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中凤凰
——当代釉里红装饰研究

2021-01-28余效龙

陶瓷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釉里红发色青花

余效龙

(景德镇市新青年湖田瓷社,景德镇,333000)

1 釉里红的起源

釉里红,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珍品,创烧于元代,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坯胎上绘画纹饰之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釉里红为什么被人们称作---瓷中贵族,是因为在高温下,釉里红中的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不到,则呈现出黑红色或者灰红色;温度稍高,铜离子则会从釉层中挥发,呈现特有的飞红或者褪色的效果,因此元代釉里红陶瓷传世不多。

相传釉里红的成功起源于一次偶然的巧合,一位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金属铜屑的围裙,到窑场里找绘画工匠聊天时,身上的铜屑不小心被抖落在坯体上,因粉末细小难以察觉,入窑烧成后发现沾了铜屑的部位出现了晕散的红色,因此窑工们才找到烧成红色的原因。诚然,这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美丽的想象,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是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所有的必然都是一次次尝试的结果。

以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可以往上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湖南长沙窑及四川巩窑的铜红彩斑就属于氧化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的使用,右图中的白釉红绿彩执壶,其中的红色算是釉里红最早的“影子”;发展到宋代,钧窑的“红若胭脂 青若葱翠 ”,更加证明当时的窑工们已经有选择性地将金属颜料涂抹在器物上,而烧制出色彩斑斓的肌理效果,为元代釉里红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窑工们在铜红釉的呈色基础上,结合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技法,创造性地与景德镇细白瓷融合一体,成就了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的凤凰涅磐。

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的高温红釉陶瓷打下了基础,它的出现和成功不仅有唐宋时期陶瓷烧造技术的延续和提高,更体现了当时审美境界的提升,尽管釉里红自烧制以来皆为官窑所垄断,高度集中的集权制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艺术趋向,但它依然引领了中国陶瓷风格大转型,改变了元代之前磁州窑以褐彩为主的装饰技法,并且一改冷淡单色釉为主的视觉效果,转而以红、青、白组合使用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们一种心灵冲击。

2 传统釉里红的装饰特点

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吸收融合了唐代釉下彩、宋代钧窑红釉等的陶瓷工艺技术,以及当时大量陶瓷工匠南迁带来的能工巧匠,让釉里红延续发展到现代,纵观中国陶瓷历史脉络,釉里红在各个时期都显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元代,釉里红第一次被人们所掌握并发现它的美丽,它的出现是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使用和观赏的完美并举。它的造型不拘一格,非常具有当时的风格特征,不仅有罐、梅瓶、玉壶春瓶、匜、高足杯等,还有人物俑捏塑等立体造型。在装饰绘画也也具有显著的特征,多以绘画、涂抹、划花、刻画、贴塑等,但又具有本时代的风格特征。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装饰方法为釉里红线条绘画,用笔细腻清晰,釉里红发色艳丽,是难得的精品。另外青花釉里红装饰的组合,集静与艳一身,影响了明清两代的青花彩瓷的出现。

元代釉里红的成功创制,尽管代表了当时制瓷技术质的飞跃,甚至有些工艺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来说,也极为罕见,但元代釉里红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装饰方法比较单一,高温铜离子发色及其不稳定,烧造难度大,因此无法大规模生产,颜色偏黑灰者居多,虽然元代釉里红有“千窑一宝”的美称,但亦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

“朱”者红也,明初由于统治者对红色特殊的喜爱,朝廷规定“凡祭器皆用瓷” 、“服色所尚,于赤为宜“,因此,明代釉里红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在永乐宣德时期达到了巅峰时期,釉里红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除去传统的白地绘红花外,还有红地白花、白釉剔花填红料等,并能在坯胎上自如的绘制各类图案。釉里红有单独装饰,也有与青花搭配装饰,一青一红,既显出青花的幽静雅致,又突出了釉里红的深沉绚丽,具有质朴热烈的艺术风格。

“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由于宣德时期对高温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的较好,釉里红色泽明亮艳丽,左图中以中国传统你写意画法的三尾鱼,生动自然,跃然于眼中,极有情趣。

宣德以后,釉里红烧造远不如之前多,成化还能烧制出呈色鲜亮的红色,到嘉靖过后,红色基本烧飞了,和洪武的雄伟,永宣的华贵不可同日而语了。

清代釉里红官民皆有烧造,和明代相比,在呈色上不会因为烧制温度的问题,而出现红色灰黑或者烧飞,证明已经熟练掌握了釉料发色的规律,红中透紫,不似元明时期那么红艳,但出现了浓淡的层次变化。

