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维”解读
2021-01-28张素梅王祖良盘福东
张素梅,王祖良,盘福东
(1.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博物馆,广西 桂林 541100)
“人民”是一个念兹在兹的主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胜法宝。因为以人民为中心能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能汇聚磅礴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①《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06月09日。列宁指出:“因果问题对于确定任何一种最新‘主义’的哲学路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稍微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1]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脉络,本文拟从历史、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从历史的维度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源”和“本”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②《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年06月09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是唯物主义的具体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把握历史潮流、着眼历史任务、完成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变革,简单说来就是由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并且消灭一切阶级区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为此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资产阶掌握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可能彻底消灭阶级区别。”[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源”和“本”上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4]无论社会如何转型,“‘人民’这一概念始终用来指称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与少数人相对称。‘人民’是一个积极的正向的概念,是指无数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人,而不是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人。也就是说,‘人民’是一个抽象的复合概念,不能用来指称任何单个的人或人群:人民可以被代表,但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自称是人民。”[5]
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无限广大的、复杂的矛盾体系,现实存在着的事物,都不是由孤立的、单一的矛盾构成的,而是由多种矛盾交织起来,有着多方面的关系或联系的复杂过程。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观点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源”和“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和谐稳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引领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奋斗目标迈进。诚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对于我们现代条件来说是很高的一定阶段上,才有可能把生产力提高到这样的水平”。[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它应运而生、随事而制、因时而定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勇气。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进行矢志不渝的艰辛探索,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的梦想贡献智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扬弃的基础上,以更高更新的境界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到一个整体中,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是中国人民的引领者和服务者。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与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新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时代坐标,强化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与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铭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的“两个务必”,在相当程度上“两个务必”是新发展理念产生的“源”和“本”。中国共产党人牢牢记住“两个务必”,植根人民,自觉为人民谋幸福、努力为民族谋复兴服务,“两个务必”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领会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①出自《礼记·大学》:“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回望过去,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人的目标实现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二、从实践的维度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性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历史的事实,是一切思想观念的基础,而思想观念是由历史的事实所派生的。逻辑同认识史的统一,逻辑同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统一,表现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一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都产生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而“枪杆子”必须由保持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政党掌握,才能让人民取得政权。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正是这种极其务实的“源”“本”观,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江山。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的调整,中国发展面临国内社会转型与国际社会的复杂多变。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从容应对,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心一意谋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性,它的根本立足点和着眼点,是西方政党所无法想象的,也是无力为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吸收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无论外部世界和舆论怎样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依靠中国人民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胸,接受新生事物并自觉地提炼、升华、推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断从发现和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7]“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①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习近平总书记严肃警告“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公正平地享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7]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了,“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8]中国共产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因为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帮助我们保持定力,才有了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在风险和考验面前,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已变成了科学,现在问题首先就是要进一步研究出这门科学的一切细目和相互联系。”[9]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10]即不带有丝毫的主观随意性(臆断)和主观片面性,而是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这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成分,于是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11]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空谈理想,不徒羡虚名,不跟风追随,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源’和‘本’”。[12]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新发展理念的“源”和“本”是完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真理性。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个认知、评价的结果,又反过来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不竭动力。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2],最终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积极凸显自身的制度特色。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始终保持了对腐败的高压态势。及时把影响党的执政形象、腐蚀党的执政基础的蛀虫清除,雷厉风行的“排污净化”,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整个肌体的健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自我纠正、自我净化的伟大形象。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党的纪律,高度服从、重视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国家的政策。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普遍拥护社会主义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共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献言纳策。
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一以贯之,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知、理解和传播,在认可度、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广泛的程度。即使是处于偏远地方的人们也受到鼓舞。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性的证明。它从辩证法、认识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亲和力得到了充分地强化和展现,广大干部从内心深处认同与践行之,为人民群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因此中国共产党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事实证明,与西方发展模式根本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世界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强有力的人民政府、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宏观调控等让中国实现全面脱贫,共同奔向小康。
中国共产党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和开放的历史基因,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是多样性的,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能适用所有国家,中国共产党吸收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各国政党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世界各国政党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在深化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逐渐聚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下,不同程度地探索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7]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际竞争中凸显新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了让中国人民平安地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3]
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既不同于希腊式的城邦,也不同于罗马式的帝国,还不同于近代以来的美、俄等联邦国家,其规模和人口远非西方国家可比拟。“中国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不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以几个简单的标准对政治体制进行分类就可以归类的”。[5]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组织之外,“把大多数社会个体纳入政党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世界上的执政党中是极其少有的”。[1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系“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建构一套相应的机制体系保持稳定和发展。因此,不能用粗糙且经不起分析论证的想法,来给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贴标签。“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所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10]党中央积极倡导各国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中国人民在追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尊重他国的合理关切,在造福本国人民的同时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创造更加完备的条件。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10]“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服务业为重点放宽外资准入领域,探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坚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所有这些,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也为世界经济释放出巨大需求,成为新的增长源。”[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同发展、共进步的过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十四五”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将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更快。中国人民同心同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万众一心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众志成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文化优势及世界意义。所以说,从世界的维度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结语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历史选择,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重要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所以自觉地站在政治的高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可能造成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知行合一,贵在行动。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自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自觉地把党中央关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工作中去,在新时代新长征中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