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防优先”理念下推进工伤预防工作
2021-01-29王玲邓涛
文/王玲 邓涛
成都彭州市人社局紧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工亡和高等级伤残工伤职工多、工伤保险费支缴率高的用人单位;紧盯危险化学品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紧盯职工群体、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和一线班组长等重点岗位人员,加大对他们的工伤保险政策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企业参保意识和职工工伤维权意识,取得了多方共赢、良性互动的社会效应。
齐抓共管,绘好“作战图”。彭州市始终将“安全生产、预防为主”摆在工伤保障工作首位,建立由人社局牵头,10家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伤预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此基础上,主动将工伤预防与优化营商环境、产业园区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施方案,全力为工伤预防定好“主基调”。
利企惠民,打好“组合拳”。立足彭州产业特色,以重点企业为抓手,积极开展工伤预防经验分享沙龙、企业专家讲师培训、技能大比武等常规培训,提升用工双方工伤防范意识,牢牢掌握工伤预防主动权。着力探索工伤预防新领域、新对象、新趋势,不断丰富宣传培训形式和内涵,让工伤预防惠及更多群体。彭州市人社局已先后将技校学生、公务员等群体列为工伤预防重点培训对象。借助“春风行动”“彭州人才荟”等系列活动拓展工伤预防宣传阵地和平台,通过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努力实现工伤预防宣传遍地开花。
精管严控,立好“标准杆”。立足彭州市企业发展需要和工伤预防工作实际,制作任务进程表,实行时限化、精细化、清单化管理,紧盯时间节点,分解任务、量化指标、倒排工期、厘清责任,督促第三方机构加紧推进。严格落实工伤保险基金内控制度,从强化基金内控、注重监督检查、完善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对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项目实施全链条、各要素、动态化跟踪监督。
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对工伤预防认识不足。彭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一线职工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且大部分采用计件工资方式,存在“参与工伤预防培训挤占生产时间,影响个人收入”的错误认知,参与工伤预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企业对工伤保险立法精神和工伤预防靠前保障的认识不足,存在“重补偿轻预防”的惯性思维,对一线职工入职岗前培训、日常安全教育、环境危险因素整改等方面重视度不够。
三方机构专业力量供给不足。成都本土工伤预防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工伤预防专业机构多为安全管理、卫生医疗、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转型而来,对工伤预防模式研究深度不够,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方案、本土化措施不完善、领域专家不足等问题。引进的外地专业机构由于缺乏对本地企业的深入了解、受托区(市)县多、投入人手少等原因,存在响应时间长、资源调配不到位、教学匹配度差等情况。
下一步工作建议
彭州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工伤预防列为工伤保险优先事项,采取切实手段推动工伤预防工作再上新台阶。
示范引领,培育本土力量。探索培育符合彭州产业发展的专业工伤预防力量,培养本土工伤预防专家,整合工伤预防、安全管理、医疗卫生、科研院所资源,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专业培训、共同预防”的工伤预防体系。
拓展思路,激发内生动力。关注企业和职工实际困难,注重缓解工伤预防培训与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冲突,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发形式丰富、内容精炼、易于接受、感染力强的线上课堂、口袋课堂,倡导企业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工伤预防培训,吸引和鼓励企业职工主动参与工伤预防。
厚植沃土,打造警示教育阵地。要积极协调乡镇(街道)、产业园区以及工伤事故、职业病高发易发企业共建集“工伤预防政策法规、工伤事故与职业病防范知识、工伤事故与职业病警示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工伤预防警示教育阵地,在全社会营造工伤预防常态化宣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