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满意度调查
2021-01-29袁静文李天玺施金晶沈瑞林
袁静文,李天玺,施金晶,沈瑞林,郭 政,张 玥
(南京医科大学:1.第一临床医学院;2.宣传部;3.团委;4.医学人文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1166)
2018年10月,教育部正式提出“四新”建设,新医科作为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被首次提出,将之视为新时代医学教育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探索,并具体指出要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强调的第一个转变即是医文结合。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要求医学教育应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和医者仁心教育,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医学成为关乎国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健康中国进程中,针对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效果的调查与评价显得十分必要。研究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于2019年11月-2020年4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医科大学484名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从医学生个体发展满意度的视角,评价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效果并寻求改进,从而为完善人文与医学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学生培养过程提供一定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江苏南京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进行个体发展人文满意度调查。将学生按照年级分为四层,并根据每个年级的班级数进行人数抽样,其中2016级学生100人、2017级学生116人、2018级学生108人和2019级学生176人,共抽取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4份,问卷有效率为96.8%,其中2016级学生92人,2017级学生116人,2018级学生105人,2019级学生171人;五年制临床医学学生228人,八年制临床医学学生234人,九年一贯制临床医学学生22人。
1.2 方法
研究于2019年11月启动,以中国高校大学生求学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1]为基本的调查框架,该评价模型具有可量化测评的特点,是国内大学生求学满意度调查的权威指标体系;同时参照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NCSS)中的部分成果[2]。2019年12月-2020年2月期间,进行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个体发展人文满意度调查因子的初次编码,使用德尔菲法,邀请来自医学人文、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科的权威学者3名,针对初次编码的因子进行筛选和权重选择。继而进行第2次背靠背的专家意见征集,形成最终的调查因子,并细化为《新医科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个体发展人文满意度调查问卷》,选项设置为五级打分制。问卷内容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的基本情况、个体发展总体人文满意度和单项人文满意度,其中单项人文满意度设置为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个性关注、专业认同以及就业前景四个维度的满意度。2020年3月通过网络软件与一对一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线上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参与调查的对象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自主填写调查问卷;经过专门培训的八年制临床医学学生作为网络调查员,负责问卷指导和回收。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2进行双人问卷数据录入,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具体运用到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所得数据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问卷共计回收484份,按照该大学学生的年级、专业、性别、是否临床医学为高考第一志愿进行调查(表1)。调查覆盖的有效样本在年级、专业和性别上分布基本均匀,接近于1:1的分布比例。其中九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为2019年首届招生,故参与调查的学生样本数量偏小。
表1 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2.2 医学生个体发展的总体人文满意度
医学生个体发展总体人文满意度中,按照年级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4);按照专业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较差”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34)。将选择“非常好”的选择数据比较可知,满意度最高的为2019级学生(35.1%)和九年制学生(36.4%),见表2。
表2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个体发展的总体人文满意度[n(%)]
2.3 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人文满意度
在医学生个体发展单项人文满意度中,学习主动性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年级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按照专业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28)。将选择“非常好”的选择数据比较可知,满意度最高的为2019级学生(28.1%)和九年制学生(22.7%),见表3。
表3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人文满意度[n(%)]
2.4 医学生个性关注的人文满意度
医学生个性关注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年级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一般”和“较差”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4;P=0.021);按照专业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8)。将选择“非常好”的选择数据比较可知,满意度最高的为2019级学生(31.6%)和九年制学生(27.3%),见表4。
表4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个性关注的人文满意度[n(%)]
2.5 医学生专业认同的人文满意度
医学生专业认同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年级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一般”和“较差”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3;P=0.001);按照专业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05)。将选择“非常好”的选择数据比较可知,满意度最高的为2019级学生(37.4%)和九年制学生(40.9%),见表5。
表5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人文满意度[n(%)]
2.6 医学生就业前景的人文满意度
医学生就业前景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年级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按照专业进行统计,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1)。将选择“非常好”的选择数据比较可知,满意度最高的为2019级学生(34.5%)和九年制学生(36.4%),见表6。
3 讨论
现有研究较多从课程、教师、教学管理以及学校环境等维度来考查学生求学满意度,学生个体发展的若干因素容易遭到忽略[1]。然而,个体发展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仅是学生求学满意度调查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其所处教育环境及其作用的结果展现[2]。美国公立大学早在2005年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就将“对个体的关心”“对多元学生群体的反应”等涉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纳入调查[3]。因此,在新医科的背景下,以结果为导向,构建医学生个体发展人文满意度的调查,有助于医文结合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效果实现。
调查中总体满意度和单项满意度在跨年级、跨专业的比较中,2019级学生和九年制学生显示出最高满意度,2015级学生和五年制学生显示出最低满意度(表7),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从环境角度来说,从象牙塔的学校至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考研、就业等压力必然导致高年级学生对个体发展的人文满意度和学校支持评价降低;同时,医学教育的分段式教学尤其是人文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整合不足[4],容易导致学生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而“人”却渐行渐远的现象[5];再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必然也存在专业间的倾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该学校九年制学生享受小班教学、八年制学生中班教学、五年制学生的多数课程则是在大班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也更加倾向于长学制学生,如该校九年制学生享受双导师制,八年制学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等。从个体角度来说,由于自利归因偏差[6]的存在,受教育者易于把个体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归结于学校和环境,典型的例子是调查中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低人文满意度背后也蕴含着学生个体不利因素的存在,且这种对前途的不确定感易于转化为对专业的不自信感,并随着年级的增高趋于明显。
具体到单项人文满意度,发现专业认同是其中满意度最高的单项评价,来自高满意度群体2019级学生和九年制学生选择“非常好”的分别为37.4%和40.9%,低满意度群体2015级学生和五年制学生选择“非常好”的分别为14.1%和20.6%。专业认同感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7],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择业就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等产生重要影响[8]。调查中的学生群体显示出较好的专业认同,一方面源于医学是社会认可度高的“热门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需要另谋出路的“冷门专业”[9];另一方面,由于调查发生在新冠肺炎蔓延期间,媒体和社会舆论[10]对医护人员的积极报道和正面评价也会影响到医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
单向满意度中评价最低的是学习主动性和就业前景的评价。2019级学生、九年制学生及五年制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的满意度选择为28.1%,22.7%和13.2%,2015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满意度选择仅为7.6%(见表7)。主动性学习在布鲁姆(Benjamin Bloom)教育目标[11]的认知分类中,属于突破了知识、理解和应用的低层次思考,归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高层次思考。因此,这不仅需要学习者对个体内向的学习能力进行反思性评估,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中的医学生普遍显示出对个体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的评价,这也是学校医学教育需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另外,由于2015级的五年制专业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成为他们最直接的发展问题。
表7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个体发展人文满意度比较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医学教育需要以课程教学为中心,进行内容和方法层面的综合改进。内容上,应进一步探索人文与医学相结合的纵横向课程设计与实施,逐步实现医文结合的新医科人才发展目标;方法上,应通过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来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提升学习资源同质化水平,同时关注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特别是优化排课系统等,增加相关课程师资以渐进式缓解大班教学压力,部分课程尝试教授领衔大班讲座、助教负责小班研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另一个层面,学生个体与所处环境既相互生成,也互为压力,“个体-环境匹配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认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或个人因素,而是环境与个人相联系的结果。针对学生的归因偏差问题,可以在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长期的干预和引导,关注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