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域下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的互融共进

2021-01-28龚海燕熊天麟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互融中共党史二者

龚海燕,熊天麟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3/31/c_1127278288.htm.。2021年5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历来始终同向同行,不同时代演进中不断因时而变,时而汇流,时而分流,时而并流。现今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新发展阶段,二者如何因势“共兴”、与时“俱进”,既不简单回流,也不胡乱争流,合力发挥立德树人实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旨在“协同理论”视域下,梳理二者发展脉络,探究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互融共进的建设基础、发展方向及其路径革新。

一、何以能协同——汇流的源点探究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研究不同事物协同机理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理论重点探究纷繁复杂的系统在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下,从无序转变为有序的共性规律,以及系统在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协调自身内部因素从而保持自身结构有序性。

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发展是落实中央会议精神和政策文件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有效性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的内在需求,更是培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自觉。发挥好思政课在党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要使二者在协同理论指导下不断优化内部结构,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变无序为有序,变“分流”为“并流”以至“汇流”。比较二者育人目标内容定位、纵览二者历史发展嬗变、分析二者教学建设现况,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具备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教育目标内容的契合是二者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同属于认知观念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和知识性,二者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有着诸多契合。

教育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开展党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高校党史教学要做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3/31/c_1127278288.htm.,就要引导学生“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学习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②参见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同样,思政课教育目标也是“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 329.

教育内容上,高校党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发展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要讲清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讲清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讲清党的产生发展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而高校现有思政课建设遵循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专本硕博阶段共开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其中多门课程中直接包含了部分党史党建内容,课程教学就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中发挥的历史作用,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二)长期发展嬗变的互动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历史基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联系,党史教学始终作为主线或直接或间接地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发展中,其中更有近二十年时间,“中共党史”课程分两个阶段直接出现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之中。

第一个阶段是1959年全国马列主义课程教师学习会在北京召开期间,教育部把高校原只有一门“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政课调整为“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四门课程,“中共党史”课程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先是采用胡乔木编写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为教学提纲,1962年起使用教育部统编党史教材。这一阶段后因文革期间高校思政课建设基本停滞、“中共党史”课程多有中断而告一段落。

第二个阶段是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后,1978年教育部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普及中共党史课程的必要性。1979年全国高校即按统一部署普遍恢复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中共党史课重新彰显于思政课程体系。这一阶段持续至198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

近二十年“中共党史”课程直接彰显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两个阶段,直观反映了高校党史教学是思政课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实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陕北公学、华北大学等根据地革命大学先后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历史”等与党史有关的思政课以来,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汇流”“并流”“分流”交替发展,在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等方面虽几经更迭、多有转换,但始终联系联动,这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历史基础。

(三)教学建设现况的贯通是二者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1985年“中共党史”课取消后,相关内容先后散见于“85”方案的“中国革命史”和“98”方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中,“05”方案的党史内容主要存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比较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党的理论发展史内容虽一直有保留,但党的不懈奋斗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内容确实在调整中被压缩且缺乏应有的系统性。

2010年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党史工作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高等学校作为党史教育、研究、宣传重要阵地作用”。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人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EB/OL].http://www.gov.cn/govweb/jrzg/2010-09/25/content_1709604.htm.之后学界虽有一直呼吁研讨,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高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但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春天并未如期而至。网络信息化浪潮中知识的泛娱乐化和获取的便利性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有所回潮,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等有一定的缺失或曲解。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互融共进多处于学者交流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主探索进程中。

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9年3月18日中央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后,全社会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后2020年全面开展了“四史”教育,2021年党史学习更是蔚然成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党史教育和思政课建设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高层重视、中层发力、基层主动,事实上已具有全社会努力建好思政课、育好党史观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立德树人使命的召唤、党史教育热潮的兴起和党史教学、思政课建设探索进程的贯通,是二者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二、以何促互融——汇流的多维思考

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中共党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对于党史教育来说,思政课是促其入脑入心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党史素材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实践,是新发展阶段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中国特色思政课针对性的必然要求。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互融有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但二者“汇流”要汇出形式、汇出结果,就不能简单嵌套、随意杂糅,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予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在发展理念、师资建设、课程打造等方面形成内在关联、协同互融。

(一)发展理念互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引领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互融实践,要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胸怀大思政格局,培养大历史思维。

1. 胸怀大思政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①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526815664080364.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都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讲好“大思政课”,做到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者的互融要胸怀大思政格局,高度重视二者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既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充分利用好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不同历史进程中教育资源,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2. 培养大历史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都是重点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大历史思维培养尤为重要。大历史思维就是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指引大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党史厚重的历史中有重大事件、众多会议、鲜活人物、精彩故事,但二者的互融实践不是简单科普党史事件、会议、人物、故事的知识教育,也不能简化为思政课简单增加党史课程或拉长党史课时。

二者互融的实质是让大学生能认清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能把握历史、现实、未来的有机统一及其发展趋势。只有把大历史思维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才能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和科学发展,客观看待奋斗进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科学把握理论发展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理解历史规律,按历史规律办事,自觉承担历史使命。

