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相聚,陶陶而语
——明清以来湖北土陶中的文字装饰研究
2021-01-28吕枫韵王婧怡颜学森
吕枫韵,王婧怡 ,颜学森
(1.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3.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0 引言
湖北制陶历史悠久且工艺精湛,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屈家岭时期,湖北土陶工匠已经能制造出薄如蛋壳的黑陶、灰陶。四千多年前的石家河时期陶器上已经刻画有表情达意的文字雏形符号。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消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①。后世陶器上刻画或书写的文字也有原始“文字画”一样的作用和意味,在陶器表面形成特定纹样或图画,极具装饰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陶器表面刻划或书写的“文字画”有了更多的表现与表达。这些文字常以纹样、书法、语音和意味等形式与陶瓷造型结合形成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
“戊己本是命/万物土中生/虽然是瓦器/费了多少心”—这是刻写在湖北土陶陈设花器上的一首小诗,她用朴素而富有哲思的语言揭示“万物土中生”的自然规律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制陶人把土变成器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不易。这是民间制陶人饱含深情为自己书的碑,立的传,甚至是发自内心的呐喊!通过诗的语言对传统制陶文化和制陶人给予的充分肯定。湖北大量带有文字的土陶多出自明清以后湖北各地窑口。这些陶器在满足人们的实用之需的同时,还用粗简的竹签、铁签、橡皮签子甚至以手指在上面刮划、雕刻、绘写了内容丰富的文字。湖北窑口林立、窑窑相聚,五百多年来所生产的文字土陶在用丰富的文字陶陶而语:激变的历史、繁荣的经济、荆楚的风貌、个人的情思都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这些看似粗犷豪放,实则典雅、大方、超逸的器物上,使它成了文化的载体,艺术的宝藏。
图1 《福寿双全》 徐世华藏
图2 《字谜文字坛》 万琴藏
当笔者在查阅、收集和整理这些镌刻着丰富文字的湖北土陶时,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字陶所呈现的视觉美感和文化意义非同一般,在注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文字在陶器装饰中表现的内容,表现的形式,表现的技巧来诠释潜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1 窑火不断,荆楚风貌尽显
湖北土陶与生存在这块土地上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浓郁的荆风楚俗使得这里的土陶文字内容丰富。不管是对自然风光的咏唱、还是对生活的见解、人生的感悟、激昂的标语口号,还是娓娓的情感抒发,或是通俗易懂的民俗谚语和饶有趣味猜字谜语,更有恳切的人伦教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记录,他们共同书写了荆楚大地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1.1 千古传诵,寻幽探赜
湖北自古就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和“鸟兽天堂”的称谓,同时也有“惟楚有才”的论断。湖北陶工在精神境界和审美意趣上追寻着数千年精美、典雅诗句中的意境。在土陶上刻写优美、典雅的千古名句,使之在日用和平时的生活中感受着这些诗句的美与思。其中一个湖北京山窑土陶罐上刻画着北宋汪洙所编《神童诗》的最后一段:“春踏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通过对四季美景的咏唱,引发“诗书不误人”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思。用竹针刻写的纤细字体记写唐代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诗句:“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描写生动、幽雅的自然美景。在朴素的酱釉剔花小坛子上,以鸟纹衬托宋代雷震的诗文《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营造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让人心驰神往。蔡家山窑香炉上刻写宋代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蒋未)偷闲学少年”,把诗人年少时不顾“时人”嘲笑与讽刺,信步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美景中的快乐心绪进行大胆的抒发。
