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记谱法及乐谱集的发展

2021-01-28魏梦莹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琵琶发展

魏梦莹

摘要:琵琶是最能体现音乐对繁富色彩追求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名称最早源于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即“枇杷”。在秦汉至隋唐期间,“琵琶”成为我国各种外来的拨弦乐器的统称。现今,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外来乐器-琵琶在经过人民大众改良后成为我国民族弹拨乐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但发现有关琵琶记谱法及乐谱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对琵琶记谱法、乐谱集这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更深入地探究琵琶发展历程。

关键词:琵琶;记谱法;乐谱集;发展

一、琵琶记谱法

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今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横书焚字,相传是《霓裳谱》”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乐谱。

(一)燕乐半字谱

燕乐半字谱是唐代的一种乐谱,是工尺谱的前身,亦称半字谱。

唐朝琵琶的兴盛不仅在实践方面拥有了大批琵琶演奏家和琵琶曲,另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出现记谱法,在日本收藏的由唐传抄至日本的琵琶乐谱,基本都是以“燕乐半字谱”作为记谱方式。

目前日本保存了我国唐朝时的部分琵琶谱,如《天平琵琶谱》、《开成琵琶谱》、《南宫琵琶谱》等,均为燕乐半字谱。但它以琵琶的指法音位来表现具体的音高及节拍、节奏,虽得以流传,但无法视谱,如今有许多研究古谱学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探究,相信未来解译后对琵琶曲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工尺谱

宋代器乐有较大发展,宋朝辽宫廷庆祝皇帝寿辰时已经出现了琵琶独奏节目,并且据《宋史》记载,宋太宗所写的15首独奏曲谱标有具体的调名。

工尺谱在宋代得以确立,工尺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但因工尺谱书写、印刷不便利,节奏表达不完善,没有标注节拍节奏,已经被其他记谱法取代。如今只有昆剧等一些地方戏种、福建南音琵琶的“骨谱”等仍在使用。

(三)五线谱

五线谱最早源于希腊,到了罗马时代,称为“纽姆记谱法”,1713年的见于《律吕正义》续篇,18世纪开始定型并沿用至今。

因为琵琶的音域较宽,经常会使用超过三个八度的音区,因此用五线谱进行记谱可以将弹奏所用的音域、节奏及节拍完整地呈现在谱表中。五线谱的使用可以使弹奏者能够根据乐谱准确的弹奏,还可以为研究民族音乐的学者提供方便。

目前五线谱是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因此琵琶曲采用五线谱有利于琵琶更好的发展。

(四)简谱

1742年法国人卢梭发明的数字简谱传入中国后,1904年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简谱歌曲集《学校唱歌集》,正式开启了简谱记谱法在中国的发展,但仅限于歌曲。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刘天华、黎锦晖等人主张对大众进行音乐普及,但刘天华创作的数首琵琶曲仍以工尺谱及五线谱进行发表,说明当时简谱并未在琵琶记谱法中得到应用。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石城编著了《琵琶演奏法》,简谱才真正成为琵琶的记谱方式之一。

如今,废除了传统的工尺谱,开始采用简谱和五线谱。简谱在民乐中的广泛运用曾一度让大众认为简谱源于中国,这可能是因为传统工尺谱与简谱的记谱法则相似,因此在民乐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琵琶乐谱集

乐谱是记载、保存和传承乐曲的方式。琵琶传入我国后,以口传心授作为乐曲的传承方式,并一直持续到唐朝之前。

(一)公元618年——公元1814年

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证实在唐朝已有琵琶乐谱,如白居易的《代琵琶子弟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高似孙《琵琶引》:“长安城中百万户,家家竞学琵琶谱。”等。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予金陵丞相家得唐贺怀智《琵琶谱》一册......”,并通过翻阅史料发现,唐玄宗时期琵琶琴师贺怀智编辑了琵琶第一本乐谱集。幸运的是,唐代的乐谱得以保存一部分至今,如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的唐谱于1905年收藏于法国的巴黎图书馆的《敦煌乐谱》,另外,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编《雅乐及声音图书展览会目录》中也收有的伏见宫家所藏的琵琶谱,题有“唐开元六年孙宾笔”字样,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琵琶谱。

元末有名的南戏《琵琶记》是以琵琶命名,但并非琵琶曲谱集,但据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记载:“心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原注为“《海青拿天鹅》,新声也”,证实了《海青拿天鹅》源于元代,极大可能是最早的琵琶曲。

明代时,王猷定《四照堂集》有关琵琶的记载:“汤应曾,邳州人,善琵琶......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因为均取材于楚汉之争的垓下之战,很可能为今《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的前身。

清代出现琵琶谱《太古传宗琵琶调宫词曲谱》,其中涵括了由琵琶调的《西厢记》曲谱,为昆曲谱,里面所记载的可能是元代北曲的的遗存,是以琵琶为伴奏唱北曲的音乐形式。

從唐朝至清代琵琶乐谱的发展,为我国琵琶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公元1819年——公元1929年

华秋苹的《琵琶谱》是1819年我国第一本正式刊印的曲谱集,后被称为《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华氏谱》至今已有201年的历史,对乐谱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琵琶第一本刊印的谱集出现后,1895年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在前人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十三首琵琶套曲,奠定传统琵琶曲的基础。

之后1916年沈肇州编撰了《瀛洲古调》、1920—1921年王露发表了《玉鹤轩琵琶谱》以及1929年沈浩初编辑了传统工尺谱式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都在一定意义上为琵琶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29年杨荫浏对《华氏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瀛洲古调》以及同年相对早出版的《养正轩琵琶谱》中的绝大部分乐谱进行吸收、汇总,编制而成了《雅音集·第二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简谱琵琶谱总集,并且杨荫浏本人对琵琶的贡献不止如此,他在1950年赶往无锡录制阿炳弹奏的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才使得这几首经典曲得以流传。

目前乐谱集已逐渐成为标准化的教材,精准化乐谱有利于琵琶艺术更好的保存与传承,但创新性大大降低,在未来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性,使琵琶紧跟时代步伐。

三、小结

琵琶拥有近两千年悠久历史,历经历史演变,逐渐成为一种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与中国人民生活血肉相连、息息相通的民族器乐,为更好得到发展,应增强创造性,从而向世人展现它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琵琶的发展更是在面向世界展现中国对于外来优秀文化吸收、借鉴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庄永平.中国琵琶文化类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 林石城.论琵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03):10-13+17.

[3]韩淑德.琵琶发展史略[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4(02):41-50.

(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琵琶发展
我和我的琵琶
琵琶你好,琵琶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琵琶”和“枇杷”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