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
2021-01-28张建张艳
张 建 张 艳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体育部 四川 广汉 618307;2.成都工业学院体育部 四川 成都 611730)
当前,我国各地方乡村建设已经初现成果,农村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要进一步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可以从体育角度入手,发扬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以文化传承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提升地区农民基础素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一、民族民间体育的相关概述
在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体育始终是不同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历史风俗、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其产生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自然有一定差异。贵州地区的民族民间特色体育形式为“彝族健身操、铁链械”,而江浙地区的特色体育形式为“三人穿板鞋接力”,不同的民族民间体育形式蕴藏着不同的体育文化。此外,拔河、秋千、杠子、皮条、踢毽子等均是由于不同地区风俗产生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形式,是基于悠久体育文化衍生而来的体育活动[1]。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们的体育活动而产生的,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显示出独特特征:民族民间体育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具有地区鲜明风格的体育文化形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具有充足的民间气息,是传统体育形式,与西方体育之间呈现出鲜明对比。
民族民间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构成内容,愈发受到重视,各地区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民族民间体育协会,组织多样民族民间体育竞赛与活动,这种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逐渐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人类体育体育文化的重点内容[2]。
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分析
(一)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就是在传承特殊形式的民族优秀文化,是对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地区业余生活形式的肯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开展各种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活动,能够通过多样化体育活动、文化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传递传统体育精神,领略地区民族体育文化风采,实现地区民族精神的传递,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能够深入发掘不同地方的乡村文化内涵,开发村落发展历史,发扬特色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乡土文化活力。乡村体育文化与地区村民农村建设发展理念相融合,在政府政策扶持之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体育文化体系,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的弘扬[3]。
体育文化是特殊产业形式,既能够打造成为体育文化品牌,又能凸显地区现存文化认同与文化凝聚力,促使地区人民积极主动践行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乡村精神文明,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支撑。
(二)发扬传统体育,提高基础素养
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有助于发扬地区传统体育活动,不断提升地区民众的基础素养。结合民族民间体育内涵可知,不同的体育活动中蕴藏着不同的体育文化,能够体现出不同民族、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精神文明与生活信仰。民众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感受不同体育活动的文化魅力,能够进一步引导民众思想,实现思想素养方面的培养[4]。
不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具有不同特点,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为爬坡杆、芦笙跳鼓、芦笙滚地龙、三角桩芦笙舞、跳雷等;彝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背新娘、民族舞蹈、抹黑脸、打磨秋等;壮族的体育活动形式为打陀螺、壮山花拳、板鞋竞速等。在组织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中,开展大量的特色体育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地区人民对于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借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其中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全面的少数民族文化储备体系,为地区人民了解民族文化与活动形式提供保障,从而提升地区人民的基础文化素养[5]。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经济增长
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有助于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地区政府不仅要加大经济、物质与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空间,通过文化发展带动地区经济,从而实现乡村的协同发展。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地方有关部门会立足于乡村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鲜明主题的体育文化活动,比如: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产业等,不断提升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5]。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伴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存在的,通过利用体育文化,打造“体育+旅游”的形式,以体育盛事吸引外地游客,以民族民间体育竞赛营造良好地区活动氛围,推动旅游、教育、影视等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资金资源,在保护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以此吸收体育文化传承带来的红利;发展特色餐饮等延伸产业,实现体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体育文化传承是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乡村振兴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挑战
(一)乡村振兴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文化是一个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孕育出的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体育形式及文化,其文化内涵符合地区历史的发展规律,符合地区群众的喜好与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也是地区民族特色之一,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凝聚地区精神力,发扬地区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其传承与发展可以成为地区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是进一步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
首先,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乡村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具有鲜明地域性,能够提升地区知名度,推动地区旅游业、农业产业、种植业等多产业的发展,凸显地区特色资源,展示地区文化魅力。在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地区体育特色与文化特点,扩大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覆盖面与影响力;同时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大力扶持体育文化的传承项目,提出各种体育文化保护项目,打造地区特色体育文化产业链,从而吸引外来资金,刺激本地区消费,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其次,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实现人口振兴。伴随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人口出现大量转移,乡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乡村出现劳动力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比例失衡等情况。在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各种体育文化产业,比如体育旅游、体育运动、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等,为乡村人民提供丰富工作岗位,将流失的人口吸引回来,同时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奠定乡村振兴的人口、人才技术,实现人口振兴目标。
最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够推动环境振兴与文化振兴。一方面,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人员与商机,推动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建设进程,乡镇政府纷纷加大对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从而提升乡村的整体生态水平,实现生态振兴目标。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乡村本土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各用人单位纷纷对村民展开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尤其是在旅游产业中,对村民普及地方的体育文化历史,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实现文化振兴目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1.乡村地域特色逐渐弱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积极发掘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对乡村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与创新,致力于“打造古色古香”的乡村环境。这一过程中,将原本古朴、珍贵的传统建筑物改造成整洁、统一的现代化古式建筑,将错落不一的羊肠小道改造成为整洁、规整的现代田园小路。虽说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乡村环境,但是也导致乡村环境丧失本土滋味,逐渐同质化发展,失去了地域民俗特色。
