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数字畜牧业的探索与对策
2021-01-28丁琳陆建定蒋永健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
文│丁琳 陆建定 蒋永健(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
数字化建设对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浙江省在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度重视畜牧业数字化建设,应用物联网、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构建了浙江省智慧畜牧云平台,并全力推进大型猪场等主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1.构建智慧畜牧云平台。
(1)研发应用调入动物及产品流通监管系统。2007年首先研发并应用了调入动物及产品流通监管系统,将省外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调运备案、报验、落地监管、风险管理、产品信息追溯等跨省调运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工作全部纳入平台管理,2009年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并独立运行至2017年,当年在系统中调入备案约38万批次,检查站报验约26万批次。
(2)研发应用能繁母猪预警体系。2009年,浙江省率先采用FRID新技术应用于能繁母猪生产管理,建立能繁母猪电子档案;系统软件及网络平台可提供能繁母猪档案信息的登记、查询、统计,对配种、产仔等日常生产可实现网上管理。同时,该系统也能为省市县各级畜牧、财政管理和保险等用户提供相应服务。截至2012年年底,能繁母猪累计钉载电子耳标180.53万枚,当年更新信息127.61万条。2014年后该系统停用。
(3)研发应用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2011年开发应用了“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省级平台,2013年又在追溯系统基础上开发应用了“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子系统,将检疫申报受理、检疫合格证明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全部实行网络电子出具,并通过“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平台”与牲畜耳标相关联,实现了检疫信息快速查询、统计、分析等。该系统独立运行至2018年年初,2017年该系统核发电子检疫证明500余万份。
(4)集成应用智慧畜牧云平台。2016年按全产业链整合,将畜禽养殖、强制免疫和投入品管理、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17个业务工作纳入浙江省智慧畜牧云平台进行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实时采集并整合平台各子系统数据,实现了畜禽生产、调运、检疫、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大数据管理。动物检疫、省外调入备案等许可事项已与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对接,跨省引种调运、省外调入备案实现“零跑步”。2017年年底,全省1.48万家相关企业或重点场所纳入线上管理,接入视频监控的1400多家,注册开户2.12万个。2020年,运用关键环节数据,全省对生猪养殖场实现了养殖健康码管理。
2.强化养殖场数字化建设。
(1)明确内容规范引导。养殖场数字化是整个产业数字化建设基础。浙江省在推进畜禽养殖数字化建设中重视规范引导,特别是对新建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专门出台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六化”规范(暂行)》《浙江省万头以上规模猪场数字化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四个方面建设内容,全省新建的120余家万头以上规模猪场须按数字化规范内容建设。一是宽带、4G/5G等网络覆盖终端设备使用区域;二是应用智能终端设备采集猪只个体信息、环境参数、生物安全防控等数据;三是配备设备连接等管控组件,实现智能终端设备联网与数据传输、智能调控;四是配备智能化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展示,并达到远程数字化管理。
(2)集成应用平台监管。技术问题是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包括信息资源的完善、加工、传递等。刘持标等基于软硬件的整体设计,开发了大型养猪场智能监控系统,常宇对工厂化生猪精准养殖与可溯源管理平台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针对国内不少企业已开发应用涉及猪场生产各环节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及相应的软硬件,如农信互联的“猪小智”,通过采集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智能饲喂、视频监控等信息,可实现多个操作界面的猪场智能监控管理等功能;甲骨文超级码区块链智慧养殖综合管理平台,可实现物联网管理、金融保险、养殖管理等功能;海康威视的智能生物安全管控、AI车载监控、声光警戒摄像头等设备,可实现权限管理、预警、监管等功能,组织相关企业按浙江省万头以上规模猪场数字化建设内容要求,集成了适合不同养殖主体需求的数字化建设方案,打造了参观学习的数字化猪场模板场景,龙游昌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投产的猪场实现了智能平台监管。
(3)典型示范服务指导。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组织开展数字化牧场认定,认定慈溪正大、华腾牧业等20家数字化牧场建设典型。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数字化建设被评为2019年全国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实现了环境控制、生长监测和精准饲喂等功能,对猪舍内环境中氨气、温湿度等实时监测并远程调控,运用智能猪只耳标对生猪体温、运动等实时监测,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用工节省80%,用水量节省60%,增效达43%。与此同时,加强宣传培训,开展新建10万头以上猪场数字化建设方案交流6次,以及由新建万头猪场负责人和软硬件供应商企业参加的对接5次,切实帮助解决了数字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制约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北美、日韩、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国家畜牧养殖业经营模式均与自身资源禀赋、农民素质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浙江省畜牧业数字化建设实践分析,当前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识不够到位。大多数养殖主体、不少主管部门对数字化牧场建设缺少相关知识,再加上数字化建设投入成本高,应用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
二是软硬件技术不够过关。有较多的技术需要突破,与国外设备兼容性不够,特别是电子耳标的成本、使用时间,以及数据传输速度与稳定性等需要攻关突破。
三是应用分析不够全面。一些数字化猪场大多数功能还只停留在展示阶段,各环节模块数据分析和预警应用需要强化。
四是与省智慧云平台对接不够。对接省畜牧业智慧云平台的数据仍以手工录入为主,推进系统接口对接、数据实时上传需要加大力度。
五是技术人才不够。当前,既懂畜禽养殖生产,又懂先进设备运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畜牧业数字化建设工作推进。
三、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支持力度。要加大宣传数字化畜牧业在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解读相关政策、规范,提高养殖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迫切性、主动性,营造推进畜牧业数字化建设良好发展环境。同时,要针对畜牧业数字化建设投入成本比较高,出台或完善畜牧业数字化建设支持政策与措施,并将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2.加快技术集成创新。要加大对耳标、温度感知、环控等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应用,注重解决国内外软硬件设施设备兼容问题,促进其数据端口开放共享。加大养殖场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畜禽健康监测系统、自动饲喂系统、生物安全管理智能系统、智能粪污处理系统等智能化管理平台集成,形成感知—传输—分析—控制的闭环。组织养殖企业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单位、科研院所及推广部门制定例如传感器及牲畜标识系统标准、畜牧业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处理等行业标准,解决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有效保证集中应用、信息共享。
3.加强数据分析应用。通过软件技术与育种、营养、兽医等多学科融合,构建技术模型,经逻辑分析后给出各种智能提醒或阈值报告。企业层面,可通过精准环控、自动称重、行为监测等,自动采集分析采食、饮水、体重、步数、体温等数据,实现精准饲喂、发情预测、疾病预警和质量追溯等功能,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调整饲喂、繁殖等计划,提升生产经营水平。政府层面,通过如省畜牧业智慧云平实时采集分析企业存出栏、屠宰检疫等关键数据,对畜产品供应、重大疫情等进行预测或预警,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畜牧主管部门、养殖企业应注重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运行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培养,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提高畜牧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