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1-01-28郭梦颖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的迅速推动,逐渐引发生态平衡问题。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公园规划已成为生态平衡化、生物多样化的有效活化途径。“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生态公园实现多元化和可持续性的催化剂。因此,进行生态公园规划项目时需重视在改善生态环境中“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公园的合理规划实现生态功能完善、景观形态多元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等要求。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1 绪论
改革开放后,大批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张,城市中的寓居模式向高密度的集约式转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
但在疾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忽视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迸发,城市水问题尤其突出。因城市下垫面不透水率增加、工业污水的肆意排放、城市管网规范过低设备老化等问题,导致城市的良性水循环系统遭受严重毁坏。城市一方面不能应对暴雨天气引发的洪涝灾祸,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此种情况下,协调城市水环境、处理城市水问题的“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城市公園作为城市建成区中重要的绿色生态系统,具有治理雨洪的功能,但传统理念下建成的城市公园对雨水资源的思考甚少。本文旨在探索合理的规划设计措施,思考城市生态景观与雨洪管理设备的联结,使城市公园雨水调蓄性能发挥充沛,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助力。
1.1课题研究背景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处于我国城市中心周边的许多城市自然生态景观逐渐被我国城市土地面积覆盖,随之加上我国城市常住人口的逐渐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随之大增,甚至经常遭受各种人为性的污染与自然破坏。在此种市场环境下,人们更多地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绿色、开放、贴近新型城市生态自然的新型生态栖息空间区并可供鸟类栖息,然而这种市场需求正与当下我国新型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发展产生了矛盾。除了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严重城市内及周边环境水污染外,近年来由于我国各大大中城市在遭受狂风暴雨天气侵袭后导致城市内外环捞污染灾害频发,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并由此造成许多不可估量预测的重大社会性和经济损失,因而我国政府有关环保部门对其逐渐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在新的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中要探索一套适合适应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事业发展实际国情的国家生态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管理方法,显得非常十分必要。
2“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2.1基本理念
海绵吸水城市:也就是要泛指一个城市海绵能够做到像其他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气候变化和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条件方面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城市蓄存的天然水充分“释放”并及时加以综合利用[1]。城市中的生态主题公园:大型城市中的生态主题公园主要是用以用来称呼那些以帮助城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恢复生态为主要目的的大型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又称也可以简称叫园林城市景观风景园林城市景观规划技术设计,其要素一般分为包括各种自然环境园林景观设计技术要素和各种类型人工自然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技术要素。
2.2“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2.2.1保护修复生态海绵体
保护和限制修复这些生态海绵体关键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包括保护水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绿地和水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河道截污、底泥河道疏浚以及构建生态人工淡水湿地、生态河道砌岸和湿地培育水生生态物种等诸多技术手段。
2.2.2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改造和规划建设新型生态园林海绵体主要有以下几种重要实施方法:第一,建设靠近人工湖的湿地、园林。生态园林对于当地削污用水有非常好的生态调节作用,建设好的人工生态园林用水有助于对当地雨水总量进行以节和达到“流水不腐,清水释污”的灌溉目的,构成“襟江带湖”连通雨水体系,充分发挥人类自然界对水体的生态调节作用。
2.2.3智慧仿生人工海绵体
