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特族”的群体特征及行为动机研究

2021-01-28廉思

人民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青年就业

廉思

【关键词】“尼特族” 就业 青年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愿工作,宅在家里,沉浸于虚拟世界和网络生活,很少接触现实社会。他们有的曾受事业打击、造成心理阴影不愿工作;有的沟通能力弱,不愿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有的家庭富足,不工作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的拒绝与外界联系,陶醉在自己的“小宇宙”中自得其乐。他们是社会易被忽视、也少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尼特族”(不升学未就业青年)。

“尼特族”是“NEET”的音译,即英文“非教育、就业或培训”的缩写,是英国政府反社会排斥办公室创造的概念,指称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青年人。“尼特族”在日本又被称为“蛰居族”,由于其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故被形容为“失踪了的百万人口”。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尼特族”对应的状态是“自愿性失业”,其指的是由于不接受当前工资或比当前工资稍低的工资而出现的失业现象。当然,“尼特族”不愿工作的原因绝不只是不接受工资低这一种情形,其群体涵盖的范围其实比自愿性失业人口更为广泛。但是,即便是在对自愿性失业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也主要聚焦于大学毕业生群体,大多从劳动经济学和市场分割理论等展开分析,而站在青年整体高度,从社会学视角剖析“尼特族”的人口规模、群体特征以及行为动机的研究则极为少见。

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工作,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中设立青年就业创业专章。因此,了解掌握当前我国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群体的人口规模,研究分析这类青年群体的生存状况、社会态度和主要诉求等,对准确把握社会边缘青年的就业状况,进一步做好青年就业服务至关重要。鉴于此,笔者的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不升学未就业青年人口规模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于2020 年6 月—9 月,选取东南西北中五个主要城市对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群体展开调研,系统揭示这一鲜为人知群体的真实面貌。

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群体画像”

在本文中,课题组对“尼特族”界定为:16—35 周岁、具有本地户籍、有劳动能力但持续一年未就业(不包括留学或考研备考、灵活就业、全职主妇等情况),而且主观上不愿意短期内继续升学或就业的青年。课题组根据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非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测算出2010 年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群体规模,并根据每年《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推算出2011—2017 年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群体的大体规模,对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群体的整体情况得出了较为粗略的“画像”。

群体规模为500 万—600 万左右,在青年人口中占比较小。根据2010 年16—34 岁不升学未就业青年占各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及各年份的青年人口规模,推算得到2011 年至2017 年16—34 岁不升学未就业青年人群规模(见图1)。可见,2010—2017 年我国16—34 岁不升学未就业青年人口规模基本维持在500 万—600 万之间,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10 年的622.45 万人下降至2017 年的535.06 万人。

随着年龄增长,“尼特族”在青年人口中占比下降,城镇规模高于农村,女性规模高于男性。从普查数据分析,不升学未就业青年主要集中于16—30 岁之间,其中20—24 岁的比例最高,可见该群体不工作的状态并非是永久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机会的到来,部分人群会脱离不工作状态进入职场。在地区分布上,将近七成的不升学未就业青年集中于城镇地区,其中城市地区的比例最高。在性别差异上区别不大,男性略低于女性。

图1 2010—2017年16—34岁不升学未就业青年规模(万人)

“尼特族”群体的四个特征

第一,高人力资本储备,低待业年限延续。调查发现,该群体平均年龄为26.13 岁,七成为30 岁以下劳动力人口。此外,有相当比例的“尼特族”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48.45% 的受访者最高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其中有20.08% 為本科学历,此部分人可称为“知识尼特族”。可见,无论从人生发展阶段,抑或是受教育程度来看,该群体的人力资本储备均处于整个青年人口的中上水平。也正因为如此,该群体重返就业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强,不升学未就业的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受教育水平对青年进入就业门槛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不升学未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更长,学历较低的受访者在一份工作中的持续时间也要低于学历较高的受访者,整体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持续时间越短的状况。

第二,高工作变动频次,少长期受雇经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不升学未就业青年有过工作经验,并非在毕业初始即遭遇失业,而多是在工作一定时间后退出就业市场,成为“尼特族”。回顾其过往职业经历可以发现,此类受访者以往工作多具有职业稳定性差、从业时间短且更换频繁等特点。从某种程度上看,毕业后频繁变动的工作履历,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和压力,令其在就业一段时间后最终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调查还发现,受教育程度与该群体曾经的工作稳定性呈现负向关系,学历为大专以下的工作更换更为频繁。整体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稳定性越差的状况。

