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化培训医师科研态度、科研能力与需求的调查研究

2021-01-29赵子仪段坤岭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规培医师导师

曹 怡,江 莲,赵子仪,张 银,段坤岭,吕 丹,陈 飞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业后培训部,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四川 成都 610041;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 成都 610041)

2013年12月底由国家7部委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入了新阶段。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是保证我国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能为医学毕业生提供更规范、更标准化的医学实践技能[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 2000 年麻醉科试点开始招收规范化培训医师(简称规培医师),作为首批国家住培示范基地之一,我院主要从提高规培医师的综合素质、强化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加强专业英语学习、培养初步科研能力以及确保充足的临床实践时间这五个方面来提高规培医师的岗位胜任力[2]。为了培养出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优秀医疗人才,优秀的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均必不可少。因此,为了给开展培养规培医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调查表,了解我院规培医师的科研态度、科研能力和科研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6月,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培的129名在规培医师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参考相关文献编制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的内容: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最高学历、年级;②科研态度:对科研重要性的评价及对科研动机的剖析;③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参照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3-4],制定出适合用于住院医师的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其量表共包括6个维度,问题发现能力(3个条目)、文献查阅能力(5个条目)、科研设计能力(5个条目)、科研实践能力(6个条目)、资料处理能力(5个条目)及论文写作能力(6个条目)。此量表中各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0=无法做到,1=较少做到,2=尚可做到,3=经常做到,4=完全能做到,总分范围为0~120分,分数越高说明科研能力越强;④参与科研情况调查、科研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科研需求调查。经检验,科研能力自评量表总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8,余分维度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问题发现能力=0.832,文献查阅能力=0.93,科研设计能力=0.97,科研实践能力=0.97,资料处理能力=0.98及论文写作能力=0.98,说明该量表信度可靠。

调查方法:使用问卷星制作在线调查链接及二维码,并将所有题目均设置为必答题,若出现漏填,点击提交时,会出现要求补填提示,以保证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在经过反复预实验后,最终将调查链接及二维码发放至规培医师的微信及QQ群,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填写。

统计学处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Excel的格式导出,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年级间科研能力评分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规培医师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129名规培医师参与,其平均年龄为26.65岁,其中年龄最小者20岁,年龄最大者38岁;女性占比62.8%(81/129),男性占比37.2%(48/129);本科学历最多,占比57.4%(74/129),其次为硕士研究生,占比39.5%(51/129),博士研究生占比3.1%(4/129);其中一年级占比40.3%(52/129),二年级占比30.2%(39/129),三年级占比29.5%(38/129)。

2.2 规培医师的科研态度及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规培医师都认为科研很重要,其中非常重要占比51.2%(66/129),重要占比46.5%(60/129),且绝大部分规培医师认为科研培训十分必要(非常必要占比52.7%,必要占比39.5%)。另外规培医师学习科研相关知识的最主要动机排名如下:自我提升(55.0%,71/129),工作需要(23.3%,30/129),晋升需要(16.3%,21/129),自我兴趣(3.9%,5/129),领导要求(1.6%,2/129)。

2.3 规培医师科研现状调查及科研能力自评得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53.5%(69/129)的规培医师曾参与过课题研究,39.5%(51/129)的规培医师曾经参加过科研培训,19.4%(25/129)的规范医师曾申报过课题,且有11.6%(15/129)的规培医师获得过科研基金的资助。

规培医师自评科研能力各维度得分为:问题发现能力(8.84±2.14)[分数范围为(3~15)分]、文献查阅能力(13.28±4.34)[分数范围为(5~25)分]、科研设计能力(16.05±4.83)[分数范围为(5~25)分]、科研实践能力(19.42±5.47)[分数范围为(6~30)分]、资料处理能力(16.16±4.95)[分数范围为(5~25)分]、论文写作能力(18.99±6.19)[分数范围为(5~30)分]。一年级规培医师的科研能力各维度的评分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且在文献查阅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维度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规培医师自评科研能力各维度平均得分

