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以武汉大学为例

2021-01-28马成龙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双一流导师

刘 钒 马成龙

一、研究背景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对于新时代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2年以来,武汉大学先后创建了多个直属学校管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并陆续作为独立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承担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20年,武汉大学独立开展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10家,分别是发展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上述科研机构在党建、行政、人员等方面接受武汉大学的指导与管理,在对外交往、项目研究、成果评价、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相对独立。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人文社科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存在问题,清晰认识各类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个性与差异,为制定更符合人文社科科研机构实际情况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分析

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关于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的专题性研究成果,比较接近的研究文献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黄之鸿等认为,全球化时代需要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变革,通过“全球创新学院”,精准定位智慧城市、生态环境、医疗健康、智能教育等领域培养科技人才①。张会文提出,以研究生培养为中心,对交叉学科人才的特征及培养机制要素进行探索②。程小芳等认为,交叉学科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针对目前各校研究生培养现状,尝试建立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重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构筑大学科的教学新体系以及建立高水平导师遴选机制,将科研、教学相结合,在科研中培养创新人才③。谢全胜指出,改革需要从内在本质方面进行变革,应该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更新培养思想,使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与当前实际的培养需求相符合,最终使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性得到提升④。

(二)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研究

刘贤伟等指出,当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三种战略联盟关系:合作联盟、协作联盟和协同联盟关系⑤。杨慧珍认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要求重视导师制度和学生特点、注重教育培养过程的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注重自身对于创新的要求⑥。张会云等认为,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产学研”多因素协同培养,应当以科研项目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探索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⑦。

(三)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研究

郑床木等认为,针对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问题,应当紧抓改革契机,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弹性学制,优化培养目标,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培养质量⑧。许硕等指出,将“科教融合共建学院”作为我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新探索,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不断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开辟新途径、创造新经验⑨。程琳琳等认为,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国家应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加快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⑩。

(四)以科研团队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研究

黄超等认为,基于多元导师团队的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能有效地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导师的师资水平,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⑪。王亚珍等提出,以主导师与研究方向相近的辅导老师组建导师团队,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最终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设计能力的提升⑫。陈娟认为,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有利于充分吸收集体的智慧,提高教育水平,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导师教研水平的提高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⑬。段晓歌认为,建立导师带教制度,不仅能够让青年导师快速进入角色,掌握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也可为科研团队注入新的活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⑭。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总体分析

1999年4月,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三轨制”格局,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三者分别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由于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体制、规模和条件上的不同,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有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院制

实行“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的模式,这是高校普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统一招生管理方面,建立了包括命题、初试、复试、录取等环节的规范程序,招生分数线统一划分,招生计划统筹使用。各研究院所分别进行招生宣传和复试组织,最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录取;在教学管理方面,成立由不同研究院所专家构成的一级学科教学委员会,设置统一的课程,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在导师管理方面,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与条件、遴选聘任、考核评议的要求与程序,由各研究院所按照统一规定具体完成每个研究所导师的遴选聘任工作。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高校与科研院所或者高校与企业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通常在第一学年,联合培养的学生需要与非联合培养的学生一起学习校方提供的统一课程,联合培养导师指导科研训练以及论文写作。在修完校方要求的学分之后,从第二学年起,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院所方导师的项目中,在院所方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和项目研究,并确定研究方向,最终完成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最后由校方颁发毕业证书和授予学位。在读期间,学生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成果由合作双方共有。

(三)科研机构的培养模式

一类是以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为代表的国立科研机构,各研究所设立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有完整的行政人员和师资配置,其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规划、培养过程管理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高校相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这类科研机构构成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

另一类是隶属于高校的独立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师资有限,依托于高校进行研究生培养,在党建、行政、人员等方面接受高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与管理,在对外交往、项目研究、成果评价、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相对独立,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依托院系的教学支持和学术指导,与相同或相近专业的院系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