2.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足。随着近两年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各地纷纷开发特色小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文化节,开办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赛事等,以此吸引外来游客。但是,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缺乏对本地体育民俗特色的发掘,体育文化节日主题同一化,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容雷同,均为“体育赛事”“体育赛事期间的旅游”等,文化导向不足,不能够实现零散村落与大环境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影响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效果,阻碍了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3.缺乏文化振兴主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空间被压缩,大量民俗体育被现代生活方式所改变,与传统民俗有关的民族民间体育形式逐渐消失。与此同时,现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很多乡镇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家乡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而是向往大城市,希望通过外出务工改变生活状态;还有一些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学习传承民俗记忆与传统体育技巧,敲大鼓、踩高跷等体育民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传承主体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地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影响着地区文化振兴目标的实现。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策略
(一)兼顾内外“血液输送”,夯实文化传承基础
乡村振兴协同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问题就是外部供给不足、内部人口缺失。这就需要加强“外部输血”“内部造血”力度,协调兼顾人才引进与培养,为进一步发扬地区体育文化、推动文化振兴、人口振兴提供基础。一方面,要加强组织供给,结合乡镇基础环境,建设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将各种符合地区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以镇、村为单位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节,营造良好体育文化传承氛围,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组织“非遗体育项目”“民俗体育技艺传承项目”等,鼓励青年人继承体育文化,学习民俗体育技艺,加大帮扶力度,给予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保障等,让青年人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体育文化传承中,促使体育文化传承人成为乡村的主要职业之一。此外,乡镇政府要积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招聘“民俗体育文化宣传”“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乡村建设发展研究”“乡村产业经营”等不同方面的人才,以此支持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推动体育文化的传承进程。
(二)深入挖掘地区历史,打造特色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基因
立足本土文化,深入发掘乡村、村落中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俗体育发展历史、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当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元素,打造出属于乡村自己的特色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基因,为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针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存留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分析与筛选,去除一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落后思想文化的体育活动,保留具有农业生产元素、民间风俗元素、历史文化元素的体育活动,以现代科技手段留存。还可以将民族民间特色体育文化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乡镇政府网站、乡村旅游宣传片、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小视频平台中,实现特色体育文化基因的传递,占领更多的体育文化市场,发展体育文化传承体系。
(三)坚守特色体育文化阵地,积极开展现代化宣传活动
积极拓展体育文化传播路径,在坚守特色体育文化阵地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传播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传播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氛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及普及,人们的业余生活与娱乐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文化传播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展民族民间特色体育文化网络传播阵地,灵活利用网络化传播渠道,增加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影响力。打造多种不同的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特色体育节目,通过视频、微信等形式,推介体育旅游经历,分享精彩的体育运动瞬间,讲解不同的民俗体育活动来源、目的及其内涵,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民俗体育文化,进一步实现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
(四)融合特色体育发展,推广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强体育文化与地区经济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乡村体育文化旅游体系。乡村体育文化活动是依托于特定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体育节日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在传统活动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常见的民间体育项目,借助地方企业、政府、民间组织等力量,组织开展体育文化旅游节日、体育旅游文化活动、体育旅游经济活动、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活动等。通过大量体育旅游活动,充分发挥地区体育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出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体系,带动本地旅游、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基础投资、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管理等[6]。
结合民族民间特色优势,搭建体育文化旅游模式,重点开展体育文化的非遗展示基地,规划体育文化体验方案,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旅游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实现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发特色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旅游模式,建设民俗体育活动基地,设置骑马、射箭、攀岩、壮山鼓舞等不同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景点,让游客能在旅游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增强游客体验,形成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旅游品牌,以此实现体育文化旅游发展。
(五)融合区域城乡发展,建设特色民族体育小镇
以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作为重要资源,规划地区城乡发展方案,形成具有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乡村基础建设思路,打造“体育乡村”“体育小镇”。在体育文化传承中,最紧要的就是“保证自身造血能力”,在外部不断增加资源供给的情况下,深入发掘自身建设与发展资源,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融入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定期组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发展体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发展等方面,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凸显公共体育服务对乡村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体育文化作为载体,组织开展乡村节日庆典,将传统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与体育文化融入其中,形成节庆公共体育产品,将其作为体育小镇的招牌[4]。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渗透于体育小镇的各个角落,比如:组织规划具有民族民间体育色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地区体育文化保护,保存原汁原味的体育活动物件,建设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纪念馆、展示馆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凸显乡村民族民间体育特色,全面打造体育小镇,带动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融合中西体育要素,实现民族体育协调发展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在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衍生而来的文化形式,其体育活动也是基于地区生活情况产生的,但是体育文化与活动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立足当下,根据不同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化元素,促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能够充分满足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运动休闲需求与精神需求[7]。比如“壮山花鼓”,可以保留大部分简单动作,拓展“花鼓”演奏规模,将其以“广场舞”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将传统体育文化大众化;可以适当融入健美操等体育形式,进一步实现传统体育活动形式的创新。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是带动乡村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地区建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体育文化有机融合,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打造特色体育小镇,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组织开展体育旅游活动,提升地区经济发展能力,为乡村人民打造出物质丰富、基础设施良好、精神文明丰盈的乡村生活环境,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