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21-01-29王雄伟

大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高职

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2020 届高校毕业生874 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2]。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评价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是既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方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满足内外在的需求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中国高校教育热点,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决策的推出同[1],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第一是要满足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双创”的实现,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在经济转型中的良好发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其中的关键一环。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进行部署,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国长远发展的关键作用[3]。成为我国经济转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二是满足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政府鼓励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创业教育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体系。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创业教育方法和路径,包括将创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果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分,针对个性化的创业学习制定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方案,提供创业上的资源对接,将创业培养计划中的成绩和成果纳入教学实践中;设置创业服务团队,对创业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建立一站式的创业对接支撑平台。第三是满足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2019年《2019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单纯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全面涵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4],在教会学生如何成功创业和避免创业的失败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锻炼其越挫越勇的精神。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

(二)立足课程安排与教育体系改革,实现学生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大学生创业者明显存在着经验不足、盲目乐观、理想主义等特点,不能真正认识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管理经验,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构建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普及创业理念、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调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也会对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起到作用。主要在学生初进校园的一、二年级进行意识培养;培育阶段,针对已经适应高校生活的二、三年级进行素质提升;孵化阶段,面向具备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三、四年级进行成长实施。应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和培训平台,以课堂教学和工作室项目交叉融合的模式,提升实践技术能力,完成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与职业的良好对接,以便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问题

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部都存在问题,第一是个体因素:认知不足,主观性弱。个人认知水平表现为对创新创业行为的不认同,对相关政策了解的缺失,学生主体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动性的减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的很少,其中大部分属于生存型创业,融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更是少之又少。第二,课程因素:质量不高,效果一般。第一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在学生认知上,应以理论教育普及创新创业,并用实际案例进行合作研讨改善学生原有的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但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教师讲解没有个人特色,内容吸引力不强,大部分以案例、项目讨论式的方式开展,落地的实践内容较少。另外,缺乏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创新创业发展不注重院校自身,而是仿照已有的模式,效果千篇一律。第三,活动因素:远离实际,能动性差。学校活动是在项目、大赛之外的讲座、创业营等辅助活动。学校的整体宣传氛围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向影响,但目前看来氛围营造不融洽,有的院校并没有从正面意义去宣传,加重功利性,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内容不甚了解,甚至质疑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第四,指导教师:实践匮乏,能力不足。指导教师是引导实践活动和学校活动的重要力量。从受访者的参与比赛获奖情况来看,有着“过来人”经历的指导教师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学生参与度逐年提升,甚至一些顶尖的获奖项目能够拿到天使投资。但大部分的项目在形成初期并未投入实施、未得到专业的指导改进便“夭折”了。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以湖南化工职院为实践平台,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嵌入到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模型。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主要解决全体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水平整体提升的问题。经调整后,将素质教育模块分为职业基础、职业提升、职业发展、拓展训练四部分。并分别设置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如在职业基础这一模块中,必修课程为国防安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限选课程为英语、体育。在拓展训练模块中,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则是必修课程,听讲座、校内外技能竞赛、社团活动或志愿者则为任选课程,并计相应学分。

(二)构建职业素养的就业创业教育

构建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年不断线”的素质教育教学新模式,并立足实施过程,首先编制教育教学整体结构,从实施主体、对象、内容、过程和机制五方面展开,实施主体方面,分为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实施对象则为全员所有学生;实施内容方面,分为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其次确立内容安排,从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三方面入手,针对一、二、三年级,进行课堂教学,辅以专题讲座、专业认识等实践活动。再次建立机制和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保障和推进,最后提出具体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有针对、可操作的实施建议。

(三)制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标准制订教学质量标准,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制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根据高校内外条件实际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聚焦完善学生素质评价机制,按照可操作、可量化、可实施、可监测、可改善的“五可”要求进行学生素质评价,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校内+校外”“社会+行业+学校+企业+家庭”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年不断线”新模式

在这一新模式里,将其十方面主要内容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形成可迁移、普适性、受益终身的职业素养。提升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专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见图1。

图1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三年不断线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图

综上,高职毕业生也是“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的重要部分,要聚焦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必须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只有在把握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中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方向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得出做法。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碎片化、凌乱化和随意化,而要做到全程设计、分段教学,并整体性、系统化设计实施过程,从而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