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生猪统计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1-01-28孙志华田蕊全国畜牧总站
文│孙志华 田蕊(全国畜牧总站)
李亚娟(中国农业大学)
刘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快速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养猪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然而,近两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使产业布局不合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等短板问题暴露,造成市场震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迫切需要做好生猪统计监测工作,发挥统计监测数据的重要作用,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保障。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生猪统计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生猪统计监测工作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1983年,我国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之后相继制定出台配套实施条例和多部统计相关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为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统计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畜牧业统计监测是我国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统计更是畜牧业统计中的重中之重。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和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当时的畜牧业监测体系落后,数据上报慢、水分大、时效性差,不能服务产业发展,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变化,不能客观研判生产形势。
2008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实施“百场千村万户”监测计划,对生猪等6大畜种生产、效益和市场情况开展了月度监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畜牧业统计数据链条,经过多年不断优化调整,逐步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全面、完整的畜牧业监测体系和制度,为畜牧业形势研判、市场调控、科学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畜牧业发展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近两年我国生猪产业迎来严峻挑战,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统计监测的重要作用,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生猪统计监测工作是科学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统计数据是反映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数据的变化能够客观反映生产情况和养殖水平。2019年9月,农业农村部调整优化监测方案,将全国生猪规模养殖场全数纳入监测。监测指标中既涵盖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等直观反映产能的重要指标,还包含出栏价格、成本、体重等主要效益指标,也涵盖新生、购入、出售、淘汰等主要流转指标,能够客观反映生猪市场形势、生产规律和价格变化。目前,全国生猪规模场中仍然有一部分属于中小规模,且全国仍然有近四成猪场处在规模以下水平。通过加强统计监测预警,一方面能够适时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切实保护养殖场户利益。另一方面,在当前面对非洲猪瘟疫情和生猪稳产保供的非常时期,通过定期分析数据,能够为产业平稳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3.生猪统计监测工作是做好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我国是全球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产业事关国计民生。产业越重要,就越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而“无形的手”不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就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及时进行补充,实现宏观调控。近两年,生猪产业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经历猪周期下行和环保制约,后又饱受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较多养殖场户停产停工甚至直接倒闭,产能断崖式下降,猪价攀升高位。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各有关部门随后出台了包括基本建设、财政补贴、金融保险、养殖用地、环评承诺制等方面的19项政策措施。同时,农业农村部还印发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生猪生产恢复目标任务。任何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的出台,都不是简简单单、轻而易举的,都是建立在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基础之上的。经过分析、论证、调研等多方面反复推敲,才能最终制定出符合实际、针对性强、效率突出的政策措施。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政策是否科学精准,宏观调控手段是否有效有力,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生猪统计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效
在当前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落实省负总责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也在持续关注生猪生产形势。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经成功恢复到常年水平的八成以上,这其中,生猪统计监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
1.监测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经过全国畜牧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畜牧业监测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流程更加规范,操作方法更加科学。从十多年前的无数可循,到几年前的有数可查,再到目前的数据及时、准确、翔实,做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精的不断进步。
2.工作水平持续提高。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交流学习,强化指导培训,各级畜牧统计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凝聚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一支既讲政治、讲大局,又讲落实、讲精细的战斗力十足的畜牧统计工作队伍。
3.信息服务更加权威。农业农村部多年前建立了畜牧业统计月度专家会商机制,每月开展形势分析研判。通过多角度的数据综合利用、分析和形势研判,数据能够为养殖场户经营决策提供广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成为产业的“天气预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短板和问题更加需要引起关注。一是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导致人员配备不足且经常更换,经费没有保障。二是法律意识不强。缺少对《统计法》及相关法规的了解和学习,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数据晚报一点、质量稍差一点没关系,没有意识到如实报送统计数据是每个经营单位和个体应尽的法律义务;没有认识到虚报、瞒报、伪造统计数据是违法行为。三是责任心不足。个别地方经常出现数据迟报情况,有些地方数据审核不认真,经常出现简单的低级错误。四是数据利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影响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效能。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畜牧业统计队伍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锐意进取、精益求精,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统计工作。
1.切实提高认识,强化重视。
统计工作是产业发展的基础。2020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生猪稳产保供任务纳入地方绩效考核,各地都比较重视,一些地方省委政府领导亲自督战,使统计工作成效得以不断加强。今后,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仍然要继续保持这种势头。
2.保证数据的精准性。质量是数据的生命线。一方面要层层落实责任,养殖场户、村、乡镇以及县级,要确保一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市、省两级要严格审核把关,对摸不清情况、逻辑不合理的数据逐条进行排查。另一方面,要排除人为干扰,绝不能因为一些其他因素肆意修改数据。
3.推进监管监测一体化。创新工作方式,以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为基础,建立监管监测一体化平台。要落实规模养猪场报送数据的主体责任,实现掌上牧云APP和微信小程序直报,有效减轻基层统计员的负担,减少出错率。要把生产扶持项目、检疫出证与生产数据报送挂钩,实现畜牧业监管监测一体化闭环管理。
4.加强养殖场备案赋码。各级畜牧业统计监测归口管理部门应同时负责养殖场户登记备案相关工作,并切实履行职责。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认真摸清排查本地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加强养殖场户基础信息备案动态管理。规模档次以上的养殖场户要应备尽备,做到不重、不漏;认真核实已登记备案养殖场户的信息,确保各项信息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