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唱训练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有效途径研究

2021-01-28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师声乐音乐

韩 悦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因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着师范性和实践性不足的现状,高师声乐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受到高师声乐教学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视。新时期课程思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等都对高师声乐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合唱训练为高师声乐教学实现新时期的要求提供了综合素质训练的基础和方向。合唱训练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在实现高师声乐培养目标上的不足,并在高师声乐的课程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面临的新要求

(一)课程思政提出的新要求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1]这为高校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声乐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承担好育人责任,是当前声乐课程建设的重点。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也是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1.教学对象的变化——均衡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去关注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达到教学的均衡性。在合唱训练时,尽管学生的演唱水平和学习程度各不相同,但教师都应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到训练当中,并认真完成每一项训练任务,以达到训练目的,这也是贯彻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公平”的重要体现。

2.教学视角的变化——综合性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需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去审视教学。在合唱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着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思索音乐与人生的关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使合唱训练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良好体验,最终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体现教学的综合性。

3.教学要求与课程理念的变化——选择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课程基本理念成了音乐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成了音乐课重要的基本理念。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的鉴赏内容中,鉴赏范围被拓展了,选择性也增大了。将合唱训练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美感有更好的体会。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听辨能力的训练,什么是美的声音,什么是不美的声音,并选择性去鉴赏。只有将审美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上,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将合唱训练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中,是符合新教学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

二、合唱训练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实现新时期对声乐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不断探索高师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合唱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恒心及协同合作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对高师声乐教学实现新要求有重要意义。

(一)合唱训练是高师声乐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

高师声乐教学如何落实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合唱训练的广泛应用,是新时期培养高师声乐教师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有效途径。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专业课程的设计创新,如要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就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性“课程思政”目的。

1.合唱训练有助于提高集体意识、实现育人合力

合唱艺术是建立在配合意识及平等观念之上的,只有融合集体音乐中的各要素,才能达到完美的整体效果,因此,把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列为音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合唱训练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边演唱边聆听其他声部,协调好个人与集体、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均衡统一。学生在与他人协作中也增强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了合唱训练效果。教师也应多鼓励学生,推崇团队合作精神,实现育人合力的目标。由此可见,合唱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既有利于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团结的集体,也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合唱训练能够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美育人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为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的课程价值 。”[2]合唱作为声乐演唱的一门综合艺术,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发声技巧、声部的训练与配合、音准及节奏的把握、力度的强弱变化等专业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等。在合唱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学到诸多音乐常识,还能在其中体验到热情、深沉、激昂、壮阔的多重情感,使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中获得诸多启发。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入合唱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以美好的思想和友善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应对一切困难和挫折。由此可见,合唱训练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合唱训练是衔接高师声乐课堂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

在高师声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学生毕业不知如何去“教”,或者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较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及角色转换。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通过多声部作品的合唱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分声部排练到合唱指挥及协调管理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换,增强学生对新鲜事物的适应能力,也给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更好地顺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1.团队协作与经验分享是两者一致的要求

合唱训练中对团队协作和经验分享的要求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集体课及课外活动中的要求是一致的。高师传统声乐教学的组织形式多为“一对一”为主、“小组课”为辅,小组课的教学内容以独唱为主,合唱、重唱形式较少,而合唱训练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局限性。合唱训练的形式,使得高师声乐课堂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更为接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团队协作和经验分享,有助于满足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艺术》(2013年)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实践的教育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把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的优点,能够换位思考,具有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合唱训练,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找到自信,也可与人分享、交流经验。

2.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是两者共同的追求

强调音乐实践和追求音乐创造,是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合唱训练自身的追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强调音乐实践”的理念。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歌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以及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在合唱训练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不断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也能更好地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比如,上海的彩虹合唱团,大多数合唱队员都是非专业人士,但是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已接近专业水准。由于它的大多数曲目都是原创的,题材新颖、与时俱进,旋律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在业界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深受大众肯定和喜爱。

3.学科综合化是两者共同的特点

合唱训练要求将视唱练耳、声乐、表演、作品分析等知识综合应用,为学生建立起学科综合化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好地衔接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程学科综合化的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教师需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其优异的音乐思维,这也是学生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3]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追求课程的整合、融合及综合。在合唱训练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听音训练,通常会要求学生先听音再发声,先想好怎么唱再出声,知道如何去唱比演唱本身更重要。因此良好的听音训练和敏捷的音乐思维为提高学生的音准、听辨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合唱训练而言,最密不可分的就是器乐伴奏和合唱指挥了,这也是一个合唱团的标配,三者虽然是独立的三个专业方向,但是都很微妙地融入了合唱训练当中,也体现了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三、合唱训练融入高师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声乐演唱基础知识与歌唱技能的融合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既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在合唱训练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声乐的基础常识和概念,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嗓音条件和学习程度等)选择适合的练声曲进行发声训练,再进入到常规的合唱训练。由此,合唱训练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合唱中较好地运用歌唱技能,使各声部有效统一,得到更理想的合唱效果。此外,良好的歌唱技能不仅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合唱训练的状态,极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轻松自然的歌唱状态,深刻体会到怎么唱、如何唱,实现声乐演唱基础知识与歌唱技能的融合。

(二)学习与教学能目标一致地融合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是在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一步的开发。在高师声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单一的发声训练(单旋律或音阶)到丰富有趣的合唱训练(简单段落或专业的合唱训练曲目),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及课后练习的指导,以达到教、学目标一致。在进行合唱训练时,教师需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而学生在教学中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不仅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什么,还需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学,而这个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转化。通过合唱训练,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重视合作学习的新方式,实现了学习过程与教学目标的融合。

(三)歌唱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融合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和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宽容的人生态度。而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还强调科学、社会及人文的价值。新课标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与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在合唱训练中,除了基本训练与技巧,还应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容,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正能量的思想情感。如混声合唱《长城谣》,由著名电影艺术家潘孑农作词,刘雪庵谱曲,在抗战时期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在合唱训练中,高亢的音调、缓慢的速度、充满爱国情怀的歌词,讲述了劳苦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场景,可激发学生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心灵得到升华,也使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高度融合。

(四)传唱红色经典“以歌育人”

声乐课程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承担好育人责任的要求,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在曲目选择上,加大红色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用。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长城谣》《北京的金山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在灿烂的阳光下》《幸福中国一起走》《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我爱你中国》等,使学生感受经典、体验经典、传唱经典,讲好歌曲背后的故事,实现“以歌育人”。

(五)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唱训练的有效融入,可以使以往单一的独唱、齐唱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而各声部的分配协作也能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多人共同学习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学习效率和竞争力,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高师声乐教学融入合唱训练的研究,笔者于2015年、2016年、2017年先后指导的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当古典遇上流行(一)》《当古典遇上流行(二)》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初探声乐艺术与手风琴结合的新伴奏形式》,均以音乐会结题并获好评。合唱训练的形式让参与学生人数达三十余人,同时很好地整合了不同演唱水平学生的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丰富了高师声乐教学、考试以及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演出中积累了合唱训练及指挥的经验。

结 语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在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开始积极地引入合唱训练模式,将独唱与合唱的优势相互融合,全面强化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音乐核心素养,为提高我国的音乐水平做出应有贡献。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将其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声乐教育的重要手段。高等师范院校是培育教师的摇篮,一线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极大程度取决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水平。因此在融合合唱训练的同时,可跟国外同等音乐或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有效促进课程资源和信息整合,为合唱训练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质性的帮助,也为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高师声乐音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