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2021-01-28刘大婷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刘大婷

摘要:随着信息化世界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带来一次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变革,它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模式和思维习惯的变化。当然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福祉,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率、解放了人类劳动,人类的主体地位也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与机器和谐共生,共同迎接人类发展的新曙光。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发展;人机共存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1997年的世界人机象棋大赛使人工智能首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世界著名的特级大师在智能机器面前变的毫无还手之力时,人们开始惊醒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在体力上战胜了人类,甚至在智力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里悄悄的占领了霸主的地位。” [1,2]于是在许多人火热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未融化的冰——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甚至征服人类?人工智能的智慧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是解放人类还是毁灭人类?诸多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不仅要求我们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同时也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和回应这些问题。

一、人机大战: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人们为了满足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需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物质生产,工具作为主观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工具的参与,人的智力是不可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便是解放、优化人的智力,超越人脑局限性的典型存在。可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现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所能接受的平衡点,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震撼的同时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一)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社会走向了智能社会。

农业社会里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用自给自足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生活上的需要。工业社会的人们穿梭在繁华的城市之中,早出晚归的在各个工厂里面忙碌着,日复一日的重复的同样的生活。现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力这种精神力量已经通过机器转化为物质力量即智能。生活处处有智能,万事万物都将充满智能,人类社会将通过智能而紧緊地联系在一起。智能化之后的事物将不再像之前那样笨拙,在这里,人类不需要主动的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去适应万物,而是充满智能的事物来迎合人类需求,这样人和万物之间更加和谐,世间万物也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当然,带来这种便利的同时我们就该意识到一个问题,异化的智能会使人类变得懒惰,过于依赖智能机器,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逐渐丧失。劳动创造了人,这是恩格斯的著名论断,人类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就是劳动,通过劳动来实现创造。如果世间万物都充满了智能,一句话、一个手势就能用智能机器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劳动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没有了劳动,人类就失去了创造性,世间万物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永恒动力。例如,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的确免除了我们学车、开车的辛劳,人们开始不愿意去学车和开车,从而变得依赖智能机器。且不说,人们在冷冰冰的智能机器面前的地位和尊严何在,就只是试想一下,如果在自动驾驶的过程中机器出现了故障,人们改如何去解决这燃眉之急。

(二)人类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许多传统职业即将消失

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使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革,例如以第一工业革命和第二工业革命为主要标志的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和手工业劳动者的人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在传统职业里只剩下了依靠经验进行工作的工人,经验和智慧成为了人类守住自己职业的最后一道防线。”[2]然而,随着人工智能革命的到来,这道最后的防线也即将被突破。特别是那些单调、重复或需要记忆和大量数据的行业,可能最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量的第三产业的工人即将面临着失业。而这些失业的工人由于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无法从事高智慧、高科技的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也就无法支撑生活需要,低阶层的生活保障成为了一大问题。

(三)人类的思想方式受到了重大挑战,思维能力不再是人类所特有的

哲学中把世界一分为二,即物质和意识或者是思维和存在,不管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怎样划分,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认知那就是思维和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也就是说,人具有主体性,也只有人才能够有意识或思维。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思维或意识已经不再是人类所特有的了,机器也开始出现了像人类一样的思维,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智慧。它们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环境、能够用人类的语言去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去搜索并创造新的知识。人类在思维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在智慧上的顶端地位被取代,人类的主体性受到了威胁,人们开始感受到来自机器的真正挑战。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就人工智能本身而言,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他的智能存在取决于人类的智慧上限。就像在影片《人工智能》中描述的那样,在未来的某个世界里人性或许被泯灭,但作为人工智能而存在的机器人却始终坚守着他的初心,因为在人类创造他之初,他是一种正义与真诚的存在,即使人类变迁,他依然成为了人性的代表者。同样人工智能的走向受着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这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能动的去寻找人与机器之间的平衡点。

二、人机和谐:人类发展的新常态

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就依靠自身能力来谋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需求,慢慢的出现了许多人造物,于是人类在借助外界力量增强自身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与技术打交道的历史。在这个历史发展中,智能机器如同一个新物种闯入了信息化世界,它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但是我们解决这些新挑战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人工智能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好处。

(一)人工智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人类劳动,实现了人类自由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劳动生产率被提高,人类劳动得到解放,这为实现人类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马克思曾经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3]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般生命创造的目的是维持自身,唯有人才能创造外部世界。从本质上看,人类发展的本质需要还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人工智能作为信息世界普遍使用的劳动工具,它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过去一条生产线上可能需要几百个工人来操作,到后来发展的需要几个工人对机器进行一些必要的控制,到现如今生产线上寥寥无几的工人已经被机器人所取代。从几百个工人到不需要任何人的参与就能完成的项目,并且更加的精准化、快速化,这意味着,智能机器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加多的物质财富,满足更多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智能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把人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些为人类自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增加了人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机器从客体变为主体,人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

