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解毒方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术后的疗效观察
2021-01-29樊世龙
樊世龙
(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 玉树815099)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以阑尾切除术为主,为了保证手术效果符合预期,实现胃肠功能恢复目标,科学有效的术后治疗方案意义重大[1]。西医常规治疗以抗炎为主,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但胃肠功能改善效果欠佳。此外玉树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位居高海拔地区,当地患者常合并血液高凝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红症)的病理生理基础病变,影响术后恢复进程。治疗上联合运用中药对改善胃肠道功能、治疗各类慢性高原病均具有显著优势,且疗效确切。基于此,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通腑解毒方,旨在探讨其对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炎症介质水平、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改善、调节炎症反应及对血液高凝或高红症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术后患者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1~49岁;平均(35.71±4.58)岁;手术类型:开腹手术44例,腹腔镜手术36例。观察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22~50岁,平均(36.03±4.59)岁;手术类型:开腹手术45例,腹腔镜手术35例。两组性别、年龄及阑尾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第七版)》[2]中的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湿热证。主症: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明显;次症: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舌脉: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术前未出现血液高凝或及高红症。(2)排除标准:药物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足;合并造血系统疾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意识障碍者及精神系统疾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抗炎、补液、镇痛、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对症等治疗,必要时留置胃减压管。给予左氧氟沙星(国药准字H20065050),口服,0.1 g/次,2次/d;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2022335)静脉滴注,250 ml/次,2次/d。连续治疗5 d。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解毒方,组方:大黄10 g(后下)、黄芩10 g、牡丹皮10 g、蒲公英30 g、柴胡10 g、败酱草30 g、赤芍10 g、甘草8 g。加水400 ml煎至200 ml,分早、晚顿服。连续治疗5 d。
1.4 观察指标 (1)炎症介质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5 d后,清晨餐前统一抽取静脉血5 ml,进行常规离心,取上层清液存入-20℃冰箱,保存为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2)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记录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3)血液高凝或和高红症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血常规,进行红细胞计数及血液黏稠度分析,记录两组血液高凝或和高红症恶性循环出现、进展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血液高凝或高红症发生情况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炎症介质水平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采用(±s)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IL-6(ng/L)CRP(mg/L)TNF-α(ng/L)治疗前 对照组观察组80 80 tP治疗后 对照组观察组80 80 tP 215.38±23.36 216.11±24.23 0.194 0.847 93.45±13.24*53.71±8.61*22.506 0.000 48.35±6.67 48.41±7.12 0.055 0.956 43.44±6.11*37.29±6.04*6.403 0.000 406.87±31.52 405.93±30.76 0.191 0.849 116.37±15.94*61.59±10.73*25.499 0.000
2.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h,±s)
表2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h,±s)
组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对照组观察组80 80 tP 18.35±3.83 11.64±3.12 12.149 0.000 55.18±4.66 40.32±4.25 21.074 0.000 88.47±6.84 73.15±6.56 14.458 0.000
2.3 两组血液高凝及高红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血液高凝2例,高红症1例,总发生率为3.75%(3/80);对照组出现血液高凝4例,高红症8例,总发生率为15.00%(12/80)。观察组血液高凝、高红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15)。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症状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全身乏力、发热、恶心及呕吐等症状[4]。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但由于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严寒,此地居民为适应低温低氧的环境,体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往往表现出代偿性增高的特征,严重者易引发为高红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5]。同时在急性阑尾炎进展过程中,血清炎症介质异常变化,进一步激活、释放低氧诱导型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等,增加了患者术后出现血液高凝及高红症的风险[6]。
西医常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身体机能,其中左氧氟沙星与甲硝唑的二联使用抗炎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但存在身体机能恢复及胃肠功能改善缓慢、易并发慢性高原病的缺点[7]。中医学中将急性阑尾炎纳入“肠痈”范畴,认为该病患者术后血瘀气滞、久而化热,治疗以通腑解毒、清浊降热为主。通腑解毒方组成中大黄为君药,黄芩、牡丹皮为臣药,蒲公英、柴胡、败酱草、赤芍同属佐药。大黄、黄芪等具有解毒泻热、凉血逐瘀的功效;牡丹皮、赤芍、败酱草等具有较好的活血散瘀功效;柴胡可和解表里、疏肝、升阳;蒲公英可散结燥湿;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可对患者机体起到显著的整体调理作用。现代药理中大黄、蒲公英等可刺激胃肠道增加胃肠蠕动,保护消化系统,还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有效减轻患者腹腔炎症造成的机体损伤;牡丹皮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效果较好,还能够抑制应激性胃溃疡及胃液分泌,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败酱草能够一定程度调节腹腔微循环,有助于拮抗患者炎症反应。通过诸药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拮抗内毒素、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增加急性阑尾炎患者体内的抗凝物质血浆水平从而稳定凝血系统,改善腹腔炎症以增加血液高凝或和高红症高风险的倾向。因为高红症患者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流缓慢,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明显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妨碍机体的氧及物质交换。因此,通腑解毒方除具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外,还具有拮抗腹腔炎症反应产生的内毒素、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增加急性阑尾炎患者体内的抗凝物质血浆水平而稳定凝血系统,从而改善、降低血液高凝,形成良性循环,去除或调节血液高凝对血液高黏滞度或和高红症发生的高危因素,良好的协同改善急性阑尾炎引起的腹腔炎症反应、血液高凝、高红症三者之间的序贯性的恶性循环,对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相关介质水平有较好的效果[8~10]。本研究两组治疗5 d后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血液高凝或高红症发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15.00%,表明加用通腑解毒方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炎症介质水平,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改善血液高凝或和高红症发生的高倾向风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