四、人文社科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文作者从2021年2月25日至3月2日对武汉大学文科科研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武汉大学文科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调查问卷》,回收206份,有效问卷206份。其中参与调查的学院有发展研究院(近三年招收硕士12人、博士5人),占比6.31%;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近三年招收硕士80人、博士34人),占比22.82%;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近三年招收硕士51人、博士14人),占比15.53%;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近三年招收硕士51人、博士13人),占比23.3%;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近三年招收硕士21人、博士11人),占比20.39%;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近三年招收硕士30人、博士16人),占比11.65%;接受问卷调查的人数分布基本合理。

(二)问卷分析

1.关于导师指导问题

关于每周与导师会面的次数,83.5%的研究生表示,每周与导师会面的次数在0—2次;13.11%的研究生表示,每周与导师会面的次数在3—4次。关于导师指导方式,55.83%的研究生表示,导师对其一对一指导;34.47%的研究生表示,导师进行一对多指导;9.71%的研究生表示,导师不直接指导或几乎不指导。关于对导师的期望,71.84%的研究生表示,希望导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20.39%的研究生表示,希望导师重视其想法;7.7%的研究生表示,希望导师给予其很多科研项目。关于从导师处获得的补助,88.83%的研究生表示,每月从导师处获得的补助不足500元。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文科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大多数研究生在导师较少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第二,尽管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次数较少,但指导往往单独进行,更加满足研究生的个体化需求,因此大部分研究生能在有限次数的指导下高效率完成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且绝大部分研究生有其自主的想法并能获得导师精准的指导,这体现了研究生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普遍性以及导师精准指导的重要性;第三,大部分研究生每月从导师处获得的科研补助不足500元,这一方面说明补助资金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的影响很小,另一方面说明补助资金的缺少可能会限制研究生进行某些科研任务。

2.课程学习

关于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作用,61.65%的研究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理论素养得到很大或较大程度的提升;32.52%的研究生表示,自身的学术能力和理论素养得到部分提升。关于课程学习对今后自身的发展,73.78%的研究生表示,课程学习对今后自身发展有较大的提升作用;22.31%的研究生表示,有部分帮助。关于知识来源和综合能力提升,77.67%的研究生表示,知识和综合能力提升来源于导师传授、自身学习及团队带动;17.96%的研究生表示,主要来源于自身学习;4.37%研究生表示,主要来源于导师传授和团队带动。关于课程开设是否合理,76.21%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或比较合理;16.99%的研究生表示一般合理。关于自身所在研究院和学科相近学院的区别,45.15%的研究生表示,区别在于科研环境更强;34.47%的研究生表示,区别在于学习氛围偏弱;20.39%的研究生表示,区别在于师资力量较少。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对于学术能力、理论素养、研究生自身发展,课程学习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进一步来说,研究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来源于课程学习,更多来源于课程学习、导师传授及团队交流的有机结合。但不可忽视仍有部分研究生表示课程开设不太合理,有近一半研究生认为,所在学院和学科相近学院区别在于科研环境更加浓烈,表明文科科研机构尽管学习氛围和师资力量上不如学科相近学院,但在科研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3.科研训练

关于每年参加的科研项目数量,50.74%的研究生表示,参加了1到2个;31.07%的研究生表示,参加了3到5个;10.2%研究生表示,参加了超过5个。关于每周用于科研的时间,32.04%的研究生表示,在0到10小时;32.04%研究生表示,在10到20小时;35.93%研究生表示超过30小时。关于科研是否带来学术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提升,63.11%的研究生表示,得到很大或较大程度提升;32.04%研究生表示,得到部分提升;关于科研项目对今后自身发展是否有帮助,83.98%的研究生表示,有很多或较大帮助。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研究生每年都会参加科研项目,且有将近一半的研究生每年科研项目超过3个,因此科研是文科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研究生每周从事科研的时间超过10小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科研时间超过20小时,体现出研究生从事的科研数量和质量有所保证。