(二)师资建设互融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党史内容关键在教师党史素养。无论是党史教学还是思政课建设,两支队伍的建设也要运用系统思维,既要加强整体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做大增量,加强党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又要盘活存量,在现有思政课教师中加强党史学习。

1. 加强党史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党史学科本硕博培养体系,但学科性质不够明确、学科基础薄弱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党史有很强的政治性,也有很强的历史性,到底是作为政治学的二级学科还是历史学一级学科,抑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独立一级学科,对此学界尚未有共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目前中共党史是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定位使很多学生侧重于政治学理论下进行党史学习。而且全国仅有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和延安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党史专业硕博生中科班比例小。①孙玉凡.我国高校党史教育的演变及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根据教育部最新要求,高校为达到思政课教师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近年来不断加大思政课教师的招录力度,但思政课师资队伍中党史学科专业人才失衡的情况愈加严重。因此,要鼓励高校多开中共党史本科专业,扩大中共党史本硕博专业招生数,这样才能逐步优化党史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党史专业教师比例,从源头上提升思政课教师党史素养。

2. 加强思政课教师党史学习

要利用好中央现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这支重点队伍的学习力度和制度建设,练好思政课教师讲党史的内功。

在强化思政课教师的党史学习中,要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尤其注重对党史的广度、深度学习,同时组织思政课教师参观考察革命老区和改革开放前沿等党史教育基地,使思政课教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中能正确认识党的辉煌成就和在伟大复兴中的曲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认识。

同时,利用“三集三提”的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党史核心问题和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好思政课教师开展“同备党史课”的教学研究,从道理学理哲理上解决教师对党史内容把握不准、认识不深、阐述不透的困扰,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课程打造互融

高校思政课是党史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是党史教学的灵魂载体,二者要在课程打造上互融。

1. 课程设置“开流”

百年交汇的历史新发展阶段中,党史教学在思政课建设中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条件成熟的高校恢复开设“中共党史”必修课,暂时困难的发挥集体力量,集中攻关,创造条件开设“中共党史”选修课。

2. 教学手段“分流”

党史教学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包括党史纪录片、电影放映、红色诗词吟诵、红色歌曲唱咏等,科技发展更给新时代党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形式。VR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红色景点虚拟仿真教学,MOOC手段的运用推广了混合式课堂互动教学,智慧教学APP的运用不断打造思政课的“活力课堂”。这些“分流”的手段更新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党史知识认知,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发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学生在具象化的学习中更能感受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动力。

三、以何强共进——汇流的强音把脉

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互融是为了更强地齐头共进、更高质量发展,二者齐头并进、共同高质量发展是二者协同的应有之义,既推进党史学科发展壮大,为党史教学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体现思政课的时代性、系统性、理论性、针对性,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建设。

1. 从需求侧角度考虑教学内容供给的体系化是做强二者共进发展的关键核心

共进需要唯实以求、唯效而谋,借助形式但不形式主义,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才是长久发展、长期向上的坚实基础。理念发展、队伍保障、课程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接受度和反馈性上,毕竟大学生是通过一门门的思政课程、一节节的思政课来感受二者的互融成效。

大学生是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共同育人对象。各个高校情况不一,党史内容供给的广度、深度、频度、强度、力度等,应该是因校制宜、整体设计。无论是在学校思政课程体系中新设“中共党史”相关必修课、选修课,还是先在现有课程中开展党史教学内容融入,“开源”“开流”都需要先对供给内容进行“汇流”“合流”,统筹确定各门课程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谋不定而先动必然导致简单化、重复化,耗散教师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弱化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的共进发展。

2. 从供给侧角度考虑教学内容供给的分类化是做强二者共进发展的坚实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内容,可以将党的不懈奋斗史的部分内容选择性融入。党史中的大量优秀党员故事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素材,如党的不懈奋斗史中所彰显的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优良传统作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国精神的铸就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中编和下编中有较多的内容是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在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的讲授中更是要把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自身建设史的相关内容加以融入。即使在讲革命时期,也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背景,坚持史论结合,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分析,讲清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讲清党的认识发展的不断深化,党的自身建设的持之以恒,不要只讲事件、只讲结论,要通过以党史视角对事件、结论的解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关于认识论中的真理观点、实践论中的发展观、唯物史观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内容,可以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灵活运用的事例结合性融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内容都可以结合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发展史等来讲授,帮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直观感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课,是讲授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 可以将党的理论发展史内容全程融入。理论阐释前先介绍每一代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经历,讲清理论提出的相关背景,从纵向横向视角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弄清了理论产生的来龙去脉,就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的时代性和接续性,同时也能对枯燥的理论进行生动的诠释。如讲述“群众路线”时,结合根据地时期的土改政策、红军长征中队伍的不断壮大、解放战争时期的后方大支援、新中国的枫桥经验、脱贫攻坚战役胜利等,帮助大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纪念是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又一次号角,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一轮冲锋号。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国家和人民的千秋大业,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身处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新发展阶段,具体、全面地溯源高校党史教学和思政课建设,系统、客观地探索二者的互融共进,对于实现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的共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互融中共党史二者
“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2020年“李大钊与中共党史研究”栏目发文统计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中职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互融”“互促”的常态化建设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