不固定,学生可以将“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排队时、地铁上、睡觉前都可以随时打开移动互联设备,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种平台都会不断推送学生搜索过的相关碎片化资源,学生仅需从这些碎片化资源中选取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源进行学习即可,既方便快捷又高效。互联网上教育资源形式多样,既有教材、图片、课件等电子资源,又有微课、慕课等生动的教学资源。这些碎片化教育资源的互联网共享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随时暂停学习,等方便时再重新学起,不会错过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快乐地学习。同时,学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向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和方法,又可以和名师在线交流、互动、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利用这些互联网共享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碎片”的时间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碎片化”学习,养成了利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的好习惯。
2.2 校企合作共建碎片化职前培训学习资源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碎片化职前培训学习的重要载体,碎片化职前培训学习资源尤为重要。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学生在选择学习资源时往往无从下手,选择的学习资源没有针对性,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校企合作共建有针对性的碎片化职前培训学习资源,既可有效节省碎片化学习资源选择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兼顾个性化学习特点,校企合作共建碎片化职前培训学习资源,既要注重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又要考虑到学习资源的灵活性。碎片化学习资源可以微课、慕课、微教材等形式开发。微课和慕课在近年来的互联网学习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互联网学习资源的重要形式。在开发微课、慕课学习资源时,要注意资源的容量、教学内容,教学时长要恰当,过短则无法充分将知识技能点表述清楚,过长则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材相比,微教材具有短小、精炼、可及时更新等特点,将重点、难点以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凝练成短章节,并配有图片、声音、视频、案例资源等。微教材每一章节的内容也不宜过长,需以知识、技能点为单位,合理设计,并注意知识、技能点的前后顺序和连贯性。
碎片化学习资源创建后,还需要有智能化的共享平台推广使用。除了慕课平台以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等媒体资源,设置微分享、微服务、微活动等微功能[2],在微信朋友圈进行资源消息推送,设置资源公众号、公众服务平台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碎片化学习资源推广。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为碎片化学习资源增加评论、推送分享等功能,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朋友圈中的内容,把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3],从而增加朋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 校企合作“双导师”开展职前培训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校企合作“双育人”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4]。学校和企业除了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外,还可以校企“双导师”联合开展职前培训,在“双导师”育人机制下,校企导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各阶段发挥不同职能,共同培养适合市场、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内涵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 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校内导师除了在课堂和课后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外,还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等,需要通过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作出正确的引导。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内导师选聘时,需要综合考量导师资质,要求校内导师既精通专业理论和基础实践,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企业导师由合作企业选派,主要职责是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示范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此外,企业导师还需将企业文化、职业规范、职业素质要求、团队合作精神等准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等融入授课中,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展开职前培训。因此,企业选派的导师需满足学校需求,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丰富的企业行业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校企合作“双导师”开展职前培训在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阶段尤为重要。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在毕业设计阶段,校企“双导师”可有意识地将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职业发展规划等职前培训因素嵌入学生选题中,学生可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引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实践,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走入生产岗位的一次历练。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完成从大学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在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逐步加深对岗位性质、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的认识,逐步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客观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在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效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培养语言表达和沟通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综合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双导师”共同把关,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通力协作,共同完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前培训,为学生顺利入职提供双重保障。
4 校企合作“岗课赛证”融通开展职前培训
校企合作“岗课赛证”融通开展职前培训,需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出发,进行“岗课赛证”一体化设计。“岗”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要在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基础上,瞄准岗位需求,对接岗位最新职业技术标准,充分体现岗位技能和岗位综合素养要求。“课”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满足模块化需求、又要体现能力递增的模式,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增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将岗位所需技能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推动课程改革。“赛”是职业教育的自我展示。参加企业行业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职业技能竞赛一般使用企业行业新领域、新技术来检验各职业院校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成效,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只靠书本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学会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大赛项目进行碎片化、项目化改造,融入课程中,作为课程教学项目案例运用到教学中,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掌握企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既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老师需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了职业紧迫感和危机感,促进了教师自我能力的提高[6]。“证”是职业教育的行业检验。“1+X”证书对接行业标准,以岗位所需职业技能为导向,接受市场和社会认可与检验,是学生求职的资格凭证,是从事某一职业所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考取“1+X”证书是校企合作开展职前培训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需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课证融通,课程内容需融合企业认证内容,通过考取“1+X”证书,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可以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促进知识教学向技能教学的转变。因此,校企合作“岗课赛证”融通开展职前培训,以企业能力为导向,通过将岗位需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职业技能竞赛、“1+X”证书有机串联起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推动育人模式的变革,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为学生顺利求职就业保驾护航。
5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7],职前培训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前培训实施途径与策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