第三,高原生家庭依赖,弱风险抵抗能力。调查显示,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受访者比例未过半,为42.14%。在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受访者中,其生活费用来源于其他家庭成员的占到54.16%,主要包括工资收入、退休金、养老金等;来源于其他收入的占比不高,自己的积蓄占比为17.04%,出租房屋/ 土地收入、金融投资理财收入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4.01% 和5.02%。“啃老”现象在“尼特族”中的普遍性使得家庭收入对其生活来源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家庭收入越高,“尼特族”有稳定生活来源的比例越高。

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当前我国社保体系大多仍是以单位为主体缴纳的,因此对于没有单位归属的“尼特族”来说,社保覆盖率并不高。其中,医疗保险(包括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覆盖率为42.56%,养老保险覆盖率为23.15%,其他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覆盖率更低,为10.34%。从基本医保的覆盖面来看,截至2019 年底,我国全口径基本医疗参保覆盖率在95%以上,若参照这一标准,该群体社会保障程度偏低。此外,该群体商业保险购买率更低,购买过商业养老保险的只有1.15%,购买重大疾病险的为1.76%。

第四,高生活知足程度,缺奋斗拼搏精神。虽然没有工作,但是该群体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却相对较高。调查显示,对生活“表示满意”的比例为 46.12%,而表示“很不满意,有点焦虑”的比例却为9.83%。受此影响,该群体的奋斗意愿并不强烈,仅有不足半数(40.79%)受访者明确认同“假如衣食无忧仍需要奋斗”的观点,其余24.95 认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不需要奋斗”,34.26% 认为不好说。

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该群体“佛系”心态比较突出。调查显示,33.86% 认可“工作是生存的唯一手段”这一观点,23.53% 不认可这一观点,42.61% 表示不好说。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受访者“未来人生规划”中,20.19% 表示“过一天算一天”,29.95% 则“没有考虑”,虽然30.04% 表示打算找工作,但这部分人也承认未来一年内并无找工作的具体计划,说明其虽有工作意愿,但就业行动力明显不足。不升学未就业的“悬置”状态使这些青年缺乏与社会接触的勇气,心态上越来越封闭,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其失落、孤独,甚至丧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而一旦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未来奋斗拼搏的意愿将会持续降低,最终可能会出现“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期待“一举成名”的功利心理两者的“双重”叠加。

“尼特族”不就业的成因分析

调查显示,“未找到合适的工作”(70.56%)是“尼特族”目前不工作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想放松一段时间再去找工作”(25.45%),觉得“工作太累”(13.76%)、“工作没意思”(11.73%)、“跟人打交道太累”(11.34%)“家里不需要我找工作”(10.91%)等也占有一定比例。课题组在深访中发现,上述态度看似是因为工作机会难觅所致,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在主观层面上,“尼特族”不就业的原因与其就业观有密切联系。“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一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就业期望过高。访谈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受访者多期望进入体制内或正规大型企业工作,但就业市场上这类岗位的需求往往不多;受过高中以下教育的受访者职业期望值相对较低,可选择的岗位多,但工作强度较大,自己又不愿吃苦;接受过高职大专教育的受访者介于前两者之间,多希望能够从事相对体面稳定的职业,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职业定位不准使得“尼特族”在求职过程中错失就业机会,难以进入职场。

而“工作太累”“工作没意思”“跟人打交道太累”则反映出他们缺乏奋斗拼搏的精神状态。“尼特族”在就业态度上相当“佛系”,多数受访对象就业意向仍停留在主观层面,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这种随遇而安甚至消极避世的就业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并不利于进入职场,长期习惯了安逸生活的青年在遭遇职场挫折后更容易出现职场适应障碍,从而选择一再逃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有过就业经历,但工作更换频繁且工作持续时间短,有些青年在工作中遭遇打击后可能会选择更换工作,当再次或多次遭遇挫折后就会选择逃避就业。此外,该群体还有一些性格特点和个人习惯也阻滞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主要表现在:自卑中表现出过分自信,找工作要求的待遇和条件远远超过自身条件;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出现问题时经常归因于他人,怨艾之气较重;抗压性不强,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能适应较快的工作节奏等。

