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告成
2021-01-28采编中心
采编中心
疫情下的2020年,我们一度陷入彷徨,但终究于危机中奋起。疫情带来的停滞,考验着转型中的中国经济,让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更加坚定,对强大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2020年,是承上启下之年。这一年,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前所未有的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显得格外珍贵。
2020年,在山东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工程,或持续推进或圆满收官,成为提振全省人民抗击疫情、激活新经济活力的重要因子。这些工程,遍布各行各業,各具特色,在不同领域展示着山东这个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先试者应有的担当。
“工”之大,在影响
济南北,黄河畔,“万里黄河第一隧”即将完成东西双线的全面贯通。这条隧道,有太多国内第一:它是目前国内直径最大、距离最长的穿黄隧道,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也是黄河上第一条公路隧道、第一条公铁合建的隧道……
更为重要的是,以穿黄隧道为代表的一系列跨黄通道的贯通,将打开济南携河北跨的城市发展新路径,开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工”之大,在生态
山东港口日照港海龙湾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付诸实施的退港还海工程。昔日黑色的煤炭散货码头,正在被金色沙滩代替。港城联动、港城共建、生态和谐才能带来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从日照到董家口,新时代的码头辅以新时代的运输方式。当火车、汽车等传统运输方式被更安全、更环保的管道等新方式代替,港口正越来越接近海洋最纯粹的蓝色。
“工”之大,在民生
从十年前的“村村通”,到当下的“户户通”,一条条看似简单的小路组成密闭的网,山东大地上的“毛细血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并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输血和造血通道。
今天,“户户通”已经不仅是把路修好,更是修得漂亮,修出特色,修出居民的幸福感,修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