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1-01-28张宇文惠树倩
张宇文 惠树倩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万物平等”思想、佛家的生态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观,对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和思考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能够为我国现代生态理论建设作支撑。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天人合一”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的生态观出发,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针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公民意识薄弱、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为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1.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凝结了儒家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属于儒家思想其中的一个基本哲学命题。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儒家独创的,它是通过历代中国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
在孔子看来,天是指自然界。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这边所说的“天”就是指自然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没有说话,但是它却主宰着世间的一切,四季照常变化,生物继续生长。所以说,孔子虽然去除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但是还是认为“天”是具有主宰性的。他还指出“富贵在天”的思想,认为人的贵贱取决于天的“天命论”。孔子认为,人和天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和自然界是一体的,天地万物与人不可分割,即“天人合一”。关于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旨是道德境界的问题,是人的道德达到一种高度后,人与天地合二为一的一种精神感受。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是人格神,天创造了人,因此,天是有意志的,天和人是可以相互感应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是指万事万物的发展和规律,认为人的行为需要符合天地万物的法则。从这可以看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主体是人即以人为主体,通过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
2. 道家老子的“道生万物”宇宙生命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这句话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一致认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并且,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平等的,人和其它的自然万物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他们都是由“道”而生。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与根本规律,贯穿在整个理论体系当中。“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相互依赖而存在。天地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之道,也就是受自然客观的制约。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做对生态有破坏的实践活动,不能任意妄为,我们应该付诸行动来保护生态平衡。
老子认为“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本原因,对待万物应当一视同仁。正因为道家“万物平等”的这种思想,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也要体现这种平等的观念,把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存作为首要条件,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佛家的生态思想
佛家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提出“万物一体”的主张。佛家认为世界万物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关于万物的生命,佛家认为“众生平等”,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要尊重万物的生命,拥有慈悲之心。
在“万物平等”的基础上,佛家还提出了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罪当中,杀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佛家的第一大戒律就是“不杀生”,佛家认为人和自然万物的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爱护,要有慈悲之心,要用慈悲精神感化众人、教导众人。从而,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悟。佛家的这种慈悲情怀所强调的是对其它生命体的关怀之情,主张善待世间万物,珍惜每一条生命,所以佛家要求佛徒吃素,也是对每一个动物生命的珍惜。
佛家对保护自然这方面的行动是积极主动的,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道德追求,使得人在保护自然时,拥有一种使命感,使得保护自然的行为成为自己的一份责任。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和合”强调和谐。和合文化对我国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天人合一”是“和合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的重要来源。“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总书记这是在提醒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保护环境,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同时进行。我国强调可持续发展观,提出高質量发展措施,都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所以在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绿水青山”的作用。习总书记又说:“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习总书记把生态环境放在了经济建设前面,强调了任何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大自然为基础而存在,力求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们生存的根本。“宁要绿水青山”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要保护自然的意识。儒家“天人合一”以人为主体,通过人对自然的认识再去保护自然,促进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个时期,结合习总书记所说的“宁要绿水青山”的深刻内涵,是不是可以强调“以自然为主”的观念呢?从自然本身出发,以自然为主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境界。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膨胀导致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温饱问题是首要问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期,谈何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为了发展经济,不断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也不断减少。在当今,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发展还是第一要务,但是,我国现在已经大面积脱贫,生态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看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自从有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人类就一直在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不断索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循环,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是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例如: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工业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对原材料的不断需求等等,这都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和合文化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合”思想承认个体差异性,强调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统一。当然,当代的“和合”思想和传统的“和合”观是有区别的,如今我们所强调的“和合”实际是经过“扬弃”后的“新和合”,结合了当今实际情况更具有时代意义。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必须把经济建设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方面的发展,推崇发展和保护的步调相一致。“和合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科学学习“和合文化”,将“和合”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三、“万物平等”观对增强我国公民生态意识的启示
我国以农立国,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深入人心。受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百姓们大都重视生产发展,而相对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在公民们的思想观念中深根发芽,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导致公民生态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数字媒体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娱乐搞笑节目深受公民们喜欢,观看这些节目成为他们休闲的方式,并且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相比这些娱乐搞笑节目,生态新闻报道缺乏趣味性,并且比较严肃,公民们也就不太愿意去关注这类型的节目和新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明显很低。其实,生态环境保护标语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树木草坪多的地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这句标语随处可见,但是见多了大家都习惯了,对于这种环境保护的标语看见了也不在意。
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公民可能有所了解,但真正了解又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因此,在理论和思想层面上,要结合公民实际生活情况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价值观;在实践上,各地要开展更多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活动,从实际中让公民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实施垃圾分类举措,但是还没有全部普及。相关部门一直都是通过报纸或者节目频道从理论上呼吁公民们保护环境,在实践上的行动还很有限,致使公民们对垃圾分类等等活动的具体做法还很不了解,这也是一大问题,需要重视起来,开展更多的活动使得公民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道家的“万物平等”思想是从老子开始的,老子认为人也是万事万物中的一部分,在道面前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物无贵贱”的思想。道家的万物平等观是基于“道法自然”的,道家超越了人的自我优越感,对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佛家也提倡“万物平等”的观念,佛家认为“众生皆平等”,强调慈悲怜悯之心,这对增强公民保护自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一定意义。
首先,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是首要的问题。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应当理论结合实际,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开展有关生态的各种主题活动,呼吁大家参与,让公民们从实践中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其次,应从青少年抓起,呼吁各大高校创立生态小分队,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并组织互相交流的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应更加普及,应传达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由党员带头,党组织发布宣传活动,挨家挨户宣传,呼吁广大民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加强公众的生态意识。
道家和佛家的万物平等观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和自然也是平等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吸取这种万物平等观中优良的部分,并结合实际,切实加强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把理论付诸行动。
四、为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道家的“道生万物”思想强调物我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佛家的生态思想强调的是众生平等以及佛家一直坚持的“慈悲为怀”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自然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人离不开自然,没有自然的存在,人无法生存便也不存在了;自然离不开人,人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一旦人不存在了,自然界只能是宇宙中的一个“死体”,没有谁来认识改造它,它也就失去了探索的价值。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和人彼此依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合作,人类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为距离而遥远,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组成部分。通过战略定位、战略部署、法治建设等等,以确保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主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交往合作越来越密切,生产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如果我们忽略生态环境的问题,那么我们必将受到环境对我们的“惩罚。”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方面同时推进,并且我们得意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在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得注意要有生态合作意识,要有全球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万物平等”思想、和谐思想都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价值,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让全球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话。
参考文献
[1]曲文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
[3]叶舒宪.从生态人类学看老庄的社会理想[J].海南大学学报(哲)1994,(3).
[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
[5]赵梓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启示[J].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2011,(11).
作者简介:
[1]张宇文,(1997-),女,江苏苏州,,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5009,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2]惠树倩(1998-),女,江苏苏州,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KYCX20_2739):马克思恩格斯居住思想的当代研究价值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