各条目的得分显示,文献查阅能力的平均分最低(<3分)。在问题发现能力维度,以“临床工作中遇见难题时,经常去寻找理论依据”条目的分数最低(2.67±0.80);在文献查阅能力维度,以“经常通过互联网搜索专业的相关资料” 条目的分数最低(2.40±0.88);在科研设计能力维度,以“确定研究项目的观测指标” 条目的分数最低(3.05±1.02);在科研实践能力维度,以“熟练地访谈研究对象” 条目的分数最低(3.16±1.02);在资料处理能力,以“能够制作常用的统计图表” 条目的分数最低(3.17±1.03);在论文写作能力,以“规范书写论文的关键词” 条目的分数最低(3.08±1.05),表2。

表2 规培医师科研能力各条目得分情况

2.4 规培医师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内在原因:74.4%(96/129)的规培医师认为科研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是统计学知识欠缺、其次为科研选题困难[73.6%,(95/129)]、科研方案设计困难[71.3%,(92/129)]、论文撰写技巧欠缺[66.7%,(86/129)]、投稿经验欠缺[58.1%,(75/129)]、英语水平有限[55.0%,(71/129)],最后为文献检索困难[39.5%,(51/129)]。

外在原因:79.1%(102/129)的规培医师认为科研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外在原因是缺乏专家及导师指导,其次为时间/精力不足[69.8%,(90/129)]、缺乏团队协作[52.7%,(68/129)]、缺乏科研资金[41.9%,(54/129)]、缺乏科研氛围[41.1%,(53/129)]、院内不够重视[28.7%,(37/129)],最后为科内不够重视[24.8%,(37/129)]。

2.5 规培医师对科研课程的内容需求

88.4%(114/129)的规培医师希望设置统计学课程、其次为临床资料收集方法及技巧课程[85.3%,(110/129)],其他还包括:文章书写与语言修饰[76.7%,(99/129)]、投稿技巧及杂志的选择[76.0%,(98/129)]、制表及制图[73.6%,(95/129)]、基础及实验室数据收集[72.9%,(94/129)]以及国内外文献检索方法及技巧[65.9%,(85/129)]。

3 讨论

3.1 规培医师科研态度积极,但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绝大多数规培医师对参加科研活动的态度积极,且能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这可能与我院除了重视对临床技能的培训外,也非常重视科研相关。本研究也显示规培医师的问题发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资料处理能力的科研能力表现均可,平均分在3分以上(代表经常能做到),但文献查阅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具体来看,问题发现能力维度的“临床工作中遇见难题时,经常去寻找理论依据”条目及科研设计能力维度的 “确定研究项目的观测指标” 条目均与文献查阅能力相关,因此应多鼓励规培医师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提高文献查阅能力是发现及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在相应的数据库中查阅最新、最相关的论文,找到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还可拓展出研究思路,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帮助[5]。一年级规培医师的科研能力各维度的评分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这可能与科研课程多安排在一年级,且一年级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有关。

3.2 进一步提高规培医师导师的带教能力及积极性

导师制始于14世纪,最初多被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然后逐步被推广至本科教育中,现在已逐渐延伸至毕业后教育领域[6-8]。为了更好地落实各项规范化培训制度,国内各培训基地、各专业均进行了规培医师带习改革,设置了规培医师导师[9-12],例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于2014年[13],麻醉科于2015年全面实行了规培医师导师制。我院也于2011年出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医师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通过建立明确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带教导师的责任感及规培医师的归属感,最终提升培训质量,增强临床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10]。但既往研究也发现导师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导师对学生关心程度不够、导师质量参差不齐、缺少系统性的考核评价系统和健全的反馈机制等[8, 14]。且本研究也发现大部分的规培医师认为科研能力不足主要的外在原因是缺乏专家/导师指导,这可能与部分导师临床、教学及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或部分规培学员学习主动性差、不主动与导师联系,导致师生交流少相关[15]。因此,为了提高规培医师导师的带教积极性及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可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提高导师遴选条件、加强导师的培养与考核、开设导师培训班、完善导师制执行过程、建立全面有效的考核评价与监督体系[8, 14, 16]。我院的经验为:在遴选条件上,规培导师除了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且热心于临床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带教意识、能做到主动带教。在对导师的具体工作要求中,明确提出需培养规培医师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指导查阅文献、科研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撰写论文等。同时将师资考评纳入年度绩效与晋升管理中,例如在申报正高职称时,将完整培养一届规培医师作为申报主任医师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17]。