1.2 期盼吉庆、追求祥瑞
“每图必有意,每意必吉祥”。吉庆、祥瑞是古往今来人生长久不衰最关切的话题。求吉避凶,祈福免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追求。湖北土陶上往往有以民间谚语、古语作为装饰的题材,通过隐喻、比拟双关、象征等手法构成“一句古语,一个图案”②将其镌刻在陶罐上,以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和平安等愿望。
明清湖北土陶上多用剔刻、堆花或直接书写的手法制作出端庄、典雅的楷书吉祥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百子千孙”、“状元及第”、“福寿双全”(如图1)。也有用竹针单线刻写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状元生下状元郎”等老百姓对理想、幸福生活的追求。而有些土陶吉祥语意表达,不直接说,而是在陶罐上刻写猜谜游戏的方式。如:(图2)民国麻城窑烧制的黄釉剔花花鸟罐上,腹部开光内剔划花鸟纹饰,开光之间纵向排列文字:“太字少人去一点/一家三口得团员/堂下无土种下田/十月十日也相连”。文字内容为字谜,谜底是“一品当朝”,谜面诙谐有趣、谜底吉祥如意,且对仗工整,百姓在日常目睹、使用这些生活用器时会开动脑筋猜想这些谜语,这让平凡的生活因为这些文字游戏增添许多乐趣,体现了民间百姓的生活情趣和智慧。
1.3 名言俗语,传道穷经
湖北土陶中的文字书写从成教化、助人伦的品德告诫到朴素实用的民间谚语,既有宏论,又有哲思,还有生活。人们从这些坛坛罐罐上刻写的文字里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民国麻城窑的陶罐上刻写了:“生意全凭公道行/货真价实莫欺人/公道生意多主顾/奸巧终须一世贫”(如图3),这些文字是对生意人进行买卖时的告诫和道德精神层面的引导。四系酒壶上刻的“酒乃癫狂之乐/迎宾接客是他/三杯醉得眼昏花/不知长幼呼(互)骂/醉了不之(知)早晚/拖泥带水归家/劝君日后少贪”(如图4)则是对日常生活中酗酒的规劝。除此之外,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民间俗语、谚语也都记录在朴素的器物上,体现了民间土陶的民俗性特征,如湖北马口窑土陶罐上刻有文字:“种田不修塘/等于儿无娘” “不把肥料积/庄稼无饭吃”等等。简单通俗的道理在代代相传流行中让民众得到了知识的学习。这种类似于“口诀”的传授生活经验方式,看似粗卑但却方便记忆,功效显著,它和古代上层社会“风雅”式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但目的却是高度的一致。
图3 《刻花劝解坛》万琴藏
图4 《劝酒壶》 程远斌藏
1.4 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晴雨表
从明清以来湖北遗留下来的文字陶器看,无论是在哪个年代,哪个窑口都有在时事变迁中以最快的速度抓住焦点,时时表现的痕迹。它真实记录了湖北民众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行动的参与,还有他们在经济大潮中的商业经济生活表现。
民国伊始,湖北的酱釉泡菜坛上就剔刻出国民政府的双旗标志和“民国政府成功”、“民族革命”的字样;抗日期间,湖北汉川为前线战士饯行做的高83公分、腹径73公分硕大酒瓮上面赫然写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国共合作/共御外辱/饮此瓮酒/饯英雄行/壮英雄胆/驱逐倭寇/还我河山”,落款是“孝感县壮丁总队/丁丑年九月十二”。这些文字把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军民鱼水的深情和共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表露无疑。1949年10月1日,陶工将毛泽东发表的:“同袍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们政府于本日成立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刻写在马口窑四系黄釉大罐上;解放初陶罐上多是歌颂新生活的文字:“人民公社有衣穿/孤儿也能上学校”60到70年代铺天盖地的政治口号:“当一辈子革命的牛/拉一辈子革命的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抓革命/促生产”等;到了80到9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陶罐上的内容马上变成“改革开放”的字样。通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出楚地民众敏感的政治觉悟,以及他们个人生活和国家的政体制度、文化思潮的紧密关联。
