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医学生(本科阶段)医德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基于F中医药大学的调查
2021-01-29陈凌琦黄碧华陈婷婷
陈凌琦,黄碧华,陈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1.海外教育学院;2.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新媒体时代,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1],新媒体技术、内容和平台对教育的影响全面而深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术兼备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而良好的医德是保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新媒体已经日益成为一个蕴含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性命题,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医德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本研究以F中医药大学为例,对当前医学本科生的新媒体使用及医德教育状况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医学本科生的医德教育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新媒体时代做好医德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F中医药大学有医学类本科生培养任务学院的全体本科学生,主要集中在:中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针灸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康复医学院;其中,大一学生占27.6%,大二学生占26.3%,大三学生占19.9%,大四学生占19.3%,大五学生占7.7%,详见表1。本次调查共收回完整答卷7 351份,通过被调查者不符合地区要求、填答时间过短(少于3分钟)、填答不完整(漏答、未答)、填答随意草率(多题选项相同)等4个筛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1 863份,保留有效问卷5 488份,问卷综合有效率为75%。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n=5 488)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参考了大量的新媒体及医德教育相关方面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组织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医德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了问卷编制,经过预调查和反复讨论修改而成,使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以“新媒体时代的医学生(本科阶段)医德教育”为主题,共设计22个被择式选择题与1个开放性问答题,从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新媒体的认识及使用状况、医德的认识及教育现状、新媒体的应用状况以及开展医德教育的建议等5个维度展开调查。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https://www.wjx.cn)收集数据,通过微信及QQ等社交媒体软件应用推送问卷链接,在线填写参与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对于所收集的问卷利用科学统计软件 SPSS22.0 进行数据分析,运用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方法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经统计学信度分析,问卷中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8,问卷信度好[4],表示问卷可靠性高。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分析,KMO 值为 0.878,并且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性水平(sig)P=0.000,小于0.01,该问卷数据有效。
2 调查数据与分析
2.1 医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2.1.1 医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对新媒体的认识已普遍准确,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作为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工具分别达到99.5%和70.0%;经常使用新媒体获取网络社交平台类(QQ、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论坛、贴吧等)信息者达98.5%,其次是网络视频平台及网络问答平台(搜索类)分别占比达64.7%和63.5%,第三类为新闻类和网络阅读类;调查对象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均在30分钟以上,使用时间1小时以上者的占比达67%,每天的使用时间段主要集中在课外时间,在睡前(21~24时)使用的人占53.7%,在晚上(18~21时)使用的人占28.4%,在中午(12~14时)使用的占8.4%,详见表2。
表2 新媒体的基本使用情况
2.1.2 新媒体对医学生学习的影响
新媒体对医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调查对象认可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便捷性(占87.4%)、共享性(占76.3%)、个性化(占67.1%)、交互性(占58.5%)等。其中,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是新媒体最被认可的积极影响。存在的消极影响主要有:缺乏可信度(占61.1%)、缺乏深度(占58.1%)、影响专注度(占57.1%)、影响身心健康(占50.9%)及浪费时间(占42.5%)等。其中,医学生认为新媒体信息缺乏可信度(信息虚假,产生误导等)的占比最大,详见表3。
表3 新媒体对学习的影响
2.2 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医德教育状况
2.2.1 医学生对医德教育意义的认识
大多数医学生认可开展医德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帮助人生观的形成(占83.4%)、增加幸福感帮助价值观的形成(占78.6%)、医者应当立业先立德(占76.6%)以及德与医术密不可分(占68.8%)等这几项均得到调查对象的普遍认同。更有90%以上的受调查医学生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在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增加或借鉴中西方传统医德教育内容和方式,详见表4。
表4 对于医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2.2.2 医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情况
调查对象在接收医德教育方式中选择“问答讲解式”占76.3%,选择“身教行动式”占72.6%,选择“校园启蒙式”占72%,选择“移动媒体式”占58.9%。在接受的医德教育类课程中,形势与政策占77.2%、医学伦理学占53.9%、医学心理学占45.1%、中国医学史占44.6%、临床相关专业课程41.6%,(见表5)本项调查结果与张学文等[5]研究中提出面向医学生开设的医学伦理学类课程是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相符。
表5 当前接受医德教育的方式和课程
2.2.3 当前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忽视医德教育、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和连续性”是一个普遍现象[6]。本次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育手段与途径单一(占59.7%),其次教学缺乏情感体验(占56.6%),第三是重视程度不够(占52.1%),以及课外教学缺乏(占46.7%)、课堂上缺乏互动(占42.3%)、不良社会环境风气的负面影响(占42.3%)、内容陈旧(占37.7%)、学习持续时间短暂(占36.2%)等,详见表6。
表6 当前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3 医学生对新媒体在医德教育应用方面的建议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新媒体时代需要提升鉴别真伪(占88.9%)、归纳整理(占80.2%)、查询获得(占75.1%)以及进行信息交流(占70.9%)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大多数调查对象希望能够通过以视频(占78.3%)、图片文字结合(占66.2%)以及小游戏、竞答辩论、音频等新媒体表现形式,使医德教育更加生动有趣与形象化。调查对象对于通过新媒体接收医德教育内容的时间段呈碎片化要求,希望在睡前(21~24时)的占比达26.3%,其次为晚上(18~21时)占21.8%和上午(8~12时)占21.1%;调查对象中有64.8%希望每天1次接收信息,每天2~3次接收信息的占32.4%;对于每次接收新媒体信息的时长,选择10分钟以内的调查对象占60.4%、选择11~30分钟的占29.4%,详见表7。
