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走出传统经济迈向绿色经济前景

2021-01-28袁鑫

锦绣·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在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国正在强制性经济转型的巨大背景下,绿色发展经济被明确纳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绿色战略的重要范畴,并且已经逐步进入经济—生态—社会的复杂生态系统(e-e-s)发展阶段。针对当前将此复杂经济系统逻辑割裂纳入研究,进而造成导致我国绿色市场经济社会演变系统逻辑发展轨迹不够清晰的突出问题,文章通过深入研究探讨我国如何尽快走出转型传统绿色经济,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建设绿色社会经济,在原来以绿色经济社会效率管理分析领域为国际主流学术视角的研究基础上,拓宽新的研究领域范围,并且将社会生态系统的经济核心自然资本治理纳入现代国家资本财富分配核算标准体系、社会生态系统的公平正义要素治理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框架,突破单一的社会生态系统治理;而后,在如何协调处理生态、经济、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上,我国将要学会如何综合进行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和大致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的长期遥望。

关键词:经济态势;EES复杂系统;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绪论

20世纪上半叶以来,在近年全球核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高峰,不可转移再生能源及一次性清洁能源逐渐出现衰竭,特别是在步入中叶后,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自然生存发展问题,在较多科学研究中,出现大量技术问题,地容平原地貌被大量严重破坏,所在地处个别湿润地区,沙漠化等等问题严重不断加剧,在较多沿海地区的沿岸海水、深林、天空等被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观的有益提出和也正是当代人类不断创新探索有效应对当前全球气候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最早版本出现于1980年前的国际社会自然资源保护主义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Brown)正式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有效控制全球人口快速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基础和鼓励开发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来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将我国可持续发展论的定义简化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充分系统阐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关文件。随后,中国政府正式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国家可持续发展五年战略规划纳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持续发展的总体长远规划。1997年的今天中共十五大把我国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重新确定为今年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发展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目标作为全面深入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在中共十六大提出后,我国领导人又提出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一核心总结,至此,中国开始全力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一步步整理汇合资源,搭建绿色经济体系。

一、中国如何打破传统经济

(一)何为传统经济

传统社会经济是社会经济学的一个名词,又可简称为自然生产经济,与传统商品经济相对,多年来是在中国乡村以及其他农业经济社会之中首次出现,主要目的是依据当地社会文化风俗和生活惯例以及来解决三个基本方面的经济伦理问题(需要生产什么、如何继续生产、生产给谁)。其变化过程被称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二)我国发展传统经济的指向性

传统经济的单一线型经济发展使我们并没有太多太好的选择空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人才回国援助其各行生产,分别在不同领域研究或进口大量专业器械,用以资源的挖掘开始大力发展将资源变作货物,产品的传统经济基本方式。而现在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利用强度把来自地球上的有害物质和再生能源大量开采排放出来,在人们生产原料加工和销售消费品的过程中又把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大量地向外排放出来到自然环境中去,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来说是十分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而现在我国乃至当今全世界,都仍然是这样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传统经济转型的路径

人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和看到这种传统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模式已经直接触发了一个地球上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红线,会由此引发一系列涉及诸如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程度变化、能源供應短缺、贫富差距等诸多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上的问题,但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的根本道路上切实保证生态环境,这一直是历史性的难题,中国用实际思考方式终将交出自己的完美答卷。

二、绿色经济的中国之路

(一)何为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是一个新的历史进程。英国美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6月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明确提出支持绿色发展经济。环境主义经济学家戴维认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到是自然环境和其他人类自身环境可以共同承受的,不会因盲目努力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直接造成人类社会经济分裂和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大量耗竭而使人类经济社会无法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主张从人类社会及其生态条件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在当前绿色工业经济模式下,环保生产技术、清洁能源生产工艺等众多认为有益于经济环境的关键技术被直接转化而成为绿色生产力,通过开展有益于经济环境或与经济环境效益无直接对抗的绿色经济管理行为,实现绿色经济的客观可行性持续健康增长。绿色发展经济的主要本质理念是以保护生态、经济协调型的发展理念为主要核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积极维护改善人类自然生存环境,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能源以及环境有益于各类人体健康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活动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绿色经济。

(二)我国的绿色经济理念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作为新历史时代中国坚持和协调发展中国中国特色优秀社会主义基本发展方略的重要具体组成环节部分,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表明了我们共产党持之以恒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城市建设、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共生的社会现代化、为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安全稳定作出新历史贡献的坚定政治意志和坚强政治决心。我国的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将“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绿色文明发展战略是加快建设新型生态社会文明的重要政治手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建设问题,提出很多指导意见,“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我国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

此前,数据显示,我国在水污染和环境污染上的比重最大,河流,小溪等生态环境在处于长期无人治理的状态,且大量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排放系统不完善,将很多溪流,水道污染严重。