带有广告用语的湖北土陶,从另一个层面让我们了解、认识湖北土陶在当时市场经济中的状况。清末民国唇口折肩,直腹平底的酱黄色釉桶型坛,“肩颈处剔出交错的藤条纹,腹部开窗,内模印文字‘上海乾康酱园,紧致晒油,卫生双套,各种酱釉,法租界八仙桥西格洛’为当时上海乾康酱园在马口窑定制的酱油容器”③。以此表明当时马口窑的辉煌与繁盛,它在给客户定制容器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商家做广告宣传。还有一些坛子上刻写了年款、器物用途和当年的售价,给我们提供了当年商业经济生活的佐证。
2 湖北土陶上文字的艺术表现
中国是唯一将自己的文字作为艺术来表现的国家,书法早已伴随中国文明贯穿于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湖北土陶文字的表现上都十分注重其艺术性的发挥。对于文字书体的选择,章法构图的安排以及与图案搭配时的纹样搭配,还有刻绘的技巧方法都会审慎构思、巧妙利用,最终达到适应融通,相互衬托、和谐一致的效果。做到了文美,书绝,技巧高。即要表现书法审美,又要精致器物外观,同时还要升华民用器物的“精神”内涵。
2.1 形意契合——文字内容契合书体选择
湖北土陶的文字书写首先讲究书体与文字内容的一致。明代陶器喜欢刻写传统的四字吉祥话语:“长命富贵”“状元及第”“福禄寿喜”等。如图5所示,土陶上刻写的“江山共老”选择端庄、典雅的楷书字体书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配上吉祥的柿子纹开光,彰显出遒劲古拙、稳健浑厚的豪迈气质,加之造型稳重、端庄的器型更显圆满得势、协调一致,使得这虔诚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更加深沉、厚重和绵长。
图5 《江山共老》 余长挺藏
(如图6)罐子在腹部以粗放灵动变化的笔触,直接是用白色化妆土书写:“此花本是佛祖栽/朵朵莲花向上开/栽时不用根和土/开时不怕风雨来”字体虽是楷书,但由于书写者激情澎湃,运笔起落迅速,使得书体恣意奔放,凸显了民间土陶书写表现的随意性,也契合了文字表达的精神内涵,紧接其后的是用泥浆勾画出能纵向观看、节节生长的花茎,它似有抑制不住的蓬勃生命向上生长。以花喻禅,偈诗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同样的境界。
图6 《文字坛》 王万红藏
智慧的湖北人还擅长将文字图案化,达到装饰的目的,“寿”字在湖北土陶中应用广泛,有楷书、隶书、篆书等。仅“寿”的变体就多种多样,有团寿、有方寿、有连寿,(如图7)它由一个个剔刻很深的篆书“寿”字组成,似一排排手拉手的小人环绕在饱满的器型上,圆满、圆通,寓意生命无始无终,把中国人对生命长久的向往,用图形化的文字形式刻写在器物表面。还有连笔三字的‘都是命’(如图8),用形象化的字形来表达相信天命的百姓的无奈。用装饰文字喻意哲理,这也是湖北民间土陶艺术常用的方式。
图7 《寿字纹罐》 私人藏
图8 《刻花文字坛》 李正文藏
2.2 构图布局灵活多样
湖北陶器上书写剔刻文字构图灵活多变,章法布局讲究。常采用开光予以突出强调,用“通卷”的构图在器物的腹部书写,如果是诗书画结合的构图形式,则会呈现传统的规整严谨和现代的自由活泼两种构图式样。
明代湖北的土陶文字装饰喜欢用四面柿子纹开光布局,内剔刻端庄朴素的楷书吉祥语,如“福寿双全”“百子千孙”“状元及第”等(如图9),“柿子纹”取“柿”字的音,同“事”,有“事事如意”的寓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去加强文字的意义。还有用锦地或花鸟纹饰衬托开光,然后再剔刻文字的构图,穿插书写的笔画与规整致密的锦地纹饰形成对比,观赏性和艺术性极强。
图9 《堆花文字陶罐》 万琴藏
此外还有严谨规矩的“牌匾”样式以及随意徒手的点缀式样,前者大多用于字数较少的标语口号或企业名号,后者常选用竹笔或铁针在陶器上信手拈来直接书写,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这种自由度颇高的布局书写方式特别适合民窑大批量生产。
图文搭配、诗画并存的构图表现,应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讲求诗、书、画一体,注重意境、感染性强的构图营造模式。当诗与画被置于同一个画面中,诗与画之间是相互说明、互为补充的关系,诗解释了画,画表达了诗。书体的形式与诗画境界统一、和谐。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诗、书与画结合的作品,通常被称作“题画诗”④。诗的内容、意义、意境和应该与画所表达的内蕴达成一致。(如图10)文革时期的陶罐把乘风破浪迎着旭日向前航行的大船与时代感极强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 结合在一起,以长卷式构图环绕在陶器上,表现有很强的绘画感,加上字体潇洒流畅的草书,把文革时期的典型性夸张成分表现的相当充分。