除个人就业观念和性格方面的主观因素外,“尼特族”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社会支持的缺乏是这一群体就业意愿不足的因素之一。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相关公共就业服务存在覆盖面不广、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若要提高该群体的就业意愿,仍需从就业支持这一关键变量入手。

家庭也是影响该群体就业意愿的另一因素。虽然调查显示不升学未就业青年的家庭条件处于一般水平,56.28% 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0 万元,但这些青年所处的家庭经济实力仍足以供养一个剩余劳动力,不需要其进入就业市场就可以实现生活基本保障,这使得他们就业的客观动力不足。课题组在调研中还发现,家长的溺爱与强势也不利于青年就业:很多年纪较小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后因成绩原因无法升学,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家休养生息,便于管理,怕过早进入社会“学坏”;大学毕业生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去一些待遇较好、收入稳定的单位,如果目前没有找到理想单位,宁可在家待业也不要先去就业;还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工作不工作无所谓,只要健康开心就好,家里条件也供养得起孩子一辈子不工作。

不失联、不失教、不失帮:不升学未就业现象的破解之策

“尼特族”在身份上由于已经离开学校,不属于学生;又由于未就业没有被单位管理,处于事业“空窗”期,这种人生“悬置”状态如果长时间持续,就有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失控”。更具影响性的是,这些具备劳动能力的青年自愿选择不就业的生活状态所形成的舆论导向,不利于奋斗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养成,其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消解了社会的实干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广大青年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因此,不升学未就业现象,不仅是青年个人的问题,更是具有一定辐射面的社会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做好相关工作。下一步,可从摸清底数、引领发展、环境帮扶三个方面入手,做到人员不失联、思想不失教、支持不失帮。

“不失联”——摸清“尼特族”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诉求。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青年群体的就业意识、就业倾向、就业环境、就业状况等也在随之调整,尤其是疫情之后,市场的主体、环境、评价机制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青年就业相关的情况和数据进行持续监测,详细记录青年就业的发展变化,为就业分析、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就显得极为重要。2019 年,人社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将16—35 岁有劳动能力、失业一年以上的青年纳入计划,建立健全覆盖求职创业全过程的帮扶机制,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已经关注到“尼特族”這一群体并积极采取措施。接下来,可以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共青团基层组织等,对辖区内不升学未就业青年进行摸排登记,了解掌握家庭情况、不就业原因、求职意向、技能水平等基本信息,将其纳入联系范围。

“不失教”——加大对“尼特族”的思想引领和职业辅导。该群体暴露出来的择业时的依赖和逃避心理,应当引起重视。在注重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工作不分贵贱只是社会需要”的认识,帮助其成就自强自立之品格,以阳光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遇到的困难,激发他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奋斗成就未来的动力。同时,建议引入“蓄能期”理念,倡导青年就业终身能力提升模式,鼓励他们有效利用这段未就业的空档期,将其发展为人生的“蓄能期”,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性赋能。此外,还可提供更多“面对面”志愿服务、实地调研、参观访问的机会,加大思想上的引导,让“尼特族”在待业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避免形成负向人格。具体到就业指导方面,可以根据该群体不同类型的未就业动机,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并将其作为一个较为长期性的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同时增设就业心理辅导,在其人生发生危机或陷入低谷时,能够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其度过困难时期,勇于面对人生的挑战。

“不失帮”——加强对“尼特族”的社区帮扶和家庭支持。可以借鉴日韩等国“就业支持站”的做法,在青年接受职业诊断时,制作求职卡片,进行职业测评,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优劣势,以备求职时更好地推销自己。同时还可以协助青年处理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人事、医疗、金融、社保、纠纷等事宜。社区可以提供更多公益性岗位,发掘不同青年的兴趣点,变个人兴趣为职业乐趣,让他们在满足兴趣的过程中逐渐体现个人的价值,并从公益性岗位逐渐过渡到正常的社会职业,让公益性岗位成为他们未来就业的“孵化器”。社区还可以提供部分以参加工作或劳动为前提的经费资助和项目帮扶,鼓励他们从事“自雇性”或“灵活性”的工作。此外,还要重视家庭支持的作用。通过专业的社工组织,为其家庭提供互动模式的治疗服务,帮助其改变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逐步提高家庭对该群体再就业的支持力度,从家庭结构角度帮助该群体就业创业。

青年是最具活力的就业人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落实好“稳就业保民生”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既教育引导好这一群体,也尽可能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尽快参加工作,尽早融入社会,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青年就业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