3.3 合理安排规培医师轮转,给予规培医师经费支持

时间/精力不足、缺乏团队协作及缺乏科研资金是规培医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重要内在原因。其中时间/精力不足,可能与规培医师的轮转计划均在入学时固定,临床上需掌握的内容多、考核要求高,且作为一线临床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临床基础工作,缺少自主可安排的科研时间相关。因此,我院鼓励各科规培医师按年级或兴趣建立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科研成果,这样可以做到相互敦促、共同进步。另外,在本研究中53.5%的规培医师曾参与过课题研究,19.4%的规培医师曾申报过课题,11.6%的参与者获得过科研基金的资助。这可能与我院为了鼓励规培医师开展科研活动,加强规培医师的临床科研意识,而专门设立了规培医师科研基金相关。每年资助约20个课题,每个项目资助经费为10 000元。而且要求申报课题时的参与者都为规培医师,这样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临床及科研效率。

3.4 根据需求开设科研能力培训课程

以提高规培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规培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趋势,岗位胜任力的要素包括对规培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已被证实会阻碍医学创新的发展[18-19]。规培医师作为参与临床一线的主要工作人员,能更多地接触到患者,是设计及执行临床课题的基础。本研究发现,39.5%的规培医师曾经参加过科研培训,最希望学院或科室能为他们开设统计学及临床资料收集方法与技巧的课程。以上结果也与科研能力结果相符:在科研实践能力维度,以“熟练地访谈研究对象” 条目的分数最低,在资料处理能力维度,以“能够制作常用的统计图表” 条目的分数最低。既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专门设置了针对不同年级的规培医师课程,考虑到白天及工作时间规培医师大多在参与临床工作,为避免工作及学习时间冲突,多将课程设置在下午或晚上,主要内容包括了医学人文课程、医患沟通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医学英语、小讲课、疑难病案讨论以及临床指南解读等课程。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规培医师的轮转时间安排严格、对病种类别、病种数量、操作、外科手术及值夜班等临床实践活动具有不确定性,有部分规培医师不能按时参加培训课程。因此,为能最大化地利用医师碎片化时间,微信、微课、慕课、腾讯会议及在线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在线课程被应用于教学中[20-21]。除此之外,我院研发了用于远程教学的App(华西云课堂)、微信公众号(华西学术汇),注册通过后,便可学习临床研究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病例报告写作、横截面研究写作、治疗研究的统计分析、诊断试验设计、诊断试验的统计分析及高质量诊断研究文章撰写等。另外,为了鼓励开展临床科研,从医院和科室层面创新性地开展了科研门诊,主要是针对课题申请及设计、统计学方法、投稿及杂志选择、文献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的一对一指导,并通过建立相同课题组或对同一课题感兴趣的微信群及学习小组,在导师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报告或课题汇报的组会,从而解决规培医师面对临床科研的难题。

4 结语

本研究调查发现,规培医师的科研态度积极,但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培训过程中,还应加强对规培导师的培训,提高导师的带教能力及积极性,并对规培医师的轮转进行合理安排,既要培养规培医师的临床技能,又要保证规培医师参加科研课程的时间,并给予规培医师相关经费支持,从而培养出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的优秀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规培医师导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肿瘤放射治疗学临床规培医师教学中应用EBM联合PBL的效果分析
岗位胜任力结合情景教学模式在急诊住院医师规培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中国医师节》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规培医生为主讲的小讲课在规培教育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