4.就业实习

关于人文社科科研机构是否应该给研究生提供更多实习,35.92%的人认为应该提供较多实习;57.28%的人认为应该提供适度实习。关于职业规划,24.76%的人想在高校工作;32.04%的人想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13.11%的人想去企业,30.1%的人暂时没有明确的规划。关于研究生自身对就业的期望以及如何提高研究生就业率,通过研究生详细地填写问卷,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希望所在学院及时发布实习和就业信息,并进行实习培训,对就业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和指导;二是希望减轻高年级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以便有更多精力进行实习和就业;三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就业规划的研究生,应当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如对于想继续在高校工作的研究生,加强学术论文的指导;对想去政府机关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更精准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对想去企业的研究生,让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有效衔接;四是希望针对性地与其他高校进行渠道搭建,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智库。

五、人文社科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访谈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整理,发现研究生在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就业实习等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其中研究生最关心、最希望得到改善的一些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走访数位不同机构的专职教师,得到了专业性的答复。

一是部分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存在一些困惑,认为导师只注重自己的学术研究,对学生诉求,如对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希望推荐实习岗位、有效指导等诉求并不关心。教师的回答是:研究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导师不是万能的,具有一定局限性,应积极与导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不仅要跟随导师学习科研方法,还要跟已经离开高校的师兄、师姐多联系,向他们学习成功经验;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做好与研究生培养相关事宜的统计、监管和投诉,在导师、学生、科研机构、学校的共同参与下统筹解决相关问题。

二是部分研究生对课程学习存在一些困惑,认为有些课程开设不合理,比如课程过于理论化、严重与实际脱节,压力大、基础性课程太多、专业性课程较少。教师的回答是:研究生应当积极看待理论课程的学习,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学术思维的形成非常关键。部分研究生对本学科研究内容和前沿了解不深,或者对学科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即使纯理论占的课时比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与实际脱节;对于部分开设不合理的课程,学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应该结合具体学科和各个机构的特点,通过专家咨询和全体学生投票等方式共同对课程进行调整,如增加实践课程以及提高前沿课程所占比例,同时做好课程质量监督。

三是部分研究生对科研实践存在一些诉求,认为一味布置科研任务不尊重学生发展,在没激发出兴趣的情况下,布置任务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教师的回答是:对于学术研究,先从基础性科研开始,明确自己是否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即使不做学术研究,也要本着负责的态度,把最基本的科研任务完成。同时正确认识工作和科研的关系,系统的科研训练不仅是人生的阶段性任务,还能够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规范的语言表达,对于以后工作大有裨益;科研机构应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不急功近利,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避免完全是出于导师的需求去单方面压任务给学生。应该通过填写科研任务明细表统计学生的参与情况,并由学校方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抽查,对严重滥用学生劳动的情况,要约谈导师或科研机构领导,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

四是部分研究生对实习存在一些诉求,认为自己不想继续从事学术道路,希望能尽早工作,但毕业论文要求和科研任务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希望能减轻科研和毕业要求。教师的回答是:研究生应目光长远,扎扎实实提升自身能力,如果研究生时期自己的任务完不成,工作以后的任务也很难完成。而且学术研究可以培养很多能力,如写作、逻辑分析、数据处理和外语能力,都是以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和认识到研究生在实习和求职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学生倾向于非学术工作,导师、科研机构和学校应当予以一定的尊重,做到因材施教,主动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机会。

六、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双一流”建设、新型特色智库建设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新要求,高校科研机构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国家战略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学校层面

研究生教育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重视科教创新,坚持深化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更加重视独立科研机构的作用。由于定位和需求不同,传统二级学院和文科科研机构在科教创新中往往表现出求同存异的合作行为,二级学院和文科科研机构应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选择合适的“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目标和主体。一方面,以打造智库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有助于二级学院更好地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和学科综合优势,凸显办学特色,促进文科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运行;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有助于二级学院向科研机构“借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能力、吸引优秀人才,始终立足科学前沿培养创新型人才。进一步讲,二级学院与文科科研机构在科研分工中有明显不同,二级学院的“面”更广,学科覆盖全,更注重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优势和基础研究优势。文科科研机构的“点”更强,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方向的突破,更关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具有较强的科研专业性。

