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世记》1-3章中的两性观

2021-01-28董艳玲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伊甸园创造

摘要:《创世记》作为古代以色列社会的产物,一方面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实性;另一方面,又包含着一些先进的两性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两性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从文本本身、传统对文本的阐释以及女性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创世记》中的两性关系,并力图去为当代两性关系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创世记》 创造 伊甸园 两性观

《创世记》是在以色列社会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其文本内容受到社会演进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两性观念。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创世记》的两性观,我们需要走進文本本身,去分析其文本中的两性观。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一堆关系:文本本身与文本诠释的关系,前者是以文本为中心,反映的是作者及其编修者的思想;后者是以诠释者为中心,受到诠释者本身的社会环境、经历、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两者反映了不同的角度对待 两性观的看法,因此我们需要从文本、诠释者以及自身三者去对《创世记》进行再分析。

一、论创造的两性观

《创世纪》的开篇就是谈论神的创造,在第六天的时候,上帝创造了人。关于上帝造人,主要有两个叙述,第一个是“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世记1:27);第二个是“耶和华神就用那人(指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创世记2:22)这女人就是亚当的妻子,亚当给她取名夏娃。从第二个创造的单一故事来看,亚当先于夏娃被创造出来,且夏娃是由亚当身体中的一部分创造出来的。根据这个叙述,很多传统诠释认为,男人是第一性,而女人则是从第一性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性,女人应该从属于男性,是男性的附庸。这种诠释是一种父权视角下的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断章取义的阐释。

然而,圣经文本的每个章节作为一个整体,各个部分是紧密相关的,将某些片段作为独立的单元进行诠释,断章取义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联合《创世记》的关于创造其他叙述:一方面,上帝先后创造了天地、光、水、植物、动物、人等,却赋予了人治理大地,管理万物的权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造的顺序并不是决定男女两性地位高低的要素。另一方面,男女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创造,从本体论角度来看,男女具有平等的地位;且创造亚当所运用的材料是地上的尘土,尘土来自大地,大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母系属性,亚当是上帝和大地母亲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凸显了女性形象在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从造人的目的来看,神说:“我们要按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畜生,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世记1:26)此处,没有明确表示上帝将这权利是赋予亚当还是亚当夫妻二人的。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仅仅是造亚当的目的,夏娃应该被排除在外,但是从文本中的“他们”一词看来,笔者认为管理万物的权利绝不仅仅是亚当一人独享的权利,而应该是亚当和夏娃所共有的权利。创造夏娃时,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世记2:18)为此,很多人认为女人是为了男人被创造的,也因此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属者,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没有女人的男人是独居的,孤独的,男人不是像上帝一样的万能者,他需要女人的帮助,这难道不是显示了女人的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吗?男人和女人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管理着万物,这只是职责分工的不同,并不能因此判断出谁更优于谁。

综上所述,从创造的故事本身来看,男女两性在本体论上是平等的,两者享有同等的创造和相似的权利,两者之间并非一种对立或者对抗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伙伴关系。但是,传统诠释者对于文本的阐释,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权的影响,往往对女性地位进行了贬低。而从笔者自身的角度来看,这种贬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男女两性本身就不应该作为对立的角色出现。

二、论伊甸园的两性关系

在伊甸园中上帝吩咐亚当夏娃二人不可吃善恶树上的果子,而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又给了亚当一些,亚当也吃了。因为这样,人类被上帝惩罚,赶出了伊甸园。夏娃也因此一直被视为欲望和罪恶的起源,成为人们所批判的对象。

但是,回到圣经文本,“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创世记3:7)夏娃偷吃禁果并不是因为自身的贪心,而是出于人类的好奇心以及对智慧的向往。而正是有了人类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向往,人类才可能在历史上不断取得进步。反观亚当,在夏娃给他果子吃的时候,他并未拒绝夏娃或者劝阻夏娃,而是顺从地接受,没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在其他的时候,亚当也仅仅是顺服的听从上帝的吩咐。从这个角度来看,夏娃反而是一个智慧的勇敢追求者,从非神学的角度来看,夏娃是一个典型的勇于反抗权威,追求智慧的优秀女性。