表7 新媒体在医德教育应用方面的建议
3 结论
新时期,做好医学本科生的医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事情,要开展有效的医德教育,就必须全面把握教育载体,并根据当前医务人员的身心特点、工作特点,结合医德教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以提高教育成效[7]。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方面,医德教育的意义被医学生普遍认可,但还存在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和课外教学、情感体验和实践性不足难以内化、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持续影响时间短暂等问题;另一方面,已广泛普及的新媒体为医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既提供了多种更具吸引性和可行性的教育方式以及更加便捷和多元化的教育平台,也带来了包括内容缺乏可信度和深度、影响专注度及浪费时间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来切实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医德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
3.1 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对医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莘莘学子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切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自己内心,成为自己行动思维的基本出发点”。其中的“修德”对于医学生而言还有更高的要求,钟南山院士说:“作为医生,我们必须一切从病人出发,这是不能改变的信念”。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在普通道德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医德医风水平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医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医德基本理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医学生提升道德境界,树立敬业精神、诚信品格、友善品质、法制观念,还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8],再结合良好引导下的医德实践,可以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进一步形成高尚的医德品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让医学生充分领会医务工作者医德水平的提高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自身价值观、道德观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而且也将影响到其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从业的价值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3.2 提升师生应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化素养和媒介素养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已经对当今世界的社会文化、教育改革带来深层影响与挑战,“除非教育者率先发展适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些新电子媒介及传播形式,否则商业公司将成为那些决定人们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什么构成素养的人”[9]。对此,可以结合我国医疗现状,在医学院校课程中加入新闻学、传播学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等信息化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类课程。同时传播渠道多元化、包容化被视为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之一[10],医德教育者也必须获得相应的新媒介素养教学技能,不仅要关注媒介知识及其教学技术层面,更要关注建立媒介思维方式,把运用新媒介解决问题能力和线上线下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学习重点,确保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3.3 加强新媒体在医德教育全过程的规范和有效利用
在医德教育理论教学方面,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构建5G技术新媒体医德教育平台,实现线上医德教育资源共享,极大丰富可选择的医德教育内容,并通过各类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二是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匿名性和交互性,为教育双方提供交流平台,从而促进有效地沟通互动,有效克服传统教育模式单向灌输的状况。在医德教育实践及辅助教学方面,医学院校应坚持“思政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同向共行”的原则,成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11]。一是可以运用新媒体工具引导学生个性化开展学习,充分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开展医德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的各种展现形式,让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使医德教育方式由单一变为多元化,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突破传统教育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积极引导医学生利用新媒体关注相关舆情,对社会医疗热点焦点问题和涉及事件进行深度思考、理性评判与合理表达,培养医学生的医德评判能力,从而坚定医德信念。三是可以通过课堂实践和临床实践,让医学生参与到利用新媒体与患者及民众的沟通中,在新媒体信息接收、思考、评判、推送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医德水平,也让社会听到医学生有价值的声音并将正能量予以传播。
3.4 丰富和优化医德教育内容
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质医德教育资源,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实践通过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中医知识、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优良医德传统。在我国传统中,医德观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主张“医乃仁术”,德术合一,注重自律,要求医者不断培养更强的自觉意识,强调“大医精诚”的职业价值观[12]。可以考虑将“杏林春暖”“悬壶济世”“五戒十要”“医家六误”等优秀医德传统方面内容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在基础理论学习、见习、实习、临床轮转等各个流程环节,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质和临床认知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13],应不断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把握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更新丰富医德教育内容。例如: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4]。在抗击疫情战斗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临危不惧、救死扶伤,践行仁心仁术,为我们展现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力救助患者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些能够展现当代义务工作者崇高医德的鲜活事例内容都应该及时开发纳入医德教育。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