高校应不断完善和保障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目标协同性,有效整合二级学院与文科科研机构的科教力量和资源,打破课程设置的院系束缚,使科研机构和二级学院的课程相互打通,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充分吸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科研机构的意见,充分考虑课程特色(选修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进行必要的调整),凸显科研机构自身特色。

(二)科研机构层面

文科科研机构应进一步贯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思路,保障研究生个性化培养需求。在课程体系上要不断完善,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的深度,更加重视理论学习的“质”而适当减轻“量”;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培养与实践培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向前沿研究靠拢,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升。此外,在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选修课程所发挥的作用,调整好各分类课程之间的比例,最大限度发挥科研机构个性化培养优势。

就业是文科研究生高度关注的问题,科研机构应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实习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不断拓展研究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各个高校、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沟通合作,同时与校外就业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长久有效的交往,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建设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和学业规划、提供就业实践、传授求职技巧、提供对口就业信息,将就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及时发现、收集研究生在实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纳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建议,实时调整研究生培养机制,助力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文科科研机构可以探索联合举办博士生论坛、跨学科博士论坛等研究生交流活动,积极向学校争取倾斜性资助,联合探索共性问题,交流学习和就业信息。此外,科研机构还需要鼓励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各自专业课、选修课的特色,编撰高水平的教材,并积极向高校研究生院争取支持。

(三)导师层面

文科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形式上相对独立而实质上紧密结合,研究生导师应更加尊重研究生的想法,注重引导研究生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研究生的详细培养规划和操作方案,并负责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与监督。同时更加重视研究生的需求,不先入为主,支持和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及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并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找准导师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结合点,激发科研机构研究生的创新活力。

此外,学校应探索完善科研机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和资格条件,从整体上提升科研机构导师队伍的水平。在遴选导师时,可以探索成果的多元化评价,特别是加大智库类成果的评价权重,高度重视导师候选人利用科研项目训练研究生的实际效果,重视考察导师候选人的真实学术指导能力,使师资力量得到质与量的提升。在质的方面,应该积极为科研机构引进高资质导师,其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备因材施教的态度和差异化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在量的方面,为高校青年导师争取深造的机会,使师资规模不断地扩大,解决科研机构专职人员不足的问题。

在文科科研机构普遍体量较小、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更多推动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按照第一导师、第二导师明确责任、义务和利益分配。还应加大校外专家、行业导师的选聘、使用的力度,积极面向行业、政府、智库组织等遴选聘用一批实践导师。

(四)学生层面

学校和文科科研机构要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调整心态,不断适应学术科研生活。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需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要主动扩大阅读范围,包括阅读文献了解前沿实验技术、制定实验计划、记录并分析数据、发现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论文撰写等。

科研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研究生在思想上要重视科研,通过自身兴趣以及导师指导来进行实践锻炼,提升自身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智库型创新人才。同时应及时明确就业规划,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效率,也可以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同时尽早明确研究方向,达到毕业资格,为实习或进一步深造留出时间。

注释:

①黄之鸿、洪明:《全球化时代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变革——以“全球创新学院”(GIX)为例》,《教育与考试》2020年第1期。

②张会文:《交叉学科视角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机制改革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4期。

③程小芳、杨志花:《浅谈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才智》2020年第9期。

④谢全胜:《浅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当代教研论丛》2019年第3期。

⑤刘贤伟、马永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方式研究——基于战略联盟的视角》,《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⑥杨慧珍:《新工科理念下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6期。

⑦张会云等:《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产学研”多因素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45期。

⑧郑床木等:《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18年第4期。

⑨许硕、李靖:《国外科教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2期。

⑩程琳琳等:《科研单位研究生创新能力探析》,《农业科技管理》2017年第4期。

⑪黄超、朱健:《基于多元导师团队的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9期。

⑫王亚珍等:《基于项目+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第2期。

⑬陈娟:《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12期。

⑭段晓歌、高凯、熊万:《以科研团队构建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14期。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双一流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逆行者的武汉
V eraW an g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