在人工智能出现以前,所有的机器只是人体某些器官的延伸与放大,它们不会思考、没有思维,没有智能,更加不能独立自主的去完成任何一项项目,只是被动的接受来自于人类的指挥。到非智能机器出现的时候,它们仍然没有智能,但是它们需要人类的配合,智慧的人类配合着非智能的机器,他们被机器所牵制着,机器此刻的主动性是以牺牲人类的主体性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现代科技遭到了许多人文技术哲学家的批判。例如:“芒福德把现代技术批判为“专制技术”,而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比喻为巨大的“座驾”,人被机器纳入冷冰冰的“座驾”之中。”[4]但是随着智能机器的出现,机器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一切指挥,而是具有了主动并且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可以积极的配合人类的需求。智能化的机器获得了某种“类人性”,它们像人类一样具有了人类的思维和感觉,从表面上看,看似由于机器获得了主体性导致人的主体性受到了威胁,甚至人的主体性可能被降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再智能的机器始终是被人类所创造,当智慧的人类不需要受机器控制,不会被机器所异化,这样反而让人类的主体性更加凸显。

(三)从人类适应机器到机器适应人类,人机关系更加和谐

从非智能机器发展到智能机器,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究竟哪种机器更加容易与人类相处呢?首先说非智能机器,它缺乏智能思维,只能消极被动地去接受来自外界的一切指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也会被机器异化,由于机器不具有智能,因为人类不得不用非智能手段来跟非智能机器进行沟通,这样人类始终是跟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不具备主动性。而如今的智能机器就像人类一样具有思维和智慧,能够部分或全面的了解人类的意图,可以自动的识别图像、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因此人类可以更加便利的与它们沟通。也可以说,人类不断地创造、想法设法的进行研究、制造智能机器,都是为了更好的与机器进行交流,让机器能够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意图。这样从非智能机器发展到智能机器就是人机关系改善的过程,机器越智能、人机关系越融洽、越容易相处,人性也就愈发的解放。

三、人机共存:人类未来的新曙光

所谓人机共存就是,人类作为主体,如何与自己的创造物相互依存的问题。在智能化社会里,人工智能不断给人类带来喜和忧,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喜和忧,实现人机协同共存,为人类发展创造一个美好未来,是我们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智能机器与人类没有利益冲突,共为人类谋利益

随着智能技术大发展,人们始终担心智能机器有一天会接近甚至超越人类,这的确是很难预料的。事实上,机器在很多方面早就超越了人类,只是人类一直自得其乐,没有真正的担心过,甚至人类制造机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机器来弥补人类的不足,希望机器可以超越人类。人类的皮肉之躯容易受到损伤,有疼痛的感觉,能够承受的重量非常有限,并且人体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锄头的发明解放了人类的双手,用锄头锄草的效率和质量远远高于靠人类的双手。可以说人类发明的每一项技术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过去也有人因这种超越陷入了深深地恐慌之中,但事实证明,机器只是人类的助手,弥补人类的不足。智能机器的发展使其冠上思维和智慧,这一点也不用恐慌,因为智能机器再有智慧,它也只是人类智慧的放大。我们还必须明确一点即使人工智能虽然在能力上胜过人类,但是它却没有人类的衣食住行、繁衍后代、积累财富等需要,因此智能机器没有私欲,不会为了占有社会资源去与人类进行斗争。没有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矛盾,所以智能机器可以与人类和谐共存,共同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去奋斗。

(二)智能机器为人类创造财富,摆脱稀缺、实现解放

虽然在实现人类解放的同时会造成许多人失业,但是就整个人类而言,智能机器的出现却是一种进步和解放。智能机器部分或全部的代替人类去劳动和创造财富,但是它们却丝毫不享受这些劳动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可以不劳动就获得财富,人类的福利可以随着智能机器的发展而增加,最后必然会走向福利社会,走向共产主义。”[5]当智能机器的劳动成为普遍的时候,社会财富将极大丰富,各种资源不再稀缺,人类也就不需要为了衣食住行到处奔波,更不需要为了子孙后代去多拿多占,人类的精神品质自然也就会提升起来。当人类无需为五斗米折腰时,是否就会整天无所事事、无聊度过人生呢?答案当然是不会的,就像维纳所说:“人有人的用处。”[6]在机器不知疲倦的劳动时,人类才真正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样也是为整个社会做贡献,只是这个时候的状态是一个真正的自由民。这才是真正的全面解放和自由。

(三)智能技术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人类解放自身的过程

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发生之时,人们就会对崭新的技术产生恐慌,甚至是对人类未来的命运担忧。这主要还是人类对革命性的新技术不了解,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影响不可把控、对未来或许会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格外惧怕,因此在人类的潜意识里面就喜欢将产生的新技术与人类对立起来。但是人类依然在不断的创造中,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中,这就说明人类明白,智能技术始终是有利于人类的解放的。首先解放的就是人类的双手、然后解放双脚,整个机械文明就是在解放人类的体力。当体力劳动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后,脑力劳动成为了人类繁重的枷锁。于是,人类开始梦想将脑力劳动附加到机器身上,计算机以及后来出现的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梦想的实现。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人类都会认为自己被逼上了绝路,可是事实证明,技术的发展最终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与解放,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智能机器只是更进一步的推动人类的解放,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智能机器会成为人类的敌人,它只是使人类的解放更加全面和彻底而已。

参考文献

[1]李彦宏.智能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7-19.

[2]黄欣荣.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8):101-108+2.

[3]刁生富,姚志颖.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自由时间[J].西安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9): 41-45.

[4]黄欣荣.现代西方技术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57,88,124-125

[5]黃欣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共产主义[J].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7(4):115-122.

[6][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N],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