康熙釉里红多仿明代宣德时期,其中青花釉里红青翠红艳,实为难得。而雍正时期的釉里红最为成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称雍正时期的釉里红为“宝烧红“,发色呈鲜红色调,并且达到了绘画非常细的线条,都不会晕散,造型清秀隽美,高雅非凡。而青花釉里红装饰,青花色调鲜亮时有晕散,釉里红则多用淡描的装饰手法,整体风格轻盈洒脱,可以说釉里红的烧制在雍正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到乾隆时期,釉里红所绘纹饰则更加精细华丽,题材也更为广泛,与本时期其他陶瓷品种一样,釉里红瓷及青花釉里红瓷装饰华缛繁满,精美有余却雅致不足,稍显程式化。进入清中期后,官窑釉里红由盛而衰。

清代中后期民窑的釉里红生产一直在进行,虽然制作远不及官窑精美,但民窑的洒脱不羁,使原本诞生于民窑的釉里红,经过官窑的垄断,又重新回归到自身的初始状态。清末民初生产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构图简洁巧妙,蓝红对比强烈,粗而不俗,是当时非常成功的产品设计。

3 当代釉里红装饰特征

相较于传统釉里红装饰追求工艺技法而言,当代釉里红装饰更多的在于观念上的创新和突破,创作的作品不再拘泥于釉里红的发色、绘画的技法,相反,艺术家们恰恰可以利用许多的烧成缺点,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添彩。比如:传统釉里红发色以红色为标准,而当代釉里红装饰中,因烧成气氛变化而泛的绿色,往往能够得到丰富的绿色窑变效果,配合釉里红的红色,青叶红花犹如牡丹,浓淡相宜,浑然一体。

景德镇有“青花瓷能入瓷骨,釉里红更入釉骨”之说。高温铜离子在还原气氛中极易挥发扩散,产生的红色犹如笔墨晕散的效果,能够很好的表达中国传统水墨的意蕴之美。正如右图所示,釉里红的独特工艺,使得整个画面动静结合,艺术家正是抓住了釉里红晕散的特点,将树叶的茂密展现出来。

釉里红装饰当中,以青花釉里红独树一帜,同样创烧于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完美统一了青花的“幽静淡雅,沉静安定”,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的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又质朴的艺术风格。青花釉里红的装饰风格不仅体现在其工艺上的复杂,更加在于它的艺术内涵。元代崇青尚白,明代崇尚红色,青花釉里红既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也是伊斯兰文明和汉族文明的融合。现代青花釉里红融入了更多的艺术语言,在色彩上,不再局限于蓝、红二色,而开始和多种色彩、多种装饰方法相结合,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画法的设计,更加自由洒脱,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统一,而是统一在整体观念中。

艺术之美贵在自然,贵在天成,这种自然是人为的自然,是人们掌握了解技法后,一笔成形、胸有成竹的表达能力。当代釉里红装饰突破了色彩和工艺的局限,结合多种装饰手法,艺术家们通过对坯胎、釉料、温度、器形等等方面来表现自我的艺术语言,技法只是艺术的形式之一,它更多的是服从于艺术风格的表达,这就形成了绚丽多彩、肌理丰富、浓淡有致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是贴合时代的节奏,兼容并蓄的发展。

釉里红的综合装饰工艺既有文人艺术的笔墨意趣,又兼具民窑艺术的洒脱质朴,在继承优秀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多种艺术风格,乃至与多种材质相结合,百花齐放的今天,让更多的想象成为了可能,让更多的可能成为了现实。

当代釉里红装饰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高追求的体现,千百年来,釉里红几经盛衰,这里面有客观环境的制约,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的不懈努力。当下,每个人都在说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那么如何继承,又该如何创新?

对于当代釉里红而言,与众多陶瓷工艺技法来说,它只是一个分支,甚至于是一个小分支,但是这并不影响艺术家通过这个技法结合时代的气息和审美意向,将现代艺术观念渗透到釉里红装饰工艺中,它有可能是作为一个颜色,也有可能是作为一个技法,这都展现出了传统的新生力量以及时代的新风貌。

4 结语

釉里红以娇妍沉着、敦厚朴实的风格,给人们宝石般的富丽感和质地美的艺术享受而蜚声海内外。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应该立足于时代,扎根于生活,以吐纳中外,扬弃古今的气概,接受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艺术特征,方能让传统重新拥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釉里红发色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山峦随意入丹青》青花釉里红瓷板
《丹崖夹石柱》青花釉里红瓷板
叶建新与釉里红
刘 威作品精选
2018流行发色,总有一款适合你
太烧啦!质感雾面发色大集合
太烧啦!质感雾面发色大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