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学对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2021-01-28邢静

锦绣·上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禅宗文人画变革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在两宋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开创和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形成了“文人士夫画”这一代表性的绘画风格,期间写意文人画的兴起,对当时的宫廷“院体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环境、社会背景、哲学、宗教思潮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宋 文人画;传统;禅宗;变革

“禅”初创于北魏,盛行于唐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力图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的解放与思想自由,这一精神对由唐至宋的绘画风格之转变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当时,禅宗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绘画显露出浓郁的“书卷气”,这为文人画价值体系和风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观念基础。

一、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禅悦倾向

禅宗倡导借审美式的顿悟来达到理想的境界,即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由境界。从宋王朝开始,由于晚唐五代的分裂混乱所引发的严重社会变革,导致了士大夫阶层出现了信仰危机,经过几朝的积累,至北宋中叶,文化出现全面繁荣,禅宗文献作为一种人文资源、精神传统,得到了世人的重视。官僚或文人士大夫与禅僧建立普遍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禅宗的发展。诸如苏轼、黄庭坚、惠崇、道潜等文坛艺坛的大家对佛禅思想的推崇倾向,也推动了禅悦之风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

苏轼因在文学、诗词、书法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享有崇高威望,他的艺术评论观点对宋朝的绘画风格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苏轼不仅是北宋时期文化全面繁荣的杰出代表,他还是禅宗临济宗南岳十三世、当时的禅宗大德东林照觉禅师的弟子。苏轼认为,诗文字画这类艺术活动是可以体现禅宗的“游戏三昧”的,即超越一切名数束缚,追求超然随意的自在状态。他对绘画的看法也是崇尚禅境,随意即是作品意义所在。在苏轼的倡导下,绘画讲求自我表现、直指人心,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

在北宋之后的画坛,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画作有着极大的声望。苏轼曾评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对绘画的贡献在于他最早将禅宗的思想观点和意境说融入绘画创作。沈颢《画塵》评:“禅与画皆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南则王摩诘,裁构淳秀,出韵幽澹,为文人开山。”据史书记载,他经常邀约数十名禅僧共饭谈玄,游心物外。他的画在山水中融入了禅宗的虚静气质,皆为以清淡为宗的自然景物,人物画也多作佛、禅内容,将诗画的艺术特点融会贯通,诗作用于绘画,即是苏轼所说的“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了。

二、两宋参禅的画家

巨然,他少年出家,生卒年代不祥,在公元975年南唐归宋之后随李煜去了汴京,是五代宋初人,与南方山水的开创者董源被画史并称“董巨”。巨然的绘画受到禅宗精神的较多影响,在《层崖丛树图》中显现尤为突出,在淡墨的披麻皴上,点缀着有疏有密的浓墨苔点,洒脱不拘,画面满是虚无朦胧的烟岚气象,天真自然,颇有禅意。

惠崇,北宋时期禅僧画家,诗画均有声誉,工山水小景,江南春光,人称“惠崇小景”。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他“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他敢于同北宋初期的官方审美标准抗衡,遥开南宋空灵清幽的画风先河,这种不拘陈法的艺术创作,正是他所信仰的禅宗观念的体现。

南宋时期有一批禅僧画家出现,他们以南宗禅“顿悟”思想指导绘画创作,落墨不多,题材不拘,所以禅僧的绘画不仅是“萧萧数笔”的“墨戏”,还有夸张怪诞的人物形象。其中以梁楷、法常最具代表性。梁楷是个与禅僧交往频繁的画家,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为画院待诏。他虽非僧人,但从他的绘画内容看,多为禅宗和佛教题材。他的画风以简练迅疾出名,用线条含水墨变化之趣,有人称“折芦描”或“钉头鼠尾描”的技法传世。他的人物画简单生动,画中险笔很多,变化多端。梁楷更以大写意《泼墨仙人图》彪炳画史。郑振铎先生评述梁楷认为“禅宗派的画家们都是以他为师法的,以及海外的日本画坛上,均有很多的跟从者”。

法常(?-约1281或1291),法常是僧名,他中年出家,绘画创作射猎广泛,山水画颇似米氏“墨戏”的创作精神,自由自在地随笔点墨而成,传世有长卷《渔村夕照图》等。法常作品的题材与造型显示了其中所蕴涵的禅宗自然观,画面的构图与意境更凸现出颇具意味的禅境。他的作品在日本被誉为“禅画”而备受推崇。不求形似,不拘陈法,即是禅宗的哲学观念的体现。

三、“禅”与“境”

“逸格”和“平淡天真”,一直是中国艺术最高的向往。受禅宗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山水画形成了高远淡泊,以意境为尚的绘画观念。在禅学的启发下,最重要的收获是“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步入高峰,“意境说”成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是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高度成熟基础上的产物。在这里,中国的山水画已经与西方风景画分道扬镳了,这种绘画种类涵盖了画者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甚至个人的处事哲學,这种价值尺度决定了中国的山水画不过是画家获得主体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个体人格的实现与升华,以及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的媒介。因而这时体现在山水画中的禅,是与艺术结合的禅,而不是禅理,贴切地说,倾向于禅境或者禅味。从苏轼提出“文人画”开始,到元代风靡整个画坛,以至清初的统治地位,文人画演绎了半部中国绘画的历史,禅的参与,使中国传统绘画展现出了另一番面貌。

参考文献

[1]北鱼.国画与禅[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陈传席,刘庆华.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3]吕澎.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邢静(197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禅宗文人画变革
“文人画”里写春秋
卷首语
灵 山
当代画家 胡石
落叶禅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