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创新研究
2021-01-28张桥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气工程学院
张桥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气工程学院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的高校学生是95后、甚至00后的青年,他们的需求逐渐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的转变,他们的生活节奏、思维方式、相处氛围呈现多元化和现代化趋势。作为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在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环境下,在党建工作中必须优化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结构。
一、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必须做到不动摇、不含糊、不间断。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无疑更加科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全面从严治党和高校快速发展形势下党建工作模式的专业化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对高校党建的规范化和严格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却忽视了党建工作发展的脱节[1]。很多高校大学生基层党务工作者和机关行政人员经常轮岗,导致很多新人对党务工作不够熟练,在提升高校学科影响力的同时应提升党建的专业化程度。实际工作中,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员发展程序上疏忽管理、党员发展质量上缺乏把关、党员发展教育上轻视培养,针对思想上入党和组织上入党保持一致性没有客观标准。当前大学生党建的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同时也是一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很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都由辅导员来完成,容易造成党建工作的很多精力都放在了走程序和整理材料上,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入党动机的考察不能有效的开展,党员的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复杂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党建工作的价值体系坚定性不够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青年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他们的冲击凸显。特别在当前经济和权力在不正常运用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以及拜金主义的滋长,会使一部分思想信念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发生动摇。他们每时每刻都从网络上接收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而这些领域往往是“西化”“前卫”阵地,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建设。在吸取现代文化先进性的同时,更需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要让大学生党员脱离仅仅是高分数和高智商人群。各种颜色革命的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这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务必毫不动摇坚持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把入党教育放在首位,坚定不移维护党建工作的权威性。
(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党建工作便捷性不够
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信息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都会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形式带来新的挑战。当前党建工作的技术条件有限,很多党建系统不够便捷,不能减轻基层党建工作的复杂度,无法完全满足智能时代下党务工作者对智慧党建的需求。
二、大学生党建对高校工作的意义
新时代的高校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校的时代,是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走出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高校的发展之路有了新理念、新目标和新征程,在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发展,为兴校、强校做好服务和支撑,对复兴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理应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通过加强大学生党建,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能动性,引领全方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后盾、思想保障后盾和组织保障后盾。大学生党组织建设从基层服务于顶层设计,落实这种需要和渴求提供了积极支持,助推“双一流”建设落到实处。
(二)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这也正是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党建,坚定政治性,是首要的条件,同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要求。辅导员是学生支部书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将党建融入思想政治课,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以加强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改革和创新精神贯穿于党建工作全过程,形成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共同体,从而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党性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问题[3]。
(三)强化党团协同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以党建带团建,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让这一重大思想成为青年成长奋斗的精神北斗、领航灯塔。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团日活动、志愿者活动、学校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增长其把握大局大势、应对复杂问题的才识才干。我们必须坚持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动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可以不断增强优秀大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可以不断促进党团协同发展,可以不断深化青年团员的政治意识。
三、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策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诸多问题,不过从辩证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也提供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机遇。我们要正视时代带来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推手,以创新为理念,将时代赋予我们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运用于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为培养政治青年、知识青年而服务。
(一)人工智能+党建
身处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教育、管理学生党员,对线上线下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地在党建创新方面开展了诸多尝试,党建信息化经历了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当前,党建网站、党建微博、党建公众号、党建APP等平台已经上线,实现了党建信息全方位知晓、党建内容全方位丰富、党建理念全方位深入人心。新的技术发展为党建创新工作注入了新动力,新的时代发展为党建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党建工作正在实现多方面的效率优化和质量提升。高校是科技创新的资源库,是走在时代前沿、站在技术高点的集中营,要利用高校在技术改革和创新的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添砖加瓦。平台智能化可以将基层党建工作者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数据智能化能帮助党建工作者及时有效地、清晰地、准确地找到有用信息,学习智能化能根据党员个性化情况主动推送理论学习内容并收集基层党员的反馈情况,管理智能化能帮助党建工作者提升党员发展、教育、考察等一系列程序的规范性。
(二)大数据+党建
随着时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轨迹,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信息时代的到来,提升了党建工作信息化的水平,同时也给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党建提出了难题。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ty)、高速性(Velocity)和价值性(Value)等典型的“4V”特征[4],其中蕴含的价值信息能进一步加强党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专业性。当前高校党员管理已经实现了党员行为数据化、党务工作互联化,党员管理系统中已经存储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家庭情况、思想汇报、行为记录、生活阅历等,借助当前机器学习相关算法挖掘价值数据,从而把握和追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最终推动高校大学生党建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建是党员发展、党员培养、党员教育、党员管理的党建工作综合体,依托大数据平台,让党建工作不再盲目,可以推进党建工作的效率化、专业化。
(三)文化建设+党建
近年来,网络思维、网络信息、网络文化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在我国高校中“西方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等问题时有出现,从而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国家观念淡薄、集体观念薄弱等意识问题,应该做好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培育工作[5]。当代大学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现代文化的憧憬,有对未知文化的期待,但是他们缺乏的是正确的文化引领,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迫不及待,也是高校快速、正确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抓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何谈高校的繁荣兴盛[6]。高校承担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不能培养只有“中国脸”,没有“中国心”,缺乏“中国情”的人。进入新时代,高校要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切实人情大学生党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要坚持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统一、要坚持高校自身的独特底蕴文化和多方位的先进科技文化的统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与时俱进的时尚潮流的统一。文化是根植于大脑深处的魂,是引领大学生走向正确道路的动力。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应立足于文化现状,秉承中“中国文化”价值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文化育人,注重科学育人,推进文化建设创新和改革,推动高校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校而努力。
不忘党建初心,牢记党建使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是时代赋予的特色,针对现阶段凸显出来的党建问题,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文化建设三大策略,发挥好协同育人、协同管理、协同服务作用,打造创新、包容、智慧的大学生党建体系,源源不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