在得知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违背了他的吩咐,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后,上帝对他们进行了惩罚,其中对女人的惩罚包含“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记3:16)这时才开始出现明显的男女不平等的叙述。出于对上帝命令的违背,女性从心理(“恋慕”)和地位“管辖”双重方面开始被置于男性的权利中心之下,而对男性的惩罚更多地体现在外在的关系网络中,主要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之中。“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世记3:17)

从伊甸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创造的故事,男女两性的关系不再是纯然的本体论的平等,从上帝的公义角度来说,男女仍然具有平等性,两者都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而从两性关系来说,女性开始被迫屈服于男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也反映了古代以色列社会父权意识的不断加强。而传统诠释者更是从中找到了可以维护男性中心地位的依据,对此加以宣扬。在笔者看来,他们在看到男性地位中心化的过程中,却是忽略了两点:一是女性的自我意识的价值和对于智慧的追求的可贵性;另一个则是虽然男性在两性中地位得以提升,但是外在的生存环境对其的压迫却是更加严重,且男女不平等的地位打破了两性间的伙伴关系,使得男性需要独自去面对这种压力。

三、小结

综上看来,《创世记》对于两性的关系叙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创造中肯定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地位以及女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女性逐渐失去这种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开始受制于男性。从圣经与古代希伯来社会的关系来看,希伯来社会的父权是在不断加强的,女性的地位不断被弱化。而传统诠释者对于其诠释的观点倒是一直延续着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却忽略了一些外在的东西。但是,从这些叙事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当代两性关系发展的启示:

1、提高自我意识:作为女性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意识从精神和经济两个方面摆脱对于男性的依赖,当代女性不够独立自主是未能树立自己的自我意识,将自己视为娇弱的依赖者,而拒绝建设强大的内心,并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这样,想要拥有女性自身的话语权当然不可能。那些独立自主的女性无不是自己掌握精神和经济的独立权。

2、打破两性对立:传统的父权社会多是把男女两性放在二元对立的冲突模式上去理解,而男女两性本就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就如《圣经》中所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二者是合二为一,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些将男女两性对立起来的观点无疑是剜肉剔骨,不利于两性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推动两性平等的建设。打破这种两性对立的观点,才能构建两性间更好的合作共赢。

3、实现人的完善:从人本身的角度来说,男女两性本为统一体。而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模式将男女分割开来,也是对人本身的割裂。一个完善的人应该既包含男性因素又包含女性因素。男性本身包含的男性因素较多,女性因素较少,女性则恰恰相反。但是他们其实只是共同性之下独特性的显示,并不会因此而成为对立冲突的两方。我们应该合二为一的来看待男女两性,将其作为一个完善的人看待;又要一分为二的来看,看到男女两性作为人的两种表现方式各自的独特性,加强两性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推动人的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圣经(和合本),中国基督教协会,2016.3

[2]金凯森:圣经里的女性,朱玉华、李玉臻译,甘肃: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刘文明:上帝与女性-传统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

[4]杨克勤:夏娃、大地与上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邓燕:《旧约·圣经》中的女性形象,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6]王艳:《旧约圣经》中的女性观,博奇·博记文学选刊,2010.11

[7]刘文明:论《旧约圣经》中的希伯来女性及其女性观,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4

[8]吴 钰:浅析《圣经》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安徽文学,2014.1

[9]石姝倩:《圣经·旧约》中夏娃、大利拉及路德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文教资料,2010.7

[10]李滟波:《舊约圣经》中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1]高晓端:圣经女性观之我见,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12]陈钟祥: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圣经》女性形象,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3]何花、胡宗峰:狭隘女性主义《圣经》观的弊端,社会科学家,2012.11

[14]陈玉伟:重构《圣经》中的女性形象——人类智慧的勇敢追求者——夏娃,科教导刊,2014.5

[15]马月兰:《圣经·旧约》中妇女自主行为透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8

作者简介:董艳玲(1996-),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宗教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学 610065)

猜你喜欢

伊甸园创造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马来西亚吉隆坡 163零售公园 白色“伊甸园”
愧疚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伊甸园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网络话语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