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小东的《违章》
2021-01-28袁国
袁国
摘要: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通過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产物,在这里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便成就了艺术作品的主体。本文笔者以刘小东的《违章》为例,探究作品中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关联,并由此揭示出艺术创作在何时都离不开创作者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生存的精神独立。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现实生活;精神独立
提起刘小东便想起诸多代号,如“新生代”、“写实主义”、“当代艺术家”等。剥开这些所谓的称号,其下才是一个真正精神独立、视角敏锐、对现实敏感的真实的生命个体。用他自己的话讲:“我越来越尊重现实,尊重生活,尊重有意思的和没意思的个人生活、周围人的生活。我画人们站着,坐着、拥抱着、疏远着……”。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刘小东属“文革”后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那一代人,生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大学毕业。这一代人在中国非常特殊,他们与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存在着精神断层——他们没有红卫兵和知青的人生经历,但同时他成长的那个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邓小平南巡讲话、市场经济全面开展,各种艺术运动、全球化市场以及资本主义的介入便形成了这一多元化的复杂社会背景。正是这种种因素之下,刘小东敏锐的将创作视角瞄准了他所经历的这一真正的“现实”。在一次访谈中他明确的道出了自己的艺术观点:“那时候一提创作,其实全是人家给的,跟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的,不是我看到的,全是书本上告诉你的题材,85年之前的人一画创作就容易有这个概念,都不是画自己的生活,都是画文学性很强,被描绘过的生活……”简言之就是,在“85新潮”之前艺术创作离不开宏大叙事、革命、阶级等等一系列的带有明确政治色彩的目的性。反而忽略的真正的“现实”。
刘小东切实感受当下他所生存的世界,亲眼目睹他周围的人和事,以独特的视角关注那些个体的生命在整体中的生存状态以及某一群体在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走向。其中较为典型的中国式的“农民工”在他的作品里常常作为话题出现,这里的“农民工”只是作为泛指,就如同“农民起义”一样,不只是农民或不一定是农民,这一群人也不都是农村来的务工人员,他们当中不乏有各个阶层的人,在时代变迁中迫于生计,这些独立的个体生命不得已加入这一群体而被冠之以“农民工”的称号。《违章》便是刘小东关注“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反映出的正是在这一时代变迁中应运而生的一个群体。他们是这个时代建设者,是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一群践行者,也是见证者,但同时又是这个时代最底层的群体代表。
《违章》起初是刘小东于1996年在北京三环路上拍摄的一张起名为《在三环路上》的摄影作品。后来经过他的再创作便有了他震撼人心的油画作品《违章》。《违章》的创作背景正如同他的好友著名导演贾樟柯说的那样:“看到这一车人,你能想象它是开过了北京的三环路,在那样的一个城市化的空间,农业社会的痕迹跟城市的发展相融合”。它以一个充满冲突的场景,展现了一群被现实生活中所忽略的“小人物”。作品中一辆呼啸而过的卡车后斗里,挤满了四下张望的民工,他们由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独立的个体组成。他们赤裸着形形色色的上身,凌乱的头发下面是淳朴的面容,在人群中突兀的出现了几个黑乎乎,冷森森的煤气罐,刺眼的施工安全帽点出了这群人的身份——农民工、城市建设者。往往看到这群人我也不能免俗的会给他们除过“农民工”以外加上一个“城市建设者”的称号,的确是这样,他们多数是从农村到城市里的务工人员,但他们同时也是这一座座高楼耸立的繁华都市的伟大建设者。在这拔地而起的琳琅满目的高楼大厦中无不出自于他们勤劳的双手,但这里又何曾有他们的栖身之所?
《违章》更是对时代变迁过程中,社会现象的一种真实再现。刘小东的作品中,对这一现象并没有刻意的去讽刺或挖苦,对于这种情感的把握恰到好处,他并没有那种悲天悯人的现实批判或崇高的宏大叙事。而是呈现出了人们的常态化,这也正是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的变迁紧密衔接,每一个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面对生活、命运都反映出了不同的态度,有的迷茫、有的欢乐、有的无助、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拥抱着、有的疏远着……,反而正是这种真实的常态化正是人的独立的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范迪安在评述“刘小东1990——2000十年回顾展”时写道:“刘小东的绘画十分鲜明地表达了90年代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就是当下生存的精神独立”。《违章》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群体,但正是刘小东的这种面对当下生存的精神独立性,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时代的生存风景。虽然生活在群体当中,但人们的思想、行动如同社会结构的转型一样,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由集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但又与集体、与时代不可割舍而理性的依存于这个时代、互补于这个时代。
尽管他看到的还不是中国社会的全部,却真切表达出个人或某一群体的真实存在。正是他坚守“现实主义”的纪实性和直接性,修正了“传统现实主义”中个人与现实的脱离,实现了“现实主义”向中国现实的真正回归。面对当下我们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的便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如今中国的当代艺术更是多彩纷呈、百花齐放,全球化的观念更加普世。面临诸多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个人生存问题等等,那么现如今的我们在这更为多元化的艺术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该何去何从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又有何关联呢?在现如今当下生存与精神独立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艺术与生活二者密不可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最终还需回归到生活,这也就意味着对现实的关注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对于未知的明天我们谁也不会知道哪天我们会不会成为《违章》中车厢里的那群人。艺术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它的公共属性,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艺术是需要创新的,它应该承担着智慧的突破,以至达到一种符合时代的人文关怀。这虽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追逐更为纯粹和自由的艺术表达是新时代下赋予我们的自由,而当下生存的精神独立也将会成为一个普遍而永久的文化母题。
参考文献
[1]《具体现实主义:刘小东和他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2006-12月 世艺网 作者:范迪安
[2]《名家名品系列丛书---刘小东》2002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刘小东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