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实力派”,不做“偶像派”

2021-01-28马珂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话语权

马珂

2012年有一个震惊文坛的消息,我国的莫言先生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应。作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本土作家,文坛名家一阵欢腾,诸多名家都在第一时间向莫言先生表达了祝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垂青中国作家之时,华人世界顿时风生水起。骄傲的同时,有作家更是大胆提议创设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以期让中国文学获得更多国家的青睐,以此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有野心无可厚非,但是靠自我麻痹把自己打造为因获奖无数而被人人崇拜、却在实力上不堪一击的“偶像派”,未免会贻笑大方。此时,国人应当意识到的是,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掂量,提升中国文学水平,做一个能真正惊艳四座的“实力派”,才是長远之道。

在这样的时刻,也引发了无尽的思考,作为拥有5000年文明积淀的文化古国,中国至今才拿到这个奖项,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我国的文化需要西方的一个奖项来进行认可?这是不是不科学的?是不是也是毫无道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2013年,上海极大作家赵丽宏先生就呼吁成立属于中国的世界级文学奖项,也就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他建议将这个奖命名为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赵先生初期的提议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和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抗衡。赵先生提出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当前正在强调文化自信,如果国内有一个与诺贝尔奖相抗衡的世界级奖项,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文人在世界文化界有了话语权。在提出的初期媒体和舆论都认为这也举措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哗众取宠,的确如此在中国大部分人眼中,文化自信话语权从来和奖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个作品出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人讲究的就是务实谦逊,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于瑞典,但是瑞典本土的文学也没有比他的国家文学更突出。

在我看来,设立“李太白文学奖”无非是中国人的小孩子脾气犯了:你们不认可我们的文学创作,我就强行让你们认可!若是中国始终无法获诺贝尔文学奖也许还不会激起中国人的脾气,但“给一点阳光就灿烂”也是人之本性,好不容易获一次奖,反而给了国人对外界表示不满的资本。这时候,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想,我们想要的不过是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世界为何难以认可我们自认为登峰造极的文学创作?其实不难想到,翻译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试想李太白、杜子美等众多古代诗人的传世佳作被翻译成外国语言后,那种种音韵美、意境美、格式美早已不复存在,诗的精髓已被抹去,读起来无非是毫不通顺、毫无逻辑的陈词滥调,即使是中国人自己也不会愿意接受。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从宏观上来讲,世界人民对于至美的理解是相通的,真正有文学价值、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是不会仅被语言问题就埋没了的。

其实当前我国已经有很多的文学奖,知名的有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还有冰心文学奖和路遥文学奖等诸多与名人名言的各类文学奖,这些文学奖却没有得到世界的认可。甚至是一些文学奖中获得奖项的一些作品也都被文坛名家质疑过,这些文学奖也暴露了各类奖项才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实这样的想法在当今是不合时宜的,因为莫言获得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想着在中国设立一个文学奖,中国1000多年出现了一个李白,就想着设立一个李太白文学奖。其实设立这个奖项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悲哀的局面,当前中国的文化已经开始断裂,文学开始断层,中国再无李白问世,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中国也曾是一个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明古国,诞生过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巴金等文学巨匠,这样我们有了足够的底气,但是中国文坛后继力量薄弱,中国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看作是一个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因此对他产生崇拜,这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一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鼓励中国作家们要振奋精神努力沉淀甘于寂寞,潜心创作一部好的作品,他的创作一定是累积了作家无尽的心血真实的情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文学界已有的作品真的不够耀眼吗?我想国人自己也难以否定这样的事实。何以见得?既然要设立奖项,奖的名字就应当用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响当当的大文学家之名,李太白固然能够担此重任,但他生活的时代已是一千多年前,难道在近现代中国文学界就找不到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文学家吗?中国人讲究“好汉不提当年勇”,若不是如今没有成就便不会把旧事重提,而现在把李白搬出来借占其风光,不正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自己也认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大不如前了吗?再者,既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上,又何必称之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通常这类名字也默认了对后者权威性的认可,既然已经承认了甘拜下风,又何必演一出东施效颦呢?盲目自信的背后常常隐藏着自卑,看似国人对中国文学相当自信的背后,实际上是在掩饰因自身不够优秀而产生的自卑。凡此种种,可见,连我们自己都没有足够的文学自信,我们又哪来勇气去强装为“偶像派”?

“奖”这个字本身即带有一种不可调和的偏见。文学创作的初衷从来就不应该是追名逐利,而“争夺更多的话语权”这样的目的已经毫不掩饰功利心态,这与文学本身的纯粹早已背道而驰。况且,“黑幕”总与“奖”如影随形,即使我们成功创设“李太白文学奖”,怀着争夺话语权的目的,给中国文学作品多颁一些奖,换来的真的会是他国的好评如潮吗?我想更可能会是一场势不可挡的非议。而只有真正伟大的作品才能让对方哑口无言。由此,想要去评鉴世界,而不招来非议,积淀自身的文学底蕴,做一个靠实力去获得掌声的“实力派”,才是第一要务。

歌德曾言:“你要批评四周景色,首先要爬上屋顶”,不仅是在文学领域,身处各行各界,我们都应明了,“偶像派”只能拼命冒险地去试图摘月亮,而我们要做“实力派”,让月亮奔我们而来。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奖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文学奖与文学史秩序建构(评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文学奖的“权威”
话语权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
本刊设立“金盾文学奖”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