图10 《寿字纹罐》 私人藏
2.3 个性化的技法应用
湖北土陶上的书法字体要想尽善尽美表现,除了注重书体的选择、章法的构图,还不能忽略在陶器上书写刻绘的技法施展,包括刻、剔、刮、划、蘸化妆土书写和拍印等技法,所有这些共同构成土陶书法艺术的美。
图11 《刻花文字坛》 李正文藏
在上了化妆土的器物上剔刻装饰字体,一般刻划要求线条流畅,剔地要平整一致。可以剔底留白字,也可以剔字留白地,呈现出简洁而又强烈的明度对比关系,单纯醒目,有时为消除单调,文字内容会选择阴阳互换,粗细搭配的来表现,再加上构图的变化可以能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如图11),是集多种构图式样和综合技巧为一体的文字花鸟装饰。最里面用圆形开光剔地留白字,与衬托它的花鸟纹饰形成对比,纵向间隔处用细竹针划写阴文猜谜文字,主次清晰,层次丰富。 还有用毛笔或排笔蘸取化妆土或泥浆直接在器物上直接书写、自由涂画的表现。工具技巧的不同书体呈现出别致不同的风格面貌,这也是民间土陶独具魅力的地方。如:使用硬笔竹针或铁针在器物上刻写文字自由度颇高,这种技巧能划出有性格的线形,即可冷峻挺拔、锐利果断,又可是纤巧细腻、婉约灵动,即能风驰电掣、又可风摆杨柳,它的性格完全靠笔力的轻重缓急变化。所以土陶上才会出现如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这般纤细、婉转、灵动、随性的草书字体,才会在字里行间洋溢起“心随风动”的轻松气息。拍印的文字应用在湖北土陶中多限于吉祥的“福”“寿”“喜” 等单独文字范围,有古拙的金石味,在拍印中常以二方连续组合装饰在肩部,也有自由散点组合布满整个器型的。如(图12)所见,满地的寿字组合成一片肌理。
图12 《百寿坛(局部)》万琴藏
3 湖北土陶上的文字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文化、哲学必定会对这个时代、地方的观念和审美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湖北土陶是荆楚文化孕育的一朵奇葩,它以司空见惯的常态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但它又是不寻常地让我们能从它静默的文字里窥看它的荆楚风貌,追寻它深邃的文化内涵。
3.1 德行的教化
湖北土陶上的图形和文字是楚地民众生活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对我们人的警示劝诫。(如图13)“国政天下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民国烧制的酱黄釉筒形文字坛上书写的:“家庭内孝弟(悌)为先/天地间耕读为本”。这些刻写了极大哲学道理的陶器,从大国治理到为官规范,从小家孝道到个人知识学习和修养提高都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并做了严格的要求和中肯的劝戒。“利人利己君子生财大道/公心公物吾儒处世”,刻写在晚清民国麻城窑烧制的剔花花卉花筒上的这些文字警示人们生意场合要遵循公平买卖的原则。这些德行的教化直到今天都和当下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人的素质教育培养理念相一致。
图13 《劝诫坛陶罐》 万琴藏
3.2 通透的哲思
湖北陶器上的文字除了注重人的德行教化,还体现在超然脱俗的人生哲思。如湖北土陶上曾言:“我去修行不做官/每日朝朝只在山/霸王只为江山死/悔不当初莫渡河”。把不艳羡权势而执意纵情山水间的洒脱豪迈深深地刻写在陶器上,纵是高官俸禄、良田万顷,庭院仆役,也不及一份安然恬适,美景对月,知己三两来得舒心快活。似警钟敲打着后人不要趋炎附势而要遵从内心的召唤。“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纵它酒价高”。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字陶,虽然现实但富有哲思。 如:(图14)“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天天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流露的是人生丧失风花雪月、浪漫温情过后的失落,是对人生终究归于平淡后的彻悟。时光流逝,人生起伏跌宕,种种复杂交织的情感和领悟,都被这质朴陶罐上的文字予以浅吟低唱,静思观看真是朴实自然,意蕴绵长。而“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世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如图15)这本是一首读书立身的诗,湖北民间土陶上用辛辣的言语把它变成绝妙的对时事进行辛辣讽刺的反讽诗刻在陶罐上。表达了当明代奸臣严嵩当权胡作非为时老百姓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反应了单纯读书人对擅权术之人的厌恶和无奈之感。
