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体验的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探索
2021-01-28段微晓
段微晓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 25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和其他知识性课程相比,思政课内容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学方法不仅仅是将思想、政治、道德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实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当前,在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觉接受教学理论指导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还不善于主动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甚至存在只重视教学内容研究、不重视教学方法研究的现象,结果是教学实效性较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以教育现象学理论为基础,探索回归青年生活体验的思政课具象化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意在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一、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的认识论基础
范梅南提出,生活体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现象学研究是对生活体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对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的本性或意义的更深刻理解。生活体验最基本的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2],可以作为产生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日常生活的具象化教学能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同频共振,从而引起思想上的转变。
(一)生活体验是一种意识自觉,是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是实现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前提
一方面,生活体验是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的意识,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对生活的态度,它的存在并不明显被察觉到,但是可以通过反思的形式意识到它。生活体验是一种意识自觉,是经历事情之时首先在头脑中出现的、可能并未明显察觉到的思想观念或看法。这种观念和看法基于个人的经历、教育、成长环境等等方面,是理论得以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生活体验具有“可感受性”。存在相同的或是感同身受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实用的”生活体验。现象学的描述是对生活世界某些方面的恰当的阐述,它和我们的生活体验产生共鸣,让我们频频点头,因为所描述的体验我们曾经拥有或可能拥有过。一个成功的具象化教学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再现佐证生活体验。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展教学探索,通过生活体验建立起教学内容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具象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具象化教学本质是一种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实践体验过程
人的生活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外在因素和知、情、意、信、行等内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具象化教学通过对生活体验的情景再现的方式,将不同主体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对话、动作表演、情绪表达等可体验的实践过程,从一个整体性的视角再现同一事件中多个主体的内在思想状况,进而引起对导致不同思想观点、价值观的深层原因的思考。生活体验能够被具象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体验过程激发了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其原因往往是由于主体自身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现实要求不一致。因此,具象化教学的整个过程既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也是实现其思想自觉转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的思想品德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再思想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实现了思想上从现实状况到社会要求的超越。
(三)具象化教学通过具象呈现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受教育者的认知感悟,最终实现其自发的理性思考
学习者的情感、情绪、兴趣与激情等在学习行为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3]在学习中充斥着各种情绪,欲望、焦虑、愿望、挑衅、乐趣、愉悦、厌恶等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4]契合青年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其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生活体验的“具象化”情境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一是直接思考真实的问题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灵活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通过视频、音频、故事、符号及各种仪式等可感知的形式,特别是通过学生自主文化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等内容转换成学生可亲身体验的事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思考空间和更直接的感受过程。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客观依据,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够有效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其原有的认知。
(四)回归青年学生“个体生活体验”的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意在使学生自觉地发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对象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应当是一个实践过程。它是“把社会要求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观念、品质,进而‘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5]。“内化”之所以可能,在于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本质是教育内容同受教育者自身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认识心理、情感意志息息相关,与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也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回归青年学生“个体生活体验”的教学通过学生“体验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困难的情境,从而自觉发现理论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的基本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新的研究态度,即面向教育实践本身,贴近生活的研究态度。教育现象学强调受教育者本身的生活体验,强调受教育者通过事件回溯过程实现自我教育。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贴近生活的”方式可以促使教师不再泛泛的灌输,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生活体验本质来源于日常生活世界,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是通过生活世界的“内化”构筑生活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的生活是什么样,这个人就是什么样,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之所以可能并发挥作用,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价值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原则。二是生活体验是来自于青年学生或青年人身上真实发生的社会实践,其中的问题和矛盾能够反映学生自我的内部诉求,触动其内心的感受,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转化的过程。
(二)具象化教学形式的选择要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特点
“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则是在一定的内容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般地说,内容居于支配地位,形式则居于从属地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8]一方面,具象化教学的本质是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对情境的讨论与互动使置身其中的人产生同情、怜悯、愤怒等等情感,带来内心的触动,产生想要去弄清楚和解决问题的渴望,其目标指向是价值观的塑造。纯知识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显然不适宜运用具象化教学。另一方面,并非思政课所有课程的教学都能够运用具象化教学,也并非所有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具象化教学。高校五门思政课,除“形势与政策”外,“基础”“纲要”“原理”“概论”四门思政课,其内容从历史到现实,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其在中国的发展与运用,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及多种具象化教学形式。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使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出最大功能。
(三)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运用
具象化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具象化教学过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接受其对自己思想上的影响。以角色扮演的具象化教学形式为例,需要学生对理论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地融入角色,对角色反映的观念及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避免对于情境中问题的讨论和阐释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和事件本身,也才可能使学生在面临习惯的思维方式以及观念、价值观等矛盾时,自觉运用理论思考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其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四)主题是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的核心,体验是其教学过程的实质
