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治理中的道德悖论研究

2021-01-28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公正环境治理本质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靠着自然界而能够生存下来,并进行生活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进入到现代生态文明时期,对以往不科学的环境利用与开发进行反思,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迫切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环境治理的伦理原则

亚里士多德提出,“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②公正是社会个体在公共社会生活中所必须持有的一种道德态度,是处理与外界关系必须遵守的伦理规则,这一规则规定了社会个体需要按统一的标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环境进行积极治理,环境治理的伦理原则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环境公正,也称为生态公正,是环境治理的一种应然状态。

环境公正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最早是美国的研究人员开始对环境公正进行研究,随后在世界范围迅速形成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环境公正包括我们在对待自然资源时要按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获取,在进行环境治理时应该按公正的原则承担责任。从横向空间来说,不管是什么国家、民族、种族,我们都是处于同一时代范围内,自然资源环境在各个地方呈现不均匀的态势,有的地方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较贫乏,有的风景优美,有的环境恶劣。在如此的情况下,我们要注重资源的公正利用、开发、保护,关注到资源和经济相对较弱的国家、地域和民族的环境权利。同时,我们的环境公正不仅仅是涵盖了同时代人的代内公正,更要考虑到保证我们的后代环境权利的代际公正。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历史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代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③同一时代人只是后代人生活环境的“受托人”,前一代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治理情况深刻地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与发展,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保证环境代际公正。

二、环境治理中的道德冲突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环境进行良性治理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公众的迫切需要,但是因为环境治理很多时候涉及到个体利益,现实的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冲突。

首先,人作为不同存在形式的环境道德冲突。人是同时作为类的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而存在的有机统一体,这三种本质在人的身上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人类在与自然万物的区别中,靠着能自由自觉地劳动而形成自己的类本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人因为不同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层关系、地域关系、伦理关系等社会关系,从而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人的群体本质。处于各种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道德态度等,形成具有特殊表现形态的个体本质。

从环境道德原则来说,人类基于其类的本质,基于对整个人类的责任心、普遍正义、善良意志的驱使,会制定诸如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环境治理原则。但具体的环境治理是实践性的,人也是作为一种有理性的存在物,人的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会驱使人按其相关的道德理性来做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而单独群体或者是个体的理性道德选择往往会造成类的非理性选择。比如资源丰富的地方群体,其理性选择会是使自己的群体尽量多的使用其资源,甚至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其他群体所在地,而个体又会希望是能更多地使用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资源,这就会使环境治理在实践中面临人作为类的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所形成的道德冲突。

其次,表现为环境治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环境道德人格冲突。环境治理中行政机关个体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是以公职人员的身份出现的,按其职业道德层面来说,应该时刻保持中立的态度,坚决支持与执行相关的环境方针政策。但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面临环境政策中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代,很难再保持中立的态度。

再次,表现为环境治理政策的合法性与治理地居民邻避道德态度的现实冲突。环境治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建立一些提升人类生活环境的设施设备,最常见的就是垃圾处理站等有一定的污染风险的设施。这是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所必须的公共福利设施,但是一般的人们都希望这类治理设施设备的选址能尽量远离自己。这就形成了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到了政策执行的环境治理地区,就遇到了当地人强烈的邻避道德态度,对项目进行抗议、阻工、破坏等一系列不合作行为。

三、构建和谐的环境道德文化

新冠疫情的大爆发大流行使人类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我们必须构建一种和谐发展的环境道德文化。

1.构建合理的环境治理机制。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设立专门管理山川林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用一套虞衡制度作为国家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现代环境治理中,合法合理地制定系统的环境治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建立公众利益沟通与协调机制。习近平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了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同样的,环境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必定是全体人民群众,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内心所愿。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坚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协调群众利益,可以借助心理咨询师、利益代理人、群体运动组织等专业人员或者社会团体,来对公众的利益进行良好沟通,引导公众自觉调整利益诉求,合理选择利益目标,努力协调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

二是要建立公众信息获取与参与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发挥人民主体性是成功的法宝。环境治理是与人民密切相关的,要充分重视公众的主体地位,并最大范围地调动公众的能动性,以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环境政策、宣传治理方案、科学普及环境知识、积极提升公众体验,深入推动公众对环境治理相关信息的获取与了解,调动公众的主体能动性来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三是政策制度制定与调整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相继出来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环境治理方案,对生态环境管理进行了宏观系统的部署安排。在环境治理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政策制度制定中的前期调查研究,进行充分的意见征求,并且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随时监控并进行科学地调整。

2.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一是提高生态道德自觉。新的时代,我们要理解生态文明人全人类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新世界转化为全体人民的道德自觉。要充分利用课堂、社区、网络等宣传教育平台,更多地宣传环境保护与治理,生动讲解科学的生态学知识,促进人们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道德责任,深入学习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树立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生态道德自觉意识。

二是促进生态道德实践。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大局观念、集体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要在实际生活中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真正成为生态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3.践行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突破了人作为类的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概念限制,将个体人、群体人、人类和自然界万物的存在与发展进行辩证统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整体生态系统。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政策。我们要当好生态环境的代管者,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的代内责任与代际责任,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起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进行环境治理实践时时要保持稳定性、统一性。

二是深度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全球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可以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与发展,全球必须围绕深度开展合作,才能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共同面对的环境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集约型农业,进行保护和扩大森林计划,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得到了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带头人,并通过“一带一路”将绿色发展经验带到沿线国家,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公正环境治理本质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