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1-28张晴甄龙霞

河北画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师傅校企岗位

张晴 甄龙霞

河北美术学院

产教融合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行业提供技术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学徒制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概念

学徒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是当时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崩溃。20世纪90年代,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英国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开始兴起。现代学徒制笼统来讲,是在社会生产中以传统学徒制为基础结合现代职业特点、教育特点、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着共同之处,即具采用师傅传授徒弟技能的教学方式。其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点在于现代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同制定、共同完成,并且融合了两者的优势。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高速运转,社会各界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实施现代学徒制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新常态的需求,更是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必然方向。

全社会下大力气实践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能适应企业各岗位的职业技能、素养要求。加大现代学徒制实施力度有利于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对新型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必然会反过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教育层面来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能够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更多的高校以人才吸引力,让更多的地区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均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职责划分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特征

首先,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运作主体具有多面性,它把政府机构、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等不同主体协调统一起来。这其中政府机构通过制定政策法律保证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同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学校全面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全过程参与的重要主体,企业提供了真实的岗位信息,并把师傅、学生的关系确定下来,是现代学徒制实施成败的关键点。校企共同体下的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建设课程框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教材、优化师资等都是以学校、企业为双主体运行的,双方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有着确定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职业素养。这是因为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校主抓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完善,企业师傅主抓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两者完美结合组织的教学方式能为社会提供更为合适的新型人才。最后,校企共同体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更突出企业的作用。培养人才最终是要到企业中就职的,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最清晰的,因此,企业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者,是最具有针对性和定向性的。

(二)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职责

第一,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高校专业设置要从服务社会做起,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以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办学软硬件条件,拟定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遵循优化原则调整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第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要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抓住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高速化的趋势,把目光放长远,树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意识,引导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发展根本,重点培育创新精神。第三,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要时刻调研分析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并随之不断调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规模,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高校要调研分析人才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变化,构建出各个层次的职业发展路径,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职责

作为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另一个主体的企业要承担起面向学校招工、确定学徒岗位的职责,这包括了学生的岗位确定、日常出勤制度、学习实习考核机制等,并能提供学校、学生认可的统一福利待遇。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要提出自己的方案,这个方案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企业更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与高校的沟通,积极参与到教学组织中来,有效利用自身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来刺激企业师傅参与到人才培养中。

三、基于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标准和原则

高等教育在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但作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是共通的。首先,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要达到标准考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分制;其次,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前要拿到相应的岗位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再次,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程学习、核心素养培育要达到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最后,学生职业素养要达标,也就是在企业保障应有的权益基础上学徒要履行相对应的义务。这四点共同构成了课程建设标准,是有力保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的。

现代学徒制以学校、企业双主体共同作用培养人才,高校教研、企业师傅、专业教师要把持积极参与原则,兼顾学生知识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的需求,科学分析课程框架,紧跟岗位发展需要开发新的课程标准,设计出符合学生、企业需要的理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学生的时间反馈动态调整课程建设框架,不断总结更新课程内容。

(二)课程模块化构建

首先来说,课程模块化要分四个方面:一方面是公共课程模块,这包含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建设、企业文化等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让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够与企业休戚与共,最终形成科学的职业信仰;第二个方面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模块,这一模块是某一个方向或者某一个行业各个岗位都需要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包含了该专业的通用理论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是必修课程,学生只有完成这部分学习并取得相对应的学分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学习;第三方面是具体岗位的基本技术技能,学校和企业要深入研究本岗位具体的用人标准和核心技术技能标准,开发出多个专业课程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教学中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要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真实上岗实践来解决学生的学习及企业用工需求;第四个方面是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学生兴趣和个人学习工作特点,让学生在岗工作期间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企业、学生利益的课程。

模块化课程框架构建要有一个入手点,这个入手点就是深入企业、行业调研,根据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确定出基础技能和核心技能。入手点工作完成后,学校和企业要参考国家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以及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用人标准来构建课程框架。框架只是一个粗略的大体结构,要形成课程体系还需要一系列的流程,第一是岗位调研,明确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清晰岗位详细工作流程和任务,第二是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匹配即将代岗实习的职位,第三是课程拓展分析,学生到岗后基于实际工作需要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也要体系化,第四是课程开设顺序,理论知识由基础到精细、实践岗位由易到难都需要仔细思量,逐渐形成教学进度表。

(三)教材编写以及授课方式

课程体系框架制定完以后,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来作为授课基础了。理论知识的教材可以参照该专业通用的教材来进行选择,但是企业师傅的教材就要重新编写了。而企业师傅因为注重实践操作,对于理论解释高度不够,因此,在体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师傅所用教材的编写就要有创新性和启发性,展示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操作,并能够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生产实际需要从理论和实际出发详细规划学生的就业前景。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是需要根据授课、学习、试岗等各个环节动态调整的。尤其是授课环节,现代学徒制的授课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既有大块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集中授课,又有实际岗位实操工作,还会有企业内部培训和专项任务培训。这样的授课体系就要求学校在理论知识集中授课期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实际岗位培训环节要以企业师傅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身份和权益保障有待完善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徒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企业师傅的徒弟,又是企业的一名在岗员工。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学徒学生身份及其权益保障可以做到无忧,但是作为在岗员工而言权益保障无法得到满足。具体来说,学徒的福利津贴是有的,但并不是企业以员工薪资的形式发放,而是学校方面通过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方式发放,这就造成了学徒在企业在岗实习时,工作内容、工作强度不亚于正式员工,但劳动报酬却与之相距甚远。学徒、学校方面经济压力比较大,迫切希望能够改善学徒的权益,做到同工同酬。

(二)校企双方缺乏成熟的运行管理机制

运行管理机制的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企业在教学中的任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或者说即使有一些规范来确定分工但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企业岗位实际操作中,企业要抽调一部分人员来进行指导,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化运行,而学生到岗以后,学校教师并不能时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实习管理在学校这里就是真空地带,学生很容易就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具体到有多少时间操作收获学校和企业并没有规范制定来保证。二是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度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学校带队实习的教师一般都是青年教师,他们更容易接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但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与之不对应的较低待遇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企业师傅的选择一般都是以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为重要参考指标,他们没有一个体系化的教育心理知识,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几乎为零,这会让学生的实习质量大打折扣。

五、简述完善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策略

首先,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设。这包含了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科学构建现代学徒制多元化管理机制、完善立法、加强校企共同体经费保障。立法和经费保障能够明确校企具体任务和权力,从大框架上保证学徒的身份、权益。多元化管理机制能从政府层面处理高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职业资格标准的设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能够增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吸引力。其次,从行业层面鼓励多方参与。行业的发展是需要人才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行业投入热情。投入热情的驱动力在于企业能够在主动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获利,例如,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制定学徒制的培训标准、资格认定等事宜;针对企业投资上可以予以减免税收或者投资补贴等。再次,学校和企业要明确教师、师傅的选拔标准,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导师选拔时不看学历、不看职称,要制定合适的方案,并给予教师一定的职称晋升、科研立项、培训进修的政策倾斜;企业师傅选拔时也明确薪酬待遇、职称资格两个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师傅带好徒弟的热情。最后,学徒与员工同工同酬。学徒的权益保障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关键环节,学校、企业、政府机构要形成合力,与学生签订合适的劳动合同,详细说明学生、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有效保障学生权益不受损害。

六、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的目的是留住人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校企共同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兼顾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是最为经济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要在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双导师选拔方面入手,保障学生的具体权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师傅校企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