图14 《剔刻文字坛》 蒋绶藏
图15 《劝诫陶罐》程远斌藏
图16 《学习劳动劝诫陶罐》万琴藏
图17 《读书劝诫陶罐》程远斌藏
3.3 求知识,重文化,与时俱进
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在湖北土陶罐上书写的“两件事读书耕田”(如图16)诠释了传统文化中对耕和读不可偏颇的理念,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思想又让我们从湖北土陶上书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感受古人的另一种价值判断。明清以来湖北已经形成了一种重知识、爱读书,好风雅的社会风气。这些刻写着着“无家无厚产/书史是良田”、“儒为席上珍/学为国之宝” 的土陶,(如图17),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现象。既有读书人的志向表达,又有社会对有才学、有文化、懂礼义的读书人的器重和尊崇。楚地土陶上能如此清晰明了地表达这样的观念,说明这些精神追求早已深刻烙印在先民心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争当国家的栋梁之才。
同时湖北土陶上的文字还记录了他们不甘落伍与时俱进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在每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节点上,都有他们思想的表述和行动的参与被描述记录。这是其他窑口少见的。楚地先民不服周、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培养了他们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李常宝先生曾言:“盘龙子孙舞大江,曾候编钟荆楚响。越王宝剑划纸虎,武昌敢打第一枪。”湖北文字土陶早已把个人生活融入到了时代的发展洪流中,与时俱进、永不落伍。
4 结语
湖北土陶上的文字装饰以难以想象的丰富扩充了湖北土陶的文化内涵,同时它的书体选择运用得当,构图章法讲究节奏韵律,刻写技法注重美感,他们共同打造的湖北土陶文字书写艺术,成为湖北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我们研究它的意义首先在于湖北土陶上文字的装饰代表的是丰富的荆楚传统文化,正是有文字言语的传递,才有了湖北土陶所传达出来的文化。无论是对自然的歌咏、对生活的描绘、对情感的表达、对人生的顿悟还是对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记录,都是我们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根”。其次是源于湖北土陶文字装饰所运用的“术”,即用怎样的技法和思想表现符合时代的文化风貌。如同石涛所说艺术的发展是“笔墨当随时代”⑤的。 当代湖北陶艺家不应该丢失的是代代相传的技法和布局经营的技巧与规律,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承继。最后是学习先辈在湖北土陶文字表达时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无数湖北土陶艺人在对待艺术发展和时代精神时,从未脱离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自身修养,与生存和生活环境。湖北土陶中之所以留下这么多精彩的文字陶,那是建立在陶工匠人对荆楚文化和时代脉搏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控下才创造出来的。是生活与情感自然的流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陶器设计装饰必然会拓展新的领域,必定会纳入新的内容,一定会用新的技巧形式,但是我相信只有继承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能借古以开今,创造辉煌的未来。
注释
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
②李国庆,宋国彬,方圣德.鄂东民间工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8:107.
③李奇.湖北陶瓷[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06.
④章燕.论布莱克诗画合体艺术中的多元互动关系——以《天真与经验之歌》为例[J].文艺研究,2014(09)
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