“主题就像一颗颗星星,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意义的星空,靠着主题之光,我们能遨游并探索这个星空。”[9]具象化教学的主题是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凝练的综合性问题,应具有问题的张力。将主题即综合性问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具体的个性化问题,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体验。主题是体验的内容,决定了具象化教学的形式和过程。具象化形式是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体验领会其所阐释的主题,获得其背后的意义。以角色扮演为例,先找出问题,再表演问题,然后讨论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扮演角色和观众的体验能够引发对于角色的思考以及探究和比较问题情境的各个方面,体验过程中价值观、道德、政治、文化、人际关系等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也可以称作“故事化”教学。“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有时,一个人要活下去需要故事甚至胜过口粮。这就是我们彼此为何要将动人的故事口耳相传并珍藏于心,这样的作为也是人类珍惜自己的表现。”[10]一个故事之所以在学习中有用,是因为它提供了抽象论述中失掉的具体背景。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过程正是对具体背景的再现过程,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因而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上,既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又充分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上,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是以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为逻辑起点,以学生自主发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为主线,发挥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重塑情境使学生的心智与教学内容建立起互动,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从而自觉赋予学习以意义。基于此,角色扮演的具象化教学模式通过使扮演者和观察者都处于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并且渴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对情境的理解,成为适合思政课的具象化教学呈现方式之一。
(一)角色扮演的思政课具象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可以描述为:选择个人生活体验的问题事件,经过反思与回顾、表演与阐释、讨论与评价,到探究原则与追寻意义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朋辈间的沟通,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与别人观点的比较中,在面对不同角色的换位思考中完成自己信念体系的调整和确立。首先,围绕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尽可能收集与其相关的个人生活体验的所有情形,寻求可探究的生活事件。其次,由师生共同进行主题分析,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生活事件,围绕问题或矛盾冲突进行反思与回顾,确定人物角色和基本故事内容。再次,选择有相同经历或想要去挖掘角色的学生作为扮演者,其他学生作为观众,明确作为观察者的任务,进行课下排练,之后完成课堂的表演与阐释。在此过程中,事件具有了个人色彩,并成为亲身经历的重要部分。最后,需要观众对角色扮演进行评论,并对事件中的问题与矛盾、人际关系与个人困境等进行讨论,探究行为的一般原则与意义。学生通过事件的再创作过程,思考其所扮演角色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其对事件的理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能都会发生变化,事件本身过程可能变化不大,但对事件的看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完全不同了。
(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遵守公民道德准则”部分内容为例进行具象化教学设计
首先,明确关于“遵守社会公德”内容作为具象化教学的主题。其次,设定讨论问题“你身边反映社会公德的事件”。再次,选取“车辆乱停”“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设施”“随意乱扔垃圾”“餐厅超市插队”等5类事件进行描述与讨论。最后,将表演背景设定为校内各个场所,确定呈现矛盾冲突的两类角色,违反社会公德与维护社会公德的人物,通过具体行为、对话和旁白表现人物间的思想冲突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对各类事件进行还原。通过直观体验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社会公德对每个人生活的影响,遵守公共秩序是使生活有序化的根本保障。
(三)具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合适的教学设计和对学习的组织,旨在通过体验、讨论及反馈等,使学生自主地发现理论、概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区别于灌输模式,具象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也是学习模式,教学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成功的教学不是使用一大堆技术,也不是给学习者反馈许多词汇,而是通过词汇、活动、工具、引导性反思、学习者的努力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1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课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具象化教学设计,丰富具象化教学内容和形式。校园符号、校徽校训,学校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身边的故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容易对其产生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四)具象化教学过程是基于情境创设的生活体验过程,其最终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来检验
教学效果的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及手段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所发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予以确定”[12]。教学效果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的督促,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因此,教学效果评价应该是描述性的、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而非单纯的“有”或“没有”的简单结论。一方面,思想观念层面的变化往往很难通过某种方式体现出来。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较大,难以明确是由于学习了某一门或某几门思政课就产生或形成了一种观念。另一方面,具象化教学模式强调通过体验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体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体验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为例,无论是作为角色的表演者还是作为观众参与讨论,结果通常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因此,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可以通过抽样访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发生的变化,通过收集学生实际完成的作品,以及学生在假设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变化。
(五)具象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与生活体验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力图抓住某些体验的教育本质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扮演者的言语和故事情节,通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引发的结果表现出来。既实现了理论内容的隐性灌输,又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发生在眼前的人际关系问题,拓宽了学生研究问题的领域”[13]。可以说,角色扮演的事件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在个人取向方面,角色扮演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其个人价值,通过群体的帮助解决个人的困境。在社会取向方面,它能够使个体凝聚起来,通过恰当、民主的方法,一同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问题。基于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情境的角色扮演全部过程,可以使学生学会自发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
具象化教学通过对生活体验的回溯使学生置身其中,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一定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和体现者。但是,在思政课具象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思想品德的表达者和体现者,成为了教育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思想观念的理解、筛选和吸收,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关于思想品德的外在要求。“没有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就难以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14]回归生活体验的具象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演绎,挖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使是观众,也能够通过将自身的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投射”到角色身上,从而获得对自身思想品德等状况的认知。这一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调控了不同学生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差异的同时,避免了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同学生的思想可能存在的对立乃至冲突,使教师和学生处在相对正向、积极的关系中,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