运用现代绿色景观建筑的工程设计管理手法,布置一系列节水设施将绿色建筑内部混凝灰水和建筑黑水进行分离,将建筑灰水部分进行二次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节约30%的建筑用水;通过绿色建筑屋顶、透水性的地面和集中储水罐等手段所收集的大量雨水,可以大幅度减少作为城市交通用水。同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有效降低大气碳排放理念引入我国海绵智慧城市的生态建设中的未来,提高海绵城市生态智慧度的建设,加快海绵智慧城市的脚步。
3 当下中国城市化对生态景观的基本认识与发展思考
3.1城市生态景观的内涵
城市地区生态园林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的主要内涵:第一,具有自然观赏性和建筑艺术美,能美化环境,创造宜人的城市自然景观,为整个城市地区居民生活提供一种游览、休憩的休闲娱乐场所[2]。第二,具备有效改善室内环境的自然生态保护作用,经过室内植物的生长光合、蒸腾、吸收和氧化吸附,调节室内小气候,防风防雨降尘,净化室内空气和清洁水体,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第三,具备植物生态群落结构的科学合理性,通过分类植物生态群落进行合理配置,能够有效满足各种分类植物的合理生态结构要求,使得植物四周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的生态统一体。
3.2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2.1绿色海绵体的数量远不及
随着当前我国大型城市园林现代化工程建设的不断持续快速发展,开发商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并不以投资建设城市园林景观和公共场地绿色休息空间建设为最终目的而为了开发公用土地而大肆开发新建高层楼房,使得未经绿化后的园林几乎一处没有,沥青路面几乎遍布大街小巷。如果一个城市规划正处于多涝少雨干旱季节便自然会容易遭受内涝渗水灾害,没有这些绿色排水植被提供吸收水分的作用,导致所有城市规划中最基本的内涝渗水保护功能都起不到有效实现。
3.2.2丰富的水资源但利用率低
水资源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三种:地表用水径流、外来客水和地下水。滨江城市郊区水资源利用空间的分布不均,远离城市江水的大型工厂、企业、人口和大量耕地都无法充分利用,使得绝大多数城市江水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客水”而无法流走。滨江城市降水量年际季节变化大则导致城市江水量年际季节变化也大,枯水年城市水资源的总量与丰水年的水资源总量之间相差甚远。季风气候的变化使得滨江城市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量较集中且年降雨强度大的4-6月份易造成较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而7-9月份雨带北移后降水量明显减少,这就会导致滨江城市郊区居民生活用水困難,晚稻无法在当地栽种。
3.2.3单一的水源且安全风险大
江水作为城区的主要饮用水源,一旦发生污染将导致大范围的安全风险出现。且农田化肥使用过量、工业废水排放过多、污水处理率底下也产生了安全风险。
4.城市生态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研究展望
4.1提高城市下垫面渗透性
透水地砖产品可广泛运用在城市公园路面与停车场等公共区域,通过透水砖提高了城市地下垫面的渗透性,可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地表的径流,减少了汇集至地下水管网的大量雨水,并且有涵养城市地下水和有效增补地下水的重要功效。
4.2提高雨水滞渗作用
通过建设下沉式的绿地广场、植草沟和延时滞留池提升了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雨水在绿地中汇集的速度,延缓了峰现的时间,既大大降低了排水的强度,又有效缓解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其中下沉式的绿地是将广场入口的雨水景观台阶与绿地植被相结合,功能上可以作为半开敞空间,同时也为绿地中雨水景观蓄积滞渗的设施;下沉式绿地与植草沟的结合起到了雨水景观滞水的保护作用;延时景观滞留池建成后能够暂时停止存放绿地中的雨水并同时可对绿地中的雨水进行过滤。
4.3合理利用雨水调蓄与错峰作用
通过亲水净化平台的设计,将亲水景观与城市雨水的调蓄相互巧妙的结合达到了收集城市雨水,使得城市的降雨得到自然的散落并同时起到了调蓄和错峰的雨水净化作用,同时也为城市雨水的应用创造条件。主要的操作流程为:从平台收集城市雨水而后送到地下的蓄水池,水位低时,水会顺势向下流入城市的中心湖水,保证中心湖水面的稳定,水位高时,雨水会通过地下蓄水池的排水管道直接汇入整个城市的雨水净化设施。
4.4对雨水水质进行净化操作
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与河岸生态滤池使其土壤、植被、绿地系统等渗透功能对雨水水质净化,达到面源污染减少,经净化水源回归城市供城市生产生活使用。
5 结论
本案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与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结合,明确了设计水体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敲定了创新海绵城市理念的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并且完善了更好发挥公园生态价值、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晶毅.海绵城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运用——以鹤林生态公园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16):49
[2] 韩柏.深析水利工程软基处理的技术[J].时代报告,2012
作者简介:郭梦颖(1995-)女,民族:汉,籍贯:江西,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研究方向: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