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温江区:通过“三字号”积极开展就业创新服务
2021-01-29唐景明
文/唐景明
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人社局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工作机制,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开展就业创新服务,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深入人心。
提质增效,改造升级“老字号”
据不完全统计,温江区以机械、电子、食品等为代表的“老字号”企业共有261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12%左右,年收益增长不同程度地遭遇成长瓶颈。温江区人社局通过强化政策宣传“全覆盖”,深化政策红利“全释放”,助力“老字号”从源头上焕发生机。
温江区人社局加大失业保险返还力度,对104家企业兑现稳岗补贴6280余万元;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积极落实社保岗位补贴等资金共计250余万元。精准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台账,成立工作专班,开展“春风送岗”招聘会10场,共组织企业448家,提供岗位9071个,达成意向1877人,切实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题。向1639名在岗职工兑现技能提升补贴242.25万元;联动36家职业(技工)院校和培训学校、100余家重点企业建立院校供给、企业需求、培训项目“三张清单”;指导15家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共计971人次。
做精品牌,深度开发“原字号”
随着以花木、蒜苔等为代表的“原字号”迅速发展,“滴窝油”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墩笃”牌温江肥儿粉重入市场,“温江三绝”再次走进大众视线。温江区人社局通过做精特色点位,以点带面,联动一片,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进入精深加工阶段,助力“原字号”产业链条延伸,提高市场竞争力。
温江区人社局搭建培训载体,优化行业培养基础,先后打造30个培训点位、70个培训项目、1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培育手工艺人、村播创客、网络营销师、“物联网+智慧工程师”等300余人;挖掘乡村传统艺人100余人,培养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乡村能人800余人。制定温江标准,树立行业新标杆。为增强本土特色企业自信,温江区人社局征求“川西花王”陈开钦、花木大师胡世勋、漆康林等专家意见,多方联合制订“温江园林植物编织造型”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抢先确立“温江标准”,叫响温江“原字号”。目前,首批认证编艺大师42名,4000多人取得相关专业技术岗位证书。打造劳务品牌,引领产业新航向。温江区坚持走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道路,先后打造“温江花工”“涌泉月嫂”“幸福乡厨”等劳务品牌,深度开发编艺、盆景、酱油、蒜苔等温江“原字号”,并加强区域合作,多方共建共营,助力温江劳务品牌走向全国。
协同人才产业,培育壮大“新字号”
近年来,温江区聚焦成都健康产业功能区定位,打造“三医两养一高地”,成为全国首个集聚五大保险公司高端康养项目的区县。温江区人社局依托“三医”和五大保险聚集地优势,“以高端人才为钥,开产业腾飞之门”,持续集聚培养人才,推动“新字号”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营造人才友好型环境。温江区把高端人才纳入住房、社保等保障范围,582名专业人才享受人才保障房,429名硕士以上人才获人才公寓购房资格;组建生物医药专业职称评审会,通过职称认定1193人;兑现大帝汉克博士后建站补贴50万元,海思科3名博士后进站补贴45万。聚焦资源整合,凝聚引才合力,提高“新字号”整体实力。实施引才汇智工程,精准招引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专家;依托高校、机构和平台进行人才溯源追踪,建立共享资源库,为医药公司精准推送医药研发类人才167人,协助区内重点企业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65人。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竖立纵向发展“阶梯”,实现人才全面发展。创新探索“定制化”培训模式,靶向培育三医人才,通过“空中教室”为45家企业培训员工3116人,开展订单式培训720余人;实施“种子计划”,联合四川理工技师学院组建“药明生物种子班”“罗欣制药种子班”,为三医企业发展持续储备产业人才,以人带产,提升产业能级,构建“新字号”产业新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