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021-01-28孙波王晓艳高波王福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三全育人工匠精神

孙波 王晓艳 高波 王福华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在育人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育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三全育人;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3-0133-02

0 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的育人工作,近年来多次召开会议作出重要安排部署。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职能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1]。近年来,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也有别于中职学校,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显得尤为迫切。

1 高职院校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 956所,其中高职院校占比一半以上[2]。伴随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在育人方面也出现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育人理念滞后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任务。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育人理念的发展却参差不齐。高职院校育人理念落后主要缘于几个方面因素。一是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整合而来,升为高职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以原先的中职教师为主,学校各个方面都延续中职学校的模式,相应的育人理念也多照搬中职模式,比较滞后,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二是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育人模式,忽略了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大多自律性差,自学能力比较弱,采用本科学校育人模式,有拔苗助长之嫌,难以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这种育人理念也无法取得成功。三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内生动力不足,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政治意识不强,学习后劲不足,难以取得满意的育人效果。

育人队伍薄弱  高职院校显性的育人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完成,另外辅以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育。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差,导致绝大多数辅导员形成重管理轻育人的工作思路,辅导员的精力多放在处理日常事务上,比如学生打架、旷课、请销假等事务,忽略了对学生的多方面教育和提升。再加上部分院校辅导员配备不足,或者辅导员行政兼职过多,导致辅导员仅能完成基础性的管理工作,难以将精力放在育人工作中。

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方面更是处在被动育人地位。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授课任务繁重,精力不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多采用传统方式授课,通过课堂讲授知识育人,知识点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对学生形成深层次的教育。

专业课教师多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教学,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普遍认为上课完成任务就好,育人与己无关,往往忽略育人环节。其他行政和后勤工作人员仅限于做好本职工作,基本不参与学校的育人环节,也导致学生对部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时有小冲突发生。

总之,整个学校的育人队伍薄弱,且不能形成合力,難以形成协同育人、全员育人的局面。

育人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育人中,育人方式单一。一方面依靠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说教教育学生,仅限于日常纪律的管理,难以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教师以传统方式讲授知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形式单一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育人效果不佳。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发挥奖助育人的作用,学工人员在评选资助项目时仅注重项目的简单评选,而没有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往往会出现个别贫困学生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之事,毫无感恩之心。还有部分家庭不困难的学生哄抢资助项目的情况,更偏离了资助的初心和使命。

高职院校虽然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只注重活动本身的完成,以及活动的对外宣传报道,没能精心选择和设计活动,更没有挖掘活动过程中的育人效应和活动之后的反思育人,活动多而不精,缺乏精品活动、品牌活动,导致教师忙、学生累,却难以达到活动育人的效果。

2 高职院校育人机制探索

针对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出现的不足,经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提出如下育人理念。

以制度育人,常抓日常教育  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应认真学习教育部4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并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全面掌握政策、制度,才能科学地利用制度育人。制度育人,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机械的讲解不仅不能发挥警示作用,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学生入学时,以具体事例和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抛出后果和危害,再指出如何避免和化解。如打架、喝酒等事件,说明发生这些事情后果的危害性、学校的惩罚制度,以及对他们个人的影响、对他们家庭的影响,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生就读过程中,当学生犯错误时,简单地进行批评教育,简单按学校规章制度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屡教不改。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首先应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然后细细分析原因,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做法,并进一步做延伸教育。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要比心血来潮式的教育更为有效。将主题班会和日常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干部得力,可以减轻学工人员的负担,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优秀的学生干部还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学风、班风建设。同时,要持续开展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做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制度育人只是辅助,带有爱心的育人才能真正达到育人效果。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言语有可能激励学生一生,而教师的不作为、乱作为也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

以活动育人,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  活动是育人的最佳载体,开展活动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活动多而不精,只会充实新闻报道材料和总结材料,导致教师忙、学生烦,育人效果有限。活动是培养学生凝聚力、执行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学校需建立品牌活动,做到活动前育人、活动中育人和活动后育人。活动前广泛动员学生,让学生明白此项活动的意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活动完全有可能让一个不合群的学生融入班集体,要特别注意集体项目的团结协作性,无关胜负,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能力。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拼搏、轻易不言放弃的精神。活动后一定要进行反思,如不反思,则完全失去举办活动的意义。要反思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并将好的经验应用到以后的学生生活中,从而实现活动全过程育人。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大型活动,如运动会、篮球赛、越野赛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利用活动育人,强调个人安全和集体荣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发挥活动育人的效果。

以奖助育人,激发感恩之心  为了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和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和学院出台了许多奖励和资助政策,涉及的奖励和资助项目众多。学工人员在评选奖励项目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要让评奖成为学生诟病的地方,进而影响班级的氛围和对教师的信任。要让奖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棒,让学生、班级形成力争上游的良好競争环境。在具体项目评选时,辅导员要在班级中认真解读奖项的评选条件,让够资格的学生踊跃参评,号召其他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多加努力,争取获奖。在评选过程中做到公开透明,让最优秀的人获得奖项,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要奢望不劳而获;并鼓励获奖学生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同时向其他学生传授经验,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学工人员和辅导员需随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学生刚入学时,要同每一位学生谈心谈话,建立学生资助档案。在日常管理中还要通过正面和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要关注家庭出现意外的学生的情况。在评选资助项目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好面子,不愿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担心别人瞧不起;而个别学生家庭不贫困,却争着参评资助项目。此时需要辅导员洞察秋毫,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侧面了解,并找学生谈话,准确掌握情况,让最需要的学生得到资助。在评选资助项目时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让班级内部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不歧视贫困学生,将资助项目真正让给需要的学生。个别贫困学生内向,自尊心极强,通过班级活动和资助项目的评选,让贫困学生感觉到班级的温暖,让其尽快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评选资助项目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将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让学生心怀感恩之心,感恩学校、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图强,做有志青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

3 结语

从事学生工作,事务烦琐、任务繁重,但意义重大、收获满满。从事学生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高职教育只是学生人生履历的一个阶段,教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在实处,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贯穿在育人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2]朱莹芳.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培育和践行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2):70-74.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三全育人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