2.大气问题

在我国较为边缘地区的山脉,沙漠,森林等地区,以及在长江淮河流域,大量水土流失,较发达地区植被数量缺失,以及工业排放较大等地区的污染,使之我国大气层不堪重负。

3.社会问题

年轻人以及老年人等抵抗力较弱一些的群体,在很多方面免疫力下降,生病率显著上升,对卫生健康,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四)规划绿色经济体制

自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以来,我国在近几年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到2015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同比下降了5.6%,在整个“十二五”时期,总计下降了18.4%。在能量消耗上,“十二五”时期煤炭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6%,而“十二五”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为4.9%。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为39.6亿吨,同比减少3.7%。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总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我国“十二五”时期累计淘汰炼钢和炼铁生产能力分别达9486万吨和9089万吨,产能过剩有所缓解。此外,我国也制定了绿色发展概念,如《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为绿色发展概念的实现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同时,大力治理污水、污气和排放,保护荒漠、湿地和草原等行动,在我国全境开花遍布。废弃的矿场、露天的矿场等已发展为公园或人工的湖泊,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尘霾成为了政绩评估指标,政府将对当地官员实行问责制,空气质量不会再无人购买,它与领导乌纱帽联系在一起,与企业责任相挂钩。这对于空气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平衡,甚至民生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意义。

(五)如何看待我国绿色经济

经过三年规划的仔细统筹,我国各地区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对沙漠、河流和重点区域进行了大量植被的恢复,在沙漠戈壁滩修建了不断拓荒的森林,在淮河长江流域陆续修建了天然绿色廊道,还有河流的碧绿处,天空的蔚蓝处,一个又一位的开拓者坚持着这个理论。边疆,一座又一座超标建筑轰然坍塌,一代人又一代献身舍己。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我国大力推动经济制度的建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下,各地都有条件发展本土特色旅游业,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生态环境中,发展绿色能源项目,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实现绿色出游,积极推行共享概念。由此,可以对(E-E-S)系统循环进行分析。

三、经济—生态—社会系统(E-E-S)的构建

(一)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以我国为例,在治理环境的同时,提高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催生了污水治理、生态种植、园林规划等绿色工业,为溪水治理、植被建设、公园修筑等发展,但经济体系却是整个绿色经济复杂体系的核心成分,单纯市场机制很容易扭曲资源价值,难以恰当地把核心内容扭曲。自然资本已经纳入了国民财富的核算。而经济和生态的平衡则在于取向性,例如以煤炭为主体的地区,用非核心的自然资本代替煤炭,以降低其核心的自然资本,尽管核心的自然资源使用规模减小,但碳排放仍在增加,这样就是如何进行核算?只能综合绿色 GDP。

如何分析和平衡 GDP与环境之间的关系?Margulescuetal(2018)研究了发达国家和中国在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点,重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方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向书坚(2013)从自然、社会再生产和绿色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绿色经济评估指标系统,并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得出了发展程度偏低的结论。 Guoetal(2017)对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绿色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得出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负向性,但环境规制则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技术创新能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取向

以我国为列,在治理环境的同时,积极号召全国动员,从身边事做起,长治久安的改变生活习惯。但过于强调了绿色经济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本质,经济效率与生态规模之间的冲突是人类福利与生态保护博弈的产物,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绿色经济,认为在适中经济发展效率、可控生态规模的前提下,社会福利效应最大程度地决定了经济成果的首次分配与再分配,以及对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使用与承担的责任是缓冲冲突中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社会体系的公平因素进行调和。公平引导的绿色经济因能够在区域之间调配资源,技术和信息,以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体系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具有更大的主观行动性。但实施上难度较大,经济欠缺的地区,如我国西部,仍需要经济增长来解决社会基本需求,而一再强调以公平为主导、包容为主的绿色经济,借以分散生态压力,给这一点造成更大的负担;而发达地区则不愿意大幅减少消费、组织等方面的支出,降低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生态和谐状况。

(三)本章小結

通过与经济的对比( ees 系统),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效率、生态规模和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交互作用中,经济系统与生态体系之间存在着冲突,对社会体系的公正要素再次起到良好调节的作用,因此三大系统能够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绿色经济发展,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远超他国,但是由于气候不一,经济水平不一,人民需求不一等条件,个别地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条件与社会条件呈现发展不平衡状态,通过本研究,综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该领域发展可关注如下问题:

1、进一步协调社会与环境的治理工作,大力提倡绿色文明核心价值观;

2、地域协调,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共享联动;

3、发展创新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科技能源开发。发展低碳能源的使用范围,控制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玉米.转型经济中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构建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58-63.

[2]任阳军 ,汪传旭 .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8.

[3]李莹亮.赋“能”中国绿色经济[J].科技与金融,2020:3-4.

[4]笪鹏飞.浅谈我国经济转型与绿色经济[J].中国科技投资,2018:152.

[5]2018年中国经济政策走向[J].中国总会计师,2018:29-31.

作者简介:袁鑫、女、1978.01、陕西西安、大专、西安市高新区秦岭生态环境和综合执法局、经济师、环境保护方面。

(西安市高新区秦岭生态环境和